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那么多知识,离真实世界却越来越远? 走过那么多风景,仍找不到那个真正可以安顿自己精神的“故乡”?在“卷”与“躺”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时,年轻人又是否有第三种选择?
哲学学者刘擎和社会学学者严飞给出了一个回答路径:人生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其实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之中。
2023年的8月,严飞和刘擎共同作为哈佛燕京学者,相逢在波士顿的哈佛园。两位学者在新作《世界作为参考答案》里记录下了那一年的旅行,这本书如书名所蕴含的: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它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人是通过自己的遭遇和叙事来建构自我的,去发现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值得做的事情,那必定是一种成长,走向一种更健硕和更丰沛的心灵养成。
书封
“我们像罐头一样活着。”严飞指出:今天,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被动的状态,似乎被社会预设了人生的标准答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期待:你应该按照“人生就该如此般”地去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所有的步骤都被安排得井然有序,任何的偏离都被视为错误或失败。他认为把世界作为参考答案并不仅仅限于接受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行动,回到具体,去做具体的事,关心具体的人。
影评人毛尖对这一点表示认同,但她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两位在‘瓦尔登湖当咸鱼’是不是从火热的具体中退出来了呢?如何看待‘卷’和‘躺’的辩证关系?”刘擎给出的回应是,我们生活在“格子”里,这不是一下子可以改变的事,或者说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而我们的心情实际上是由对处境的感知造成的,“感知,我觉得现在被一大堆流行话语所塑造了。”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如潮水般汹涌的时代,看似与世界紧密相连,实则被各种信息轰炸得迷失了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时间感被打乱,心灵陷入一种散居状态,在不同的空间和频道中徘徊,难以找到自我的核心。此刻,需要一个缓冲地带或需要一个退回的动作,用不同的景别来看待这个世界。“就像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电视上来反对电视一样,我们今天用直播来反对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的滥用,这叫策略性妥协。”刘擎表示,我们应借助那些对信息浪潮有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声音,在信息的汪洋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岛屿”,让自己在疲惫时有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保持心灵的独立与清醒。所以回到瓦尔登湖是一个澄清的时刻。
严飞从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提出的“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这一观点出发,进一步解释:感知世界的过程并非被动接受外界信息,而是通过我们内在的结构性认知框架来筛选与解读。我们所“看见”的,往往是符合我们已有理论、经历或期待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感知世界的过程容易变得狭隘且自我中心化。如此往复,突破自己的视角,真正理解外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便成为一种挑战。
他提到此前一个有趣的经历,去年年末在和某一书店店员聊天时,他问对方对于未来有什么期待?对方回答说,期待2025年成为一名穿墙者。“他说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堵墙,有水泥砌成的墙,有铺满鲜花的墙,有用书堆起来的墙,有有形的,有无形的,他想成为一名穿墙者,去看墙后的世界。”店员还提到了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的一本书《风的十二方位》,“他想变成风,不同的风,去穿墙。”严飞表示对方的回答给他触动很大,“青年们在当下社会结构中,常感无力,这是‘卷’和‘躺’困境的根源之一。但我们应如书中倡导,回归具体,关注身边人和事,重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方能在迷茫中寻得方向。”
现场图
《奇葩说》的人气辩手詹青云对此深有感受,她说:“我曾在哈佛求学,周围竞争激烈,那时我根本不相信走到瓦尔登湖边就能够退回日常。但时隔多年,我发现人要学会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环境。当跳出那个过度内卷的小圈子,心境便豁然开朗。就如同此次大家放下准备期末考试的宝贵时间,来参加这场人文主义对谈,便是在‘卷’与‘躺’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既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又不让功利心完全占据内心。”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价值,要尝试不被外界的内卷压力所裹挟。
而刘擎、严飞等作为人文学者,“反智主义是我们的时代病吗?”《世界作为参考答案》有一章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尤其去年,关于“全球人文学科的消亡”的话题引发了热议,文科发展困境已成为当下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严飞指出:“我有个学生申请北美社会学博士,本满怀憧憬,可谁知,诸多名校的社会学专业因经费问题停招。在北美,文科经费不断削减,学科发展岌岌可危;在中国,文科同样受到交叉学科冲击,传统文科专业式微。”不过他认为这种跨学科交叉的现象其实非常有意思,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所带来的启发性同样值得重视。他认为传统的文理划分也许只是让我们在技术层面上有一技之长。
从事法律行业的詹青云则以自身专业为例提到:“在AI时代,新兴法律问题层出不穷,像AI的法律责任、隐私边界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回归法学、哲学等文科基础理论,深入思考法律的本质与意义。这恰恰证明了文科在新时代的不可或缺。”
刘擎则表示这一话题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上世纪就有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们仍然需要人文精神。文科是滋养人性、培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土壤。回首往昔,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与效率,忽略了内心的情感需求。文科是自觉的,人文教育更是加载在每个人生命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