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惊人发现:万辆货车暗藏1.15万张未申报SIM卡!这些手机卡究竟是谁的“秘密武器”?它们如何绕过实名制监管,成为境外电诈集团的得力助手?一场关于信息安全的危机悄然蔓延。
在打洛口岸,海关人员从一辆申报为“矿泉水”的出口货车驾驶室里,意外查获了46盒、共1.15万张未申报的手机SIM卡。这些SIM卡,极有可能是流向境外电诈集团的“弹药”。在实名制管控如此严格的当下,它们是如何被非法流出的?又是如何通过重重验证,沦为犯罪的帮凶?这些问题,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社会的神经。
手机卡贩卖背后存在惊人暴利链条。在这条链条上,竟然有电信运营商内部人员的参与。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大量办理和贩卖实名手机卡,为电信诈骗犯罪大开方便之门。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输入“电信诈骗”等关键词,上百条涉及手机卡被盗用的案件跃然眼前。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复制或盗用他人手机SIM卡,种种手段令人触目惊心。
电信公司内部人员的参与,更是让手机卡非法流通如虎添翼。像2023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案件,赵某某和杜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开卡726张,获利4.56万元。2024年陕西省渭南市的案件中,张某诱导村民办卡,再层层加价出售。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猫池”设备,这个多卡多待的“帮凶”,让犯罪分子能够远程控制手机卡,批量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接收验证码,实施诈骗、发送垃圾短信等违法行为。2022年河南省正阳县的案件中,石某通过诱导老年人办卡、利用留存信息重新注册等方式,非法兜售手机卡。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的案件,卓某飞等人以“拉新”“冲业绩”为名,让群众办卡,再插入“猫池”设备,违法所得50余万元。
电信公司直销代理人员、加盟商或内部员工的参与,加剧了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办理手机卡时录入的完整身份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除了内部人员,犯罪分子还利用“地推”手段,以搞活动、送礼品为幌子,诱骗群众办卡,暗中获取个人信息和手机卡。
这些暴利链条,在多地都有存在,最终流向境外电信诈骗犯罪集团,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的案件,杜某等人采购行业卡、猫池等设备,推广境外赌博网站,涉及的服务器多设在东南亚等境外地区。
手机卡是境外电信诈骗分子的重要工具。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国内手机卡,进行跨境诈骗。这些手机卡未经实名制认证,难以追踪,为诈骗分子提供了便利。
信息泄露在电信诈骗中至关重要,其威胁性甚至超过手机卡本身。若无信息泄露,电信诈骗难以展开。电信诈骗分子精心策划,定向攻击,大家要时刻警惕,对海外高薪招聘、投资高回报等诱惑,更要小心,以免落入陷阱。
在应对电信诈骗方面,从技术治理角度,构建防范体系需遵循依法认定、过惩相当、动态管理原则。目标是提高防范效率,降低案件发生率,保护群众财产安全。
这简直是电信行业的耻辱!内部人员竟成诈骗帮凶,让人不寒而栗。实名制形同虚设,个人信息如草芥般被贩卖。若不严惩这些内鬼,电信诈骗何时能止?加强监管,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