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术馆的方圆百米之内,自然与人工建筑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物理空间,早晚高峰时间的白领通勤者、外卖骑手、各国商人在此交汇,WiFi与5G信号在空中开辟出了虚拟通道。昨天开幕的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行的“百米之内——李淜作品展”上的28件油画作品,就是以油雕院美术馆为圆心,半径100米范围内的空间为创作边界,构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实验场域,呈现艺术家对现代城市生活和视觉经验的独特理解。这次展览也是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学术系列展之一。
李淜以低饱和度的色彩和绘画性笔触,展现了他对既定图像的深刻运用。他用包括历史照片和网络图片在内的图像,通过局部特写等非常规视角,将熟悉的事物模糊化,给人以陌生感。作品挑战了图像的真实性,将油雕院百米之内的便利店招牌、公司铭牌等完全还原为其本身形态,“ LAWSON ”便利店招牌 、“古北国际财富中心 古北大厦 ”、“党群服务中心 ”一个符号、概念、平面图像,与这一视觉体验相违背的是,艺术家保留并有意夸大了绘画特有的痕迹。他本可以还原平整光洁的方法制作画面,以强化平面性和图像感,但他却偏偏强调笔触和色彩的叠加、粗犷的绘画痕迹和油画材质肌理感。
李淜的创作有迹可循,在2023年的个展“无限的轮廓”中,他选择了两个最常用的搜索软件,从一张白底黑色圆点的图片开始,每搜一步,便从中选择自觉“最能成画”的一张继续搜索……这种制造规则的创作方式,将图像的生成依赖于算法,又进入下一个公式化层面,展现了数字时代图像生成的无限可能。
李淜作品《中国电信金珠路营业厅》
作品《TBC》比邻
李淜说,“百米之内”展览的这些作品大部分创作于近半年的时间,具象也好、抽象也罢,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符号,这也是他“抵抗”人工智能时代的方式。“收银台前,上班族扫码购买咖啡的瞬间,身体移动、电子支付、咖啡机蒸汽共同构成微型剧场;餐饮店里,外卖订单的蜂鸣声与厨房灶火声交织,形成物质交换与数字信号的二重奏。当我们审视这些空间纹理时,看到的不仅是物质环境的堆叠,更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自我书写的生动叙事——每个空间纹理中,都藏着未被言说的时代密码。”
原标题:美术馆百米之内有些什么?28幅作品构建了现实与想象的空间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