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
齐良芷全家福(左:齐良芷,中间:李德溪,右:齐媛媛)
人类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形成了两大主要系统。一是东方文化,一是西方文化,而东方文化,自然应以我们中国为其主要发展中心。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曾发明了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除此之外,我们在艺术上,也为人类创作出特殊的贡献。如中国的建筑、雕塑、音乐、文学和绘画等,都创作出了与西方不同的独特风格。
中国的绘画,在哲理、画理、表现技法、美学观点方面都具有中国的独特风格。
谈到中国的绘画,就要从中国的文字起源说起。中国的文字起源,是古代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之形、山川掌手之纹、禽兽蹄远之足迹,体现各种自然形象之发展而来。因此,中国的绘画与中国的文字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齐白石作品《松鹰图》·(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因中国文字的初期多以象形而来而待文字与绘画完全分离之后,则中国的绘画又多以线条为主。同时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又采用了同样的工具,因此在表现技法上、自然形成一致,故而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文字的起源,据说是由伏羲氏画八卦而始。到了黄帝时期,再由苍颉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而逐渐文字与绘画分开。文字的演进是由象形到甲骨、钟鼎、大篆、小篆、乃至各种字体;复经我历代先贤的苦心经营,除述事使用之外,为求书写上的美观,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特书法艺术。在世界上,唯有中国的书法可以悬在壁上当艺术品去欣赏。而西方人常称我们的书法是抽象的绘画因此西方的现代绘画,较多地方受了中国的书法影响。
▲齐白石作品《梅花喜鹊》·(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中国绘画虽然与中国书法分开,但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因书法已成了完全研究线条美的一门艺术,而中国的绘画则又完全以线条为主,故在表现技法上,较多地方采用了书法之用笔。古人竟以书法为绘画的基础,画学者必须先学书,所以中国的书画也就难分了。由于中国的书画不分,而中国绘画就特别重视用笔,所以在描、画、写这三个字上就有较大的区别。描是笔无轻重、用笔无力、毫无气势可言;而画则信手一挥,虽有笔力而无节奏韵律;写则不然,写是笔行纸上,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气有势、有节奏有韵律;写是有生命的笔迹,有质量的笔迹。所以中国画家在作画时,常称之为写画,而不说画画,即是此种道理。
在平面的绘画活动上,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要素,而在这三种要素中,唯有线条才可以表现出动律感。所以线条在绘画上,是非常重要的--种要素。而中国书画同源,以线条为主,这是与西洋绘画最大的不同之点,也是中国绘画最大的优点,更是中国绘画精华之一。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使这种优点发扬广大。南齐谢赫在其绘画六法中,首先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则是用笔之势,骨法用笔则指用笔之刚柔与质理。所以古代常说:“笔落纸涓如锥画沙,要力透纸背、人木三分、笔能扛鼎;用以形容用笔之气势及质量。
▲齐白石作品《南瓜蚂蚱》·(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元代布彦图说:“笔有四势,即筋肉、骨、皮,皮燥肉温,筋续骨健,而笔之四势备矣。”清代沈宗骞在其所著《芥舟学画编》中分析得更为精到透彻。他说:“笔落纸上无过轻重疾线,偏正曲直,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连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符,正用则板,曲行则若锯齿,直行又近界画,此皆由于用笔不灵变,而出之不自然耳。”关于中国绘画用笔之法,实不胜枚举。此足见中国绘画用笔之奥妙无穷,也充分显示出中国绘画之特殊优越性。
西方人书写文字,完全使用硬笔,而绘画所用之笔,也是扁硬无锋齐头之笔。所以他们在绘画表现技法上,较少使用线条(现代画除外),大都用平涂平擦之法。直到印象画派之出现,因受了中国之影响,画面上才有笔触出现。然在表现技法上,却远远不及中国绘画用笔变化之多。但是他们却提出了“笔迹学”的问题。而同时正以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认真地研究此一问题。据研究所得,他们的发现在一个的笔迹上可以反映出--个人的全部性格。如聪明、迟钝、行动、专断、犹豫、内倾、焦虑、沮丧,以及此人之高矮、肥瘦、天寿等,都可以在笔迹上反映出来我们中国虽然没有提出“笔迹学”的问题,但古人早已对此一问题,早已有了深刻的体悟。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也就是作者“笔迹”上的反映。
▲齐白石作品《丝瓜》·(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笔迹可以涵盖作者的生命及全部性格,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想在此举个例证:如齐白石和徐悲鸿两先生的笔迹。齐白石先生用笔厚重、苍劲有力、点一点犹如摔一石子在纸上,所以他活到97岁之高龄。而徐悲鸿先生晚期的书法也写得非常流畅潇酒,但太轻太快,毫无深厚苍劲之感,故他连60岁都未活到。我们再以近年去世的朱屹瞻先生来说,他的用笔就非常深厚有力,所以他活到106岁之高寿。元氏大家黄公望先生据说活得年寿很高,除他的画作曾经看到,但他的书法却不太多见。有一次我看到他的书法印刷品,其用笔的确深厚有力。由此看来,笔迹确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性格。
既然笔迹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全部性格,而绘画上的用笔那就格外重要了。然近来国内有些中青年,因未能理解中国绘画用笔之重要性,竟采用了各种绘画技法,如将纸团皱或拓印、纸上加盐加矾等,各种技法无所不用。就不知如此造作,不但不是中国绘画的创新,反而破坏了中国绘画传统用笔之优点。中国绘画之用笔是中国绘画的精髓,中国画如除去用笔,那就不是中国画了。严格说来,中国绘画之用笔,是中国绘画最独特的表现技法是中国画的宝贵的精华。
▲齐白石作品《寿桃》·(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二
中国绘画的另一特色,是由绚丽色彩而进步到黑白。此种现象是世界任何民族所无。我国在宋以前的绘画,也多以色彩为主,我们看敦煌之壁画及青绿山水,便知梗概。但那时的绘画则多画在壁上或绢上。后来有了宣纸的产生,因用纸较为方便,才逐渐画在纸上为多。
我国的宣纸是安徽宣城所产,故名之曰宣纸。此种纸的性质细软洁白,吸水力较强,可以表现出较好的墨色,而使用起来也比用绢大为便利,因而逐渐画在纸上为多。但因这种纸的性能太过薄软,较不适宜涂抹太厚重的色彩,同时这时的绘画渐由工匠之手而转到文人为主流。文人则多善诗、善书,于是诗、书、画就渐渐的结合在一起。文人多思想敏捷,感情丰富,他们便以诗、书、画作为个人抒情畅神表达胸怀的最好方法。但文人所要追求的美感,却不是一般人所喜爱的视觉色彩刺激。他们所追求的是高古淡雅朴实无华高层次的美感。因此,中国的绘画在色彩上就逐渐向“黑白”去发展。所以在画面上就形成多以黑色为基调,而在画面上大量留白。所谓“三尺纸一尺画”,而在空白上书写大量的诗句。
▲齐白石作品《葫芦》·(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由于文人画在审美上力求高古淡雅、朴实无华,画家又以隶书之法追求金石上古拙之味,所以中国画家多能自刻图章。黑白的画面上缀的鲜红的印章,在色彩上的确有一种对比之美,而使画面上既醒目,而更有一种典雅之美。在色彩学上“黑白”二色为色彩的两极,而太阳光带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则是中间色而已。凡物体遇明则白,遇暗则黑这是自然现象。而所有的色彩如无白色,就无法呈现其本来效果而所有的色彩如碰上黑,就失去其本来的色相。所以黑白二色是一切色彩的基础。故古人常把“黑白”二色视为阴阳。因此“知白守黑”也就成了中国绘画色彩观了。
中国画追求黑白,以黑白为画面的基调,竞是非常符合色彩学的原理。现代彩色摄影如此发达,而最高标准的摄影艺术作品,还是要看黑白,以黑白效果评其作品的高低。可见中国绘画的黑白为审美最高标准,是符合自然规律而合理的。于是中国画界便喊出了“墨具五彩,水墨水上”的论点。所谓“墨具五彩”不是讲水墨只有五种色彩,而是五彩十色之意。记得李可染先生在画作上题有这样一句话“水墨胜处色无功矣”,可见他对黑白二色确实有了深刻地体悟与理解。
▲齐白石作品《牵牛花》·(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西洋画有“素描”一词。素描一种单色的绘画,多以黑白为主。而他们把黑白分成三大调子九个色阶。三大调子即“明调子、中间调子、暗调子”,然后在每个色调中再分出“明、中、暗”三调,如此计有九个层色阶。中国没有素描一词,素描是西方翻译而来。但中国却有“白描”一词,而中国的白描与西洋的素描在绘画上有同样的意义,是训练初学者的基本功夫。何以中国没有“素描”一词?因为我们中国人既以“黑白”为画面的基调,而墨碰上了水,就有了浓淡,有了浓淡即视为有了色彩,所以没有素描一词。
前面说过,素描与白描都是学画的基本功。素描是观察客体形色的关系,而白描则是观察客体物象的轮廓,用双勾的方法,把物象的轮廓勾画下来,是与西洋的素描同等意义。中国绘画由绚丽的色彩而进步到黑白为画面的基调,是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如没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是很难理解的。一般人则多喜爱色彩的视觉刺激,此犹如儿童喜爱甜食同理。浓茶烈酒儿童是不喜欢的。待其有了一定的审美修养之后,他才知道甜俗是淡而无味的,而高古淡雅、浑厚老辣才是韵味无穷。
▲齐白石作品《荷花鸳鸯》·(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南宋大家李唐有诗曰:“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人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纯是他的牢骚之词。明代徐渭也有这样一首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问,留勉间掷野藤中”这都是一般人不能欣赏高水平的艺术品,而使画家无奈的牢骚话。这种现象在音乐界也是如此。男高音、女高音、古典音乐,没有音乐修养的不能接受,而流行歌曲却被大众所欢迎。因为流行歌曲太肤浅,太易懂。如“妹妹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使人一听就明白,回头就可以自己唱。然而高尚的艺术品,如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是很难使一般人理解的。
艺术的追求是越来越高的,艺术家不会因一般人的不能欣赏而降低艺术的水平,去迁就大众的口味。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艺术欣赏教育,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今天中小学的美术音乐课,其用意就在这里。所以画家有责任提供好的绘画作品,而美术评论家有责任介绍好的艺术品给大众,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
▲齐白石作品《石榴蚂蚱》·(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三
绘画既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故有形有色才可称为绘画作品。而画面上的形色从何而来?自然是从大自然中而来。所以学画人手应多观察大自然、描写大自然。多观察是训练学者“眼”的观察力,多描写大自然是训练学者“手”的描写力,这就是学画必经的过程。待有了一定的观察力与描写力之后,就可以广泛搜集绘画素材,以备将来创作之需。就是一个抽象画家,他也不能离开大自然的形色而创作绘画。譬如一个孩子生下之后,把他关在房内,不使他看见外面的世界。不论这个孩子有多大的天才和想象力,恐怕也画不出什么画来。
除了描写大自然之外,另一种学画人门手段就是临摹他人已成的作品。此种临摹仅是希望从他人的成作中,学到一点表现技法而为我所用,纯是一种辅助作用。不论所临之作如何有名,也不会临摹到与原作一样就是学画的成功。然在我国,因为前人成作甚丰,而使后人崇拜古人,学习古人,临摹古人,而忽视了自己创作,以致使中国的绘画多少年来没有较大的突破。
▲齐白石作品《鸡冠花公鸡》·(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俞剑华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有一段非常感叹的话:“由于我国绘画进步极速,自宋以后,成品日多,就古人之成作临摹甚易,就造化之实体创作甚难,舍难就易、人之恒情,于是创作日少,临摹日多。元明清三代画家非不多,画迹非不夥,画论非不汗牛充栋,但十之八九出之临摹,如此陈陈相因,画家俱变成了印刷机,而无复新意,其间隅一二杰出之士,思欲挽此狂澜,但终以孤立无援、不胜楚人之咻。盖以积非成是,画家只知有临摹,只知有古人,若语以创作,无不惊骇却步,以为狂怪。
此种风气阶之历之者,不能不归罪于首先提倡复古之赵子昂一派。此事为中国画道之隆替盛衰之枢纽,故不惮辞费而痛论之,深冀未来之画坛,有以扬除此种弊也。”俞氏这段感慨痛心之论,真是一针见血地刺中了我国绘画没有较大创新突破之要害。时至21世纪而将来临,而西方绘画由那样的写实而发展到抽象。然我国绘画至今仍有不少人以临摹为能事,当未完全脱除临摹之积弊,诚为可虑之事也。
▲齐白石作品《白菜蜻蜓》·(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展览(齐白石版权拥有者)·少白公子汤发周供图
不论中国的白描或西洋的素描,其目的都是在训练初学者“手眼”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画的一种基本功。西洋人曾把模特放在眼前,把画具搬到室外,看一眼画一笔,认真的写实,直到写到尽头无路可走。而我们中国画家则是游览名山大川,把可入画者记在胸中,把不能人画者一概略去。待回到画室之后,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依据画面的需要或夸张或变形或象征或抽象:进行构成一幅画面。此即“中得心源”也。
唐代大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是说把大自然的素材搜集来之后,再进行创作。如此比之西方就在当地完成的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更有创作性,我们中国的山水画,层层叠叠、山山水水、烟云满纸,而使观者看了之后有无穷的韵味。但跑到实际山林中又看不到如画中的景象,这就是艺术创作,因而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风格。有价值的绘画作品,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经过画家的“中得心源”之创作而成为一件绘画作品。此犹如一只鸡和一条鱼,不是一道名菜一样,必须经过名厨的烹调,端上餐桌才是一道名菜同理。(未完待续·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齐白石书画院)收藏书画,就找“白石传人”的齐白石书画院,版权所有,现场创作,齐白石画派,百年传承,一脉相传,只做真迹书画,集聚众家之长,现场创作,可根据藏家要求定制字画,可合影!常年售收高端书画,寻找合作高端书画经纪人、合伙人、大区负责人,主要运作齐白石生前的同款画画毛笔、齐白石画虾专用宣纸、齐白石墨块、齐白石自制颜料配方、齐白石画工笔草虫秘法、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藏父亲齐白石书画遗作真迹展及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自藏书画名家专场拍卖、齐白石传人、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汤发周致敬齐白石诞辰160周年重现齐白石笔下的微观世界书画展等项目,还有运作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徐悲鸿、齐良芷、齐媛媛、齐良琨(齐子如)、齐良迟、齐良已、齐良末、齐秉正、齐秉颐(齐九十)、齐自来、齐秉慧、齐晓溪、齐展仪(齐秉声)、齐秉淑(齐二澄)、齐寿余、齐育文、齐丽霞、齐由来、齐佛来、齐慧娟、齐硕、齐景山、齐水莲、齐燕君、齐社君、齐驸、齐艳芳、齐艳喜、齐晓清、齐晓红、齐江山、齐昆山、齐君山、齐世源、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郭秀仪、王森然、王雪涛、卢光照、王漱石、王天池、王文农,杨秀珍、傅石霜、王铸九、崔广五、汤发周等齐白石传人价值百千万以上的书画、印章真迹作品,亦可接受NFT、数字藏品、元宇宙、、跨界品牌联合,文化赋能资源整合等操作,欢迎有实力的网络公司竞标。(图文选自: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寻事业合伙人,跨界品牌合作,可授权,
让161周岁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成就您的品牌升级之路
让您从生意做成文化
喜欢齐白石的“同道”可聊资源资源合作
优势如下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乙巳年 【蛇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