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获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展览“以土为源——当代视觉艺术生态作品展”于苏州寒山美术馆成功举办之后,于2025年1月11日巡至天津滨海美术馆开幕。
展览联合邀请50余位艺术家,以120余件作品涵盖了基于土壤材料、土地资源、生态维护、植物环境等多元视角,通过以土壤为底层逻辑和哲学基础,有效转换自然物质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分科属性,集体呈现一批关于传统材料与技艺、民间工艺与文化遗产、数字媒介和技术融合、社会介入和田野研究等多重维度的创作成果。
展厅现场。
人类从史前时代就开始关注土壤,但是针对土壤的系统科学研究,即土壤科学(soil science),则始于19世纪。最初的土壤科学家所面临的,就是如何通过提高农业产量而应对日益扩大的社会人口,而如今,他们寻求解决因为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而导致的饥饿问题依旧严峻而紧迫。“人类世”这个曾经具有争议的科学术语在上世纪80年代被创造出来,并经由2000年左右开始显著推广,无论是土壤科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还是物理学家,这个概念都已在学界和公众之间得到了普遍认可。我们人类,成为了一种地质的力量,正用生命智慧的维度深度参与地球这个“环境永续”的课题当中。在“人类——土壤地层学”(Human--Soil Stratigraphy)的逻辑之下,科学家时刻关注土壤生态的变化,关注它如何与生物、水文、大气以及岩石和化学底层相互发生作用,关注地层环境的演变。人类社会正在持续致力于利用和优化这个有机和无机物质交织的综合生态,并将其引入现代化粮农和食农产业领域,以及全球物质的经济循环系统。此外,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科学家眼中,人类的生存未来正在超越地球的尺度。随着上世纪70年代,美国首次带回超过380千克的月壤(Moondust)样品之后,中国在2020年也通过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带回了1731克月壤。四年之后的2024年6月,由中国的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所完成的人类史上首次月背采样作业,意味着我们正在快速探索尽可能的地外土壤资源。显然,随着地球永续和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土壤科学的文艺复兴正在到来。而除了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艺术家们也在不断用艺术实践去提示和唤醒社会公众面对土壤环境的普遍意识和深远使命。2万年前,我们人类的史前祖先,曾经在法国多尔多涅省蒙提涅克村韦泽尔峡谷的洞窟中,用身边的彩色土壤、铁矿石、锰矿石和高岭土等纯天然的材料,为后世留下了富有极高审美创意和智慧想象的拉斯科洞窟壁画。万年之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艺术家们在通过对于土壤材料的性质研究、形式属性以及所有可能发生的媒介转换,来推导出一次又一次的物质思辨项目和社会介入行动。艺术家们面对土壤生态而不断激发出的哲学诗意和美学想象,正在成为链接科学和大众之间最为行之有效的公共教育手段。
展厅现场。
展览以“土地的颂歌:传统与自然的对话”“生态的织锦:当代艺术的多元探索”“数字的田野:科技与生态的融合”“土地的印记:社会现场与艺术的交织”四个单元版块构成,艺术家们分别从美学传统、手作技艺、媒介转移、材料造物、物种共生、数字生态、技术叙事、自然疗愈、社会介入等等创作锚点,展现当代视觉艺术和生态传承的内在联系,共同营建出一个能够引发观众参与思考乡土文化、自然永续和精神家园的展览语境。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9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