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今说”公众号已经开通了留言、投票功能。
论文时间:2014年
摘要: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下,有效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族群的语言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研究课题,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以激烈的“普粤之争”为例,力图解析在粤语盛行的广州地区方言该如何存在、大众传播媒介是否可以使用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并指出“保护、认同与交融”为破解跨文化传播语言悖论提供了一定的可能。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方言;悖论
作者简介:聂莉 (1971—) ,女,湖南邵阳人,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经营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经济。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论人道主义》一文中提出过一个充满诗意的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这句话提示我们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刻意义:人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人渴望交往与理解,生活在语言与言说的世界里,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与桥梁,但同时语言也成为文化身份、意识形态、权力竞争的空间。跨文化的情境下,文化的不可通约性,使语言符号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矛盾性,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是桥梁还是鸿沟?在方言地区的跨文化叙事中,这尤其成为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有趣话题。
一、“推普废粤”之争与广东地区的语言现状
关于粤语的存在与发展问题的争论实质上由来已久,但更多的是作为民间话题而存在,直至2010年因亚运会的召开,广州市政协常委会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了的一份“把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的节目频道,或在其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的主时段中用普通话播出”的书面建议,第一次以官方的形式将方言是否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使用,乃至方言的存在、地位、出路问题明确地摆上讨论的台面。一时间一石惊起千层浪,各方反应激烈,一方面本土市民们对此充满忧虑,认为“粤语沦陷”,“广州人将面临集体失忆”,提出要“保卫粤语”;一方面在整个粤港澳地区以及粤语移民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掀起了争论的热潮;著名专家学者也加入了这场争论,学者易中天批判粤语,认为广州不如上海和北京大气,广州文化基本是一种褊狭的地域文化,甚至认为广州的文化建设当从推行普通话开始,而著名的粤语方言研究者饶原生则持不同看法,认为粤语是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百越文化的有机融合,历史悠久、深厚、包容、务实、开放、鲜活,“粤语文化立中原之粹,纳四海之风”。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则认为“粤语不单是语言,更涉及广东文化、广东人喜怒哀乐的感情,我不赞成用普通话取而代之。”凡此种种……
粤语实际上是广府话、客家话和潮汕话的统称,狭义的粤语主要是指在粤港澳地区通用的广府话,即白话 (英文名为Cantonese) 。历史原因,早期海外华人大部分来自广东福建,因此粤语成了华人在国际通行的语言,粤语承载着几百年漂洋过海的岭南人后裔以及海外华人同声同气、同根同源的文化。在澳大利亚,粤语是继英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之后的第四大语言,在美国是英语、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三大语言。目前全球粤语使用人口大约有6700万,围绕粤语文化形成一个强大经济圈。
除了遍播海外,20世纪80、90年代粤语曾因港澳与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度充满文化优越感,还为普通话贡献了“打的”“埋单”“搞定”等鲜活的词汇。25年前,作为毗邻港澳的特殊地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广州电视台用粤语播音,发展至今,共有8个频道,其中作为主频道的综合频道除了中国城市报道栏目与15分钟的普通话新闻外,全部为粤语节目。广州电视台也成为人们学习粤语的重要渠道。
粤语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方言,不仅仅限于口头表达,在广州地区其书面化程度是很高的。广州电视台在公车上做的粤语新闻节目平面广告是:落班返归叹好戏,晚晚七点约实你。意思是:下班回家看好戏,每晚7点约定你。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生活气息。本地年轻人网上的帖子与社交媒体上交流使用的都是粤语。
但同时,粤语近30多年来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30年改革开放,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与内地交往的频繁,普通话越来越流行,加上城区的扩大,真正意义上的纯正广州本地人群越来越少,很多广州老人家讲的地道粤语俚语年青人都听不太懂,本土长大的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也都是普通话的教学,粤语文化中的一些传统精华正在悄然丧失。今天若走在广州的天河区 (商务新区) 的街头,可能听到的基本都是普通话。社会生态的极大变化,自然会改变语言环境,粤语地位的微妙变化又自然地引发起人们保护本土文化的敏感心理。也正因此,才有了上述激烈的“推普废粤”之争。
二、“推普废粤”之争背后的跨文化语言悖论
实际上,即使在世界范围内,面对强势语言的冲击,如何能够既促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又能够有效保护、弘扬和传承少数族群的语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和研究课题。
人渴望交流与理解,生活在语言与言说的世界里,同时又把语言变成包裹自己的工具,使语言成为文化身份、意识形态、权力竞争的空间,不再是反映客观世界和内心思想的透明的媒介。
原本在现代交通、通讯技术进步的今天,人口大量迁移流动,经济文化全球化浪潮冲击着每一个人,使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密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但由此带来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甚至文化战争也愈演愈烈,西方与东方,南方与北方,国与国之间如此,地区与地区之间亦然,因此一种通用语言是理解与沟通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但正如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书中所说:“通用语言是处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方式,而不是消灭它们的方式。它是交流的工具,而不是认同和社会群体的根源。”中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光较成体系的地方方言就有七大种,普通话无疑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力工具,推行普通话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毋庸置疑。问题是像广州这样粤语盛行的地区,方言该如何存在?大众传播中是否可以使用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激烈的“普粤之争”?这是本文力图解析的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身份的建构
语言是社会性的,因此,语言划定着人的语言边界,标示着人的文化身份,一个人说话的语音语调、表达习惯、谈话语境等都呈现着共同体身份以及个人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方言似乎也成为身份认同的首要标志,人们通过方言基本上能够立刻推测交流对象是哪里人,随后对他 (她) 的性格特征、言行举止、风俗习惯等行为进行大致的推测。
在事关身份认同时,人非常矛盾地存在于语言的世界里:如果坚守自己特有的语言,人们就获得了一种认同的力量,但同时也意味着失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失去创新文化身份、建构跨文化身份的能力。如果走出语言的城堡,向其他语言群体流动,人们会成为边缘人、族裔散居者,就有可能丢失文化的根,自己的文化群体也可能随着各种强势文化群体“四散而去”,而回归的过程则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这也正可以解释粤人的文化忧虑,担心随着粤语的式微,文化越来越边缘化,没有了粤语还谈得上什么岭南文化的根基,文化身份的缺失恐怕是最大的困惑。
(二)语言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
不同的语言形式不仅反映了社会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反过来又构建了这个结构。语言符号意义取决于其使用的语境和参与者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因此其意义不再具有确定性。语言不再仅仅是媒介,还充盈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为权力提供着服务。由此,语言、意识形态、权力三者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语言和意识形态一起帮助构建、维护和解构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语言既受权利关系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着权力关系。
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因此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资本成为各个群体争相控制的对象。在跨文化传播中,处于文化强势的一方往往通过操纵语言来掌控他者,一种语言对其他语言的特权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语言行为。一些所谓的“优越语言”在维持和传播主导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优越语言”的推行中,被支配者会不知不觉地被纳入到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之中去了。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语言的多样性与差异,而是某一种语言凌驾于其他语言之上。
所以,不难理解粤人对普通话的恐惧,比超越语言差异更重要的是超越人为自己设定的权力关系。不可否认,话语权力是激活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乐于表达并希望被别人听见,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关注他人的话语权力,不去熟悉他人的语言代码,学会倾听他人,寻找群体间的共同话语,我们就不仅会毁灭人类的交流,而且还会让权力关系的“绳索”把我们套死。
三、寻求粤语生存交融的可能性
(一)营造粤语交流的良好环境,方言需要保护的土壤
保护粤语与推广普通话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大众传播、官方表达使用通用语言无可置疑,但在日常生活、艺术活动中完全可以用粤语形式充分表达。粤语只有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的日常紧密相关,它就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而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彰显粤语的独特魅力。一个广东人普通话、英文说的再好,粤语仍深深地凝聚着他 (她) 的情感,一听到粤曲铿锵他 (她) 仍旧会会心微笑。
另一方面,虽然对于方言来说,从文化差异权、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等角度加以保护是必要必需的,但同时也必须找到延伸转移的途径,使之成为可交流的语言,否则,一个语言文化群体就会丧失自由交流的基础,文化身份的意义也会流失殆尽。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一种语言,并不是挖掘其丰富的、奇特的文化信息供世人观赏,而是使之向世人说话,使之与各种语言代码互动。
(二)在岭南文化传播与获得认同的基础上使跨文化叙事成为可能
语言差异如果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差异,那么问题就会简单很多。但现实中的语言差异远远复杂得多,而其中的核心是文化经验、文化认知的巨大差异。因此成功的交流需要移情能力,只要人们的思维认知存在着共性,各种跨文化交流就可以完成。即如果跨文化叙事的框架、文本、情感语境或者经验格式塔与第二种文化的框架、文本、情感语境或者经验格式塔相耦合的话,跨文化叙事就有可能实现。
粤语实际上可以被看做岭南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种方言能够得到认同与理解之前,岭南文化首先要能够得到理解与认同。
岭南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迥然不同,地理位置的遥远、方言的隔膜,加之意识形态上自古就有平视正统,对峙中原的传统,与湖湘赣文化自古忠实中原,维护正统的文化姿态是完全不同的。广州更是一座独具地域特色之城:既有千年传统历练,又有百年洋风熏陶,文化底色复杂,文化内涵丰富。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是需要技巧的,岭南文化也是如此,不要说走出国门,就是走出省门都要考虑如何消解文化差异的问题。岭南文化资源很多,近代岭南建筑园林、广东音乐、岭南派书画、南粤文学、美食、岭南民俗、名人等等,问题是怎么把这些宝贵的财富化为全球化的文化符号,进行文化创新。岭南文化,乃至广州这座城市,具有不是那么容易说清的特质,而粤人似乎对说清楚也并不那么有兴趣,应了那句俗语:“广东人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因此,岭南本土文化急切需要“被描述”“被传播”,被理解、被认同。实际上无论媒体还是地域文化传播方面,确实是有着“经济大省文化小省”的劣势。即使是广州电视台的粤语节目也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已,没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点海派文化很给我们启示,“上海清口”周立波居然可以以海式的嬉笑揶揄指点江山针砭世事,他毫不掩饰地肆意表达文化优越感,仍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文化身份意义不是现在的给予,而是在文化竞争中构连的。因此岭南文化需要表达。本土文化传播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传播与认同的重要性,并努力地作出用粤语创作岭南小说等许多有益的尝试。
(三)在文化多元中与主流文化交融,实现粤语克服跨文化传播语言悖论的可能
中华文化向来最重黄河“摇篮说”,中原是正统;上世纪80年代以后,长江流域逐渐得到重视,于是有了“两河流域说”,长江黄河都是摇篮;随着考古业的兴盛,中华大地各处文明起源纷纷呈现,又有了从“月亮太阳”到“满天星斗”的说法,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多元代替一元,其中也蕴含了对一元之外多元的尊重,当然,这里还有整个世界多元文化观越来越受重视的因素。地域文化逐步得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视野,乃至原生态文化价值被人们所关注。实质上对民俗的文化认同,包括方言,就是承认各民族各地域人类生活的合理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平等性。古人云:橘生淮南而为橘,生淮北而为枳。无论橘枳,各有自我,粤人的主流生活态度迥然不同于北京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差别无法抹杀,至于优劣,各有所长,无法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粤人要有这种文化自信。粤语同样也能找到它存在的合理性与生存的逻辑。
粤人要有克服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的智慧:只有扩展语言交流的空间,使之成为内群体沟通和群体间沟通的力量,才能破除语言对人的存在的遮蔽性,使语言成为反映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透明的媒介。如果消极地对待保护或制造封闭的保护圈,寻求免于语言霸权的干扰或侵害,将不能面对世界。
参考文献
[1]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单波,熊伟.跨文化传播的语言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9 (04) .
[4]江冰.我们热爱广州的理由——《韵味广州》评介[J].探求,2010 (05) .
/吴语新媒体
/乡愁
/趣味科普
《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作者:神样胡桃
留言
点击“阅读全文”进入吴语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