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蕙是谁?20年前,她因“老院子”画风系列之创作而于中国台湾艺术界声名渐起,尽管其后因患疾而深居简出,但至今依然深为台湾画坛瞩目。自2011年于成都四川博物院,以及2017年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二次大型个展后,2024年底所举办的展览,则是她首次在北京的集中亮相。在“新潮”艺术的冲击下,其坚守印象派的抒情写生,并融合中国老庄哲学的美学内涵,形成董小蕙独具个人辨识度,以及深具生命强度的画面力量。然而在这刚柔并济的画面背后,却隐含着一颗宁静、安定的心。
绘画一定是真实的呈现
在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举办的“平淡清澈·湛静有光——2024董小蕙‘老院子’与‘静物’系列个展”,艺术家用标志性的小景写生与静物画,以不徐不疾的笔触,典雅清丽又富细腻变化的色彩,兼具古典气质与现代技法,描绘着她亲手照顾的四季花草,以及她旧居老院子里的日常景致。
平淡清澈·湛静有光
——2024董小蕙“老院子”与“静物”系列个展
2024.11.16-2025.1.23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在中国台湾画坛,董小蕙有着数十年的绘画创作资历。她的画作既承接西方印象派醇熟技法,亦兼融中西美学境界于一身,于台湾当代艺术发展现况中成为独树一帜的风格,广受大众与评论界青睐。
2025年1月23日闭幕的个展,不仅是董小蕙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个展,也是她自2017年台北历史博物馆备受瞩目的“老院子·韶光·年华”大展后,作品首次集中亮相的个展。
2017年董小蕙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个展现场
2023年参展香港巴塞尔作品《老院子金色年华》创作现场
展览总计20余件作品,囊括了她最具代表性的“老院子”系列,持续多年的“静物”主题,包括“黑桌”“白桌”“写生”“抽象”,以及“水彩”等不同风格系列的作品。随着这批贯穿近20年的作品脉络,可以感知到艺术家如何以“静观”为体,观察外物并不断向内心探索的纯粹艺术境界。
这些写生与静物画中,时间如定格镜头般停驻,不沾染当代生活的躁动与不安,只有来自旧日生活的恬淡、质朴与一派天真。这是董小蕙作品独有的气质,乍看上去,这些定慧十足的画作更像出自一位“老”画家之手,而不是一位出生在1962年的当代人。
董小蕙《老院子 - 金色年华》
布面油画 194×112cmx2 2023
董小蕙《春颜 - 粉茶》
布面油画 130×97cm 2020
很多人曾问她,在新潮艺术接连出现的时代,为什么仍钟情于近现代之艺术风格?承续印象派的画风内涵,以风景和静物写生作为艺术创作最主要的方法,是否意味着相对传统与保守的倾向?换言之,这种创作态度的取舍,是否也导向着某种艺术观念的形成?
然而,对于董小蕙来说,创作似乎并不关涉于观念。反而,她认为强调观念、创新不是重点,艺术创作的本质意义才是应该重新省思的问题。“我的创作完全出自个人喜好,都是直觉性的真实选择。我所有的绘画都是在自然自在的状态下形成,而逐渐走到今天的样子。”
董小蕙《静日百合》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0
董小蕙《晨曦杜鹃》
布面油画 91x72cm 2022
受读研究所时消化老庄哲学的影响,在她心中,了悟了绘画创作与外界所涌起的风潮无关,而是一个不断内求,并探索自身本质的修行。在这一过程里,董小蕙不断反思沉淀,让纯粹的心灵与艺术合二为一。诚如老庄哲学中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成为圣人,而是真人。
“我们很多人都有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心,但现代的生活观念其实已经非常西化,我们生来就处在一个中西并存却又十分混淆的时空环境里。然而我一直认为,只要顺应自己的本心,诚实地表达内心的自我感受,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形成水到渠成的文化相融。不需要刻意强调中西融合,避免形成符号概念的形式主义。”
董小蕙《夏韵莳光 - 百子莲》
布面油画 130x97cm 2024
董小蕙对《艺术栗子》说,绘画一定是真实的呈现,写生与静物是她顺应内心真实喜好的选择。这些画作是艺术家自我映射与自抒心境的物质载体,在这种纯粹动机的引领下,观者与艺术家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本真的心灵感知会产生交流与对话。
“静观”的副产物
1962年出生的董小蕙,高中时对绘画萌生莫大的兴趣,随后她考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西画组,正式开始系统性学习,并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台湾高校当时的艺术教育体系通常以现代主义绘画为教学取向,尤其以印象派到野兽派、立体派之间的画风为学习主轴。
2023年参展香港巴塞尔作品《祝福 - 许愿藤》局部
以及花器原件
与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家从欧洲、苏联引入中国大陆的西画传统不同,中国台湾早期的西画教学更多由日本辗转而来,近似某种“转一手的西画风格”。董小蕙由个人的抒情喜好出发,加之美术教学体系的熏陶,她致力于印象派以降的画风学习。随着研习的逐渐深入,后期的她也逐渐超脱了印象派风格的创作范畴。
毕业后,董小蕙踏上西方之旅,用一年的时间暂居欧洲,一方面顺着印象派画家身历其境的风景,探寻西方现代艺术的根源。欧洲特有的田野风光与光线色彩,使画家充分消化并掌握了西方印象派的技法内涵,也大幅提升了画家视觉意象的造型能力。
董小蕙《月下弦歌》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0
另一方面,董小蕙也逐渐接近到中国文化内涵的审美意境,源自西方印象派的抒情写生,衔接了道家“观万物生意”的自然观,使她油然而生与当代艺术风潮截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并选择了与艺界同侪间不同的努力方向。虽然在这探寻自我过程中,她也曾浅尝新潮的风格模式,但是毕竟不合自己的创作初心,这使她更加坚定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从而忠实地表达自身感受。
董小蕙对《艺术栗子》说:“许多绘画风格只是在营造一个不同于他人的形式效果,并非源自初心的感受。因此我仍旧老实本分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写生方式,去涵养自我与自然间的互动联系。”她的艺术创作在写生的自然观照中,完成了一个回归自我、探寻本心的修行锻炼过程,不但自外于当代艺术风潮的强烈风格,也摒除了人世间喧嚣亮丽的诱惑。
董小蕙《丽日对语》
布面油画 91x72cm 2023
静物画是董小蕙最具特色的创作主题,本次展出多件“黑桌静物”系列作品。她喜爱木桌古朴厚实的质感,也钟爱花卉生动的清丽多姿,两种不同的美感调和,形成其静物画的特色。平面化的造型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不但发展出兼具中西美学的特质,也表现出艺术家清静平淡、与世无争的人生意境。
由“黑桌静物”衍生出的“白桌静物”,以灰白色系调子呈现出清新浪漫的现代感。与黑桌静物的古典朴实形成一种不同强度的美感特质,同样蕴含着对美好日常生活的珍惜与眷恋。
董小蕙《丽日杜鹃》
纸本水彩 75x55cm 2024
经常被视为缺乏创作新意的静物画,反成为董小蕙偏爱的主题,主要原因或许是艺术家对“静观”意境的追寻:“我由‘静观’而提笔描绘,由描绘而有了作品。所以,静物画可以说是我‘静观’的副产物。”
换言之,静物观照亦是董小蕙的自我审视。通过画一件静物,她在独处专注中,将“静观”的过程呈现在空白画布上,使心灵得到极大的安适与宁静。“由静而观,由观而静,辅之以笔墨,画作乃成。”心灵的湛静与观照,乃是她创作的始终初心。
在绘画中安顿自己
印象派画风开启了董小蕙对西方艺术于光影色彩,以及视觉意象方面的认知与掌握,而致力于中国道家老庄哲学的学习领悟,深刻影响了她的艺术创作内核,引导了艺术家迈向中西融合的创作领域。然而其中的分际难度极高,若是刻意为之,则容易产生不中不西的困境。
董小蕙《河滨散记 - 微风Ⅰ》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4
董小蕙《河滨散记 - 微风Ⅱ》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4
“西方人画静物,是表达物的存在,是存在主义的思维;中国绘画展现的则是人的心灵感受,讲求创作者的心性功夫。因此中西绘画即使表达相同的主题,但内涵却是完全不同。在中国哲学中,静与观互为因果,因此中国绘画的美感,永远跟随着画家的心灵呈现。” 董小蕙对《艺术栗子》如是说。
董小蕙的“静观”态度,是她在漫长岁月中安静生活、细微体察,与环境和平相处中自然萌发而出,外在的写生也转化成一种向内在探寻的功法。
董小蕙《老院子 - 廊前欲雨》
纸本水彩 76.7×57cm 2006
无论是风景还是静物写生,画家总是尽力进入宁静专注的状态,这时的自然观照则是主观心灵与外在物象的合而为一。这似乎是带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的内观体验,然而实际上,对于董小蕙来说,这种内观是在不断观察事物的省思过程中,得到一种巨大的宁静,引导元神回到自己的内心,进而感知内在心境的平和、清澈与宁静。
犹如庄子谓之“坐忘”的精神内涵,每一次绘画过程都必须摒除杂念,一层层地克服通往真实自我的阻碍,最终进入一片澄明纯粹的心灵意境。这是道家虚静精神的具体呈现,也是董小蕙所努力追寻的目标。
故居老院子实景 2009
董小蕙现在居住的阳台依旧满布植物花草
董小蕙另一重要的创作主题“老院子”系列,则呈现出居家生活的宁静美好。就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是中国隐逸文化的现代承续。她所生活的老院子,原是夫家配住的公属眷舍,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虽地处闹市,院外人车喧嚣,但院内大树环绕,草木扶疏。这些日据时代留下的院落,很多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但董小蕙有幸于其中生活了15个寒暑,这不但唤醒了她的童年记忆,也成就了“老院子”画风体系的生成。
董小蕙《老院子 - 扶疏》
布面油画 80x100cm 2010
1995年,怀着尊敬和珍惜的心情,董小蕙第一次动笔画下平凡居家生活中的老院子,而不再追逐远离住家的美丽风景。院落中阳光穿透大树的景象,产生了一种联结自我生命的感受与韵致。
2002年,母亲过世未久,移植多年而未曾绽放的紫色菖蒲突然开花,于是画下了第二张老院子画作。由此开始,为留住老院子的美好记忆,董小蕙每日不停地大量作画,画遍了老院子四季变换、阴晴圆缺、白昼黑夜、晨昏月色,油画写生风格也逐渐脱离印象派亮丽光影,而表现出具有水墨风格的笔法意象。
董小蕙《老院子 - 晨间花圃》
纸本水彩 75.5×55.3cm 2023
2010年以后更陆续发展出老院子的“浓荫系列”“花映系列”“黑白系列”等不同风格表现,自此建立了成熟完整的绘画风格体系。
自家居所的院落,历来似乎与许多中国文人的生活都有着密切关系,也成为他们诗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刘禹锡的《陋室铭》便是最好的范例,而中外画家更有着不胜枚举的例子,莫奈写生的家园可谓是举世闻名。
董小蕙《老院子 - 快乐花圃》
布面油画 100×80cmx2 2021
董小蕙数十年如一日地观照生活,且孜孜不倦地描绘日常,她平淡自在的家居生活,一方面接近隐居的状态,但更接近于天性的使然。多少年来,老院子在她的创作上,已上升为一种对“心灵空间”的自我提升过程,她认为在现代生活的压力下,人们的内心深处都向往着一座心灵的老院子。
不仅在绘画上,董小蕙在很多与创造有关的事物上都倾注着热情,例如版画、摄影、书法、诗文、写作、绣花、烹饪、烘焙、空间设计等,莳花弄草是她最喜爱的嗜好。
2025年1月董小蕙于台北工作室
2015年后,董小蕙罹患重疾,她多次在生死间徘徊,迄今尚未安度险境。然而她却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坦然。“多次触碰生死边缘的经历,让我开始更加学会放下。但放下不是随便与不在乎,真正放下或许是接纳,我的心变得更加不被杂念所干扰,我的绘画也越来越安静。”董小蕙对《艺术栗子》说。
曾有论者将董小蕙与常玉、王怀庆等三位画家风格做一比较:“常玉的创作是有感觉的‘符号’,王怀庆的创作是有感知的‘造型’,董小蕙的创作则是有感受的‘生活’。” 对董小蕙来说,艺术与生活或许是同一回事,都有关于生命感受的提升、美感意境的呈现,而两者都具有宇宙创生与天地化育之美。
文字|罗雯
图片|亚洲艺术中心、董小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