1月14日,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知名冠心病专家卢长林做客2025北京“两会”新京报千龙网访谈间。
作为医学界的专家,卢长林非常关注医养结合的深层次问题,他表示,养老的本质是医疗的延伸,是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长期照护)服务的交叉融合,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应使二者有效、紧密衔接。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知名冠心病专家卢长林。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京报:日前,《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为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指明方向。作为医疗界的专业人士,你怎么理解医养结合服务对养老事业的重要性?
卢长林:养老是一个社会民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事业的发展日益提到日程上来。
我觉得从目前看来,养老的本质是医疗的延伸,是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长期照护)服务的有效融合。很多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体功能不断退化,往往存在基础疾病,甚至多种疾病共存,他们的身体机能、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力量)都下降了,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疾病的诊疗。比如,疑难危重的疾病要到大医院治疗、小病或者平时的慢病管理则需要一级、二级医院的医疗和照护,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很大程度上就是医疗。
医养结合非常重要,需要有自己的路径和方略。这次我带来的提案,有一个就是构建我国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可及性就是让个性化、多样化的老年人群体得到可复制的、一致性的养老服务,普惠性是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老年人,在个人、家庭和政府以及社会良性资本的支持下,得到可持续的、有效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制定和出台的养老政策,包括《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样的医养结合政策,有利于让老年人得到更精准的医疗和照料服务。
新京报:目前,医养结合还存在哪些阻碍?
卢长林:这个问题非常好。从本质上来说,医养结合的堵点是在体制、机制上,这需要政府、个人和社会良性资本共同参与,使养老服务更具可及性和普惠性。
我国养老服务不同场景提供的服务之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是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使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缺乏可及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直独立于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和监管,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常处于完全不同的监管之下,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未来需要努力融合两者的服务内涵建设,让我国养老服务更具普惠性。
新京报:从操作层面,你有哪些建议?
卢长林:实际上,医疗和照料融合需要一定的服务项目和人力资源参与,要通过实体联系、信息链接、财政激励等方式将这些服务项目有机联系和融动起来,还需确立养老系统规范的目标和价值观导向,以便加强这一重要体系的构建。
我们需要着重提高初级卫生服务的质量并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相关服务协调也需不断优化。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管理负荷剧增,社区养老服务应明显加强、服务机构的纵向和横向整合亟待提高,从而提供养老综合服务,并将初级卫生服务融入全面的养老服务体系。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白爽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