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资深游戏玩家,特别是古代历史背景的大型策略类RPG(角色扮演)游戏,而且主要使用兵种对战,以还原古代战场为噱头的,那么当我问你古代最强兵种是什么的时候,你大概率会回答:骑射兵。
是的,在诸如此类的游戏如《起码和砍杀2》、《全面战争:三国》中,骑射兵亦或叫弓骑兵的兵种,只要你操作得当,那就是一个BUG开挂般的存在,往往可以0死亡封杀对手的百人大军,什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都不在话下。不仅是这种大型兵种对抗类游戏,哪怕像《塞尔达·荒野气息》这种单人RPG游戏里面,一旦让绰号海拉鲁流氓的主角林克骑上马,背着弓,那么他绕圈圈都能射杀噩梦恐怖的独眼巨人。
高速的机动性和超长的攻击距离,让"弓骑兵"成为了冷兵器时代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如蒙古弓骑兵称霸欧亚,再如女真以弓和马夺天下,最后演化出"草原骑射文化",骑射在多数人心目中一直是古战场上神一般的存在?然而很抱歉的是,骑射在真实战场上并没有现在被夸的这么厉害,至少它很少以主力部队在世界战争史上创下辉煌战役过。和你玩游戏中射手总是主力输出截然相反的是,在现实冷兵器时代,骑射从来只是辅助兵种,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文艺作品和现实的差距。
中国人第一次接触"骑射"这个理念应该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政策,《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原来战国早期的赵国是一个军事力量颇为羸弱的国家,其东北边与强大的游牧民族东胡相接,北面是匈奴,西边是古林胡和古楼烦(戎狄的一支),这些国家都善于骑射,兵将强悍。赵国就像混在一群人高马大里面的小不点,三天两头被霸凌。
那等到赵武灵王赵雍继位的时候,他就觉得老是被人欺负不行啊,于是观察了下强大的东胡和匈奴,他们都是穿着束手束脚的衣服,骑在马背上嗖嗖放箭的。也正是因此,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赵雍下令"胡服骑射"军制,谓之 "师夷长技以制夷"。经过这一番折腾,赵国军力逐渐强大,后来灭中山国,败林胡和楼烦,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使之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的国家。
那是不是就证明了"弓骑兵"真的非常牛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里并不是说赵雍的"胡服骑射"没有用,而是当时的现实条件下,顶多就是"菜鸡互啄",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理由也十分简单,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物马镫于1965年出土于北票县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葬中,时间约为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另外一件"骑射"最重要的装备高桥马鞍,目前我国最早的发现是东汉末年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佣身上。
所以公元前4世纪的弓骑兵,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搭弓射箭的。士兵们需要骑跨于裸马或者简单固定没有支撑的软鞍上,双脚夹紧马的腹部,接着放开缰绳,一手搭弓,一手射箭……别说射箭了,哪怕给他们一把手枪,估计还没扣动扳机人就先被马给颠下来了。所以有个历史笑话叫做“大秦铁骑”,因为秦国时期我国既没有铁,也没有成型的主力骑兵。
实际上汉代之前的中国骑兵,大多数是用马做机动工具,然后让马停止后再进行射击,他们即不是战场上的主力作战军队,更不可能仅仅靠"骑射"就让赵国强大。这点我们可以从秦始皇兵马俑的摆阵上看出来,在兵马俑中骑兵数量是极少的,这是因为哪怕仅仅是骑在软鞍的马背上,双腿还要够长够有力夹紧马腹,其人才挑选就已经相当于我们现在选国家级运动员了,不可能像电影中先秦时期还出现大批的骑兵队伍,这是不现实的。其二,从骑兵远离主阵营,集中在侧面角落中也可以看出当时骑兵最重要的还是承担侦察、包抄、骚扰、追击落单等作用,并不是主战力量。
因此把赵国后来的强大完全归功到"胡服骑射"军制,认为弓骑兵在先秦就是无敌的存在,显然并不符合现实。实际上赵国后来的强大因素是非常复杂的,有赵雍的个人努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历史进程,以及诸国混战让赵国渔翁得利,这里且不再展开。
如果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多是运气,那蒙古军西征,黄金铁骑踏破欧亚大陆,直插西欧文明的菊花,这种摆在眼前的案例中,是不是可以证明"弓骑兵"乃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王呢?
答案依旧是否定的,更搞笑的是这个原因跟千年之前的"胡服骑射不靠谱"一样,还是科技的制约。没错,到了元代,骑兵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战争之王,但这里说的是重骑兵,而不是骑射兵。对初中物理有一点印象的人都应该知道,弓箭射出去之后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是呈现抛物线的运动估计。当我们固定在某处的时候,有经验的弓箭手确实可以计算出弹道距离和落箭点,但如果是在奔驰的马背上,以及风力等边数,再加上瞬息万变的真实战场,应该没有人说自己可以完全掌握。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在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元代武将墓葬挖掘出了一张战弓,其弓体长131.5厘米,两弰跋距119厘米,弓体分为三段,两侧对称,木制中腰,两端各削成一长约10厘米的尖榫,楔入弓干木质内,弓干靠统一侧是木质,直至弰尾,反侧为骨质。这是一把非常典型的小型反曲复合弓,优点就是便于携带,在同样的磅数下,比单体重弓更容易上弦,速度也更快,可以说天生就是为骑射而生。
但是这玩意缺点也很明显,其拉力不过60-80磅,虽然射程长达50-80米左右,真正的有效射程仅有可怜的15米,如果是在马背上,这距离还要打个折扣。如果蒙古人真拿弓骑兵当主力部队去征服中亚和东欧,估计会被他们老鹰拎小鸡一样抓起来吊打。
那说了这么多,蒙古人到底是如何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部队呢?实际上蒙古西征的主要战力依旧是带着长枪的重装骑兵和重装步兵。许多人会认为蒙古作为游牧民族在装备上一定非常落后,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由于不缺少战马,蒙古人在武装一支重装骑兵远比其他人成本低更多。好比别人造一辆车要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再加车壳子,蒙古人造车三大件直接地上捡就行了,无非就是套个壳子钱。同时蒙古人西征路线和丝绸之路是重合的,说人话就是他们使用的是边打边掠夺的以战养战,挑最富有的那条路一路杀光烧光抢光,于是冷兵器时代最费钱的重装骑兵,在蒙古人眼里根本不值钱。
那弓骑兵在蒙古军中一点用都没有了么?很显然这个结论也是错误的。根据目前的史料来看,弓骑兵在蒙古军中绝大多数起到了引诱,合围和追击的作用。例如他们会先让弓骑兵对着欧洲比较笨拙的重骑兵来上两轮齐射,这种齐射由于要控制距离,所以并不可能真对全副武装的重骑兵造成伤害,而且绝大多数他们射击的目标是目标更大的马,而不是人。等到敌人因马匹受伤阵型出现混乱的时候,蒙古重骑兵就会倾巢而出,如切白菜一样对敌人进行收割。即使在重骑兵的冲锋中,弓骑兵也会持续在战场两侧对敌军进行骚扰。
是的,骑射兵根本无法对对方造成实质的伤害,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黄金家族征战欧亚,这个结果始终因为技术的限制而无法做到改变。然而利用灵活的优点,弓骑兵的骚扰能力却是无人可敌的。蒙古人的这种战术思维甚至被当年已经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国借籍,成为拜占庭帝国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关键,这就是公元1259年的佩拉戈尼亚战役。当年莫利亚公国率领着合约两万的法兰克重骑兵和步兵为主的军队,横在拜占庭帝国西征前进的道路上。
由于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在实力上远远逊色于法兰克重骑兵,这时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然而拜占庭统帅却发现了全副武装的法兰克重骑兵有一个致命缺点,就是人武装到牙齿了,战马却并没有什么保护。于是拜占庭统帅巧妙的部署弓骑兵对法兰克重骑兵进行骚扰,他们专门挑马头射,甚至用弓箭惊扰对手马匹,不让它们喝水。毕竟这种程度的骚扰既不需要穿透力,也不需要准头,只需要最大化的射程,就这么一来二去法兰克重骑兵被搞得筋疲力尽。等到真正开战的时候,拜占庭再次使用弓骑兵专门对准战马进行射击,然后利用己方重骑兵进行冲击,结局不言而喻。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了,弓骑兵从来就不曾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王,因为他没有办法对敌方军队造成实质的伤害,这是由于技术限制而无法改变的事情。如果非要说弓骑兵成为战场收割机器,要直到女真开始抗击大明朝。他们一改游牧民族传统的小型反曲弓,弓骑兵开始装备重型反曲弓,其威力远比前者大很多,例如徐光启在《辽左阽危已甚疏》中写道:
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
很显然这种"每发必毙"也有制约,那就是必须等到敌人在自己五步(10米)之内,这个时候你要是射不出弓,大概率也就是自己死了,算是和死神赛跑的作战方式。不过由于东北本身不像蒙古都是平地,以山林为主,以至于女真从小就可以骑马在林中熟练穿梭。换句话就是我打不中还可以躲,大大提高了女真部队的歼敌率。
可即便是如此,女真在平原上的主力作战队形还是镶黄旗站中间用重骑兵进行冲锋,其余几旗在边上负责骚扰合围等工作。只是由于其终究是游牧民族,所以后来入关之后,骑射文化成为了满族最主要的民族文化之一。也正是在明清两代弓骑兵被大大的神化,人们皆以为弓骑兵是冷兵器战争之王。
不过吧,虽然弓骑兵称不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王,但它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冷兵器战略之王。正是因为弓骑兵的加入,使得冷兵器战场不再是重骑兵直接对抗那种单调的作战模式,它使得冷兵器战争有了更多的可能和作战部署,有了更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