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缅北电诈案件再次将电信诈骗的问题推向公众视野。尽管手机号实名制已经实施多年,但诈骗分子依然能够轻松绕过,利用GOIP等技术肆无忌惮地实施犯罪。实名制的漏洞不仅让人质疑监管的有效性,也暴露了当前技术与执法手段在应对复杂电信诈骗链条上的无力。

诈骗分子如何绕过实名制?一位运营商人士透露,诈骗分子通常使用真实存在且经过实名认证的手机号,而不是虚拟号或虚拟运营商的号。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大量SIM卡被插入GOIP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支持多张SIM卡同时运行,并将信号转换为虚拟拨号信号。这种方式使得诈骗电话难以追踪到具体使用者,为犯罪提供了隐蔽性和便利性。



实名制的初衷是堵住号码来源不明的问题,但在GOIP技术的掩护下,实名制形同虚设。犯罪分子以极低成本获取大量SIM卡,通过非法渠道将其送至国外,并依靠GOIP设备远程操控。一条完整的电信诈骗链条从开卡到设备操作,再到诈骗实施,每个环节都暴露出巨大的监管漏洞。

在实名制下,SIM卡的大规模流失和滥用,凸显了管理体系的两大缺陷。一是开卡环节的监管不力,部分人员为利益驱动参与非法开卡或出售实名卡,甚至一些运营商的内部人员也可能成为帮凶。二是实名信息核验技术的不足,部分地方仍存在通过冒用身份、伪造证件等方式绕过实名认证的情况。

GOIP设备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剧了问题。这种设备虽然本身并非法,但其高隐蔽性使其成为电信诈骗的重要工具。设备的销售和使用缺乏有效监管,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是GOIP设备的远程操作功能,使得诈骗分子可以在境外轻松操控国内号码,进一步增加了追踪和执法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更大的黑灰产链条紧密相连。从非法开卡、运输到设备架设,每个环节背后都有庞大的利益链条支撑。这不仅让单一的技术应对手段显得捉襟见肘,也让传统的执法模式难以适应复杂的犯罪生态。

在这场“技术对抗”中,现有的防控措施显然已经落后。运营商虽然在推广实名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未能有效阻止卡片的非法流通和技术滥用。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在打击GOIP设备和黑卡流通方面缺乏系统性策略,使得犯罪分子能够轻松逃避追查。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同时发力。首先,开卡环节的监管必须更加严格。运营商应加强对开卡渠道的管理,并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核验用户身份,杜绝冒名登记、伪造证件等现象。同时,政府应推动建立更为全面的用户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跨部门协作,确保实名制落到实处。

其次,对GOIP设备的销售和使用应加强监管。这类设备的合法用途应明确界定,对于不符合使用规范的设备应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对于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渠道,应纳入重点监管范围,防止设备流入非法市场。



更重要的是,打击电信诈骗需要针对整个黑灰产链条实施精准打击。公安、运营商和技术企业需要通力合作,形成从源头到落地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对于跨境犯罪,国际合作是关键,应与主要设备流通国和诈骗实施地建立更加紧密的执法合作机制,共同打击这一全球性问题。

实名制不是万能药,但如果执行到位,仍然可以成为打击电信诈骗的重要屏障。然而,当前的问题在于,技术的迭代速度远快于监管和执法的适应能力。如果不能及时堵住实名制的漏洞,电信诈骗只会继续猖獗,受害者只会不断增加。

电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在实名制失守、技术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公众的信任被不断侵蚀。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以更强的决心、更有力的手段,从源头打击犯罪,堵住每一个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的漏洞,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让公众的信任不再被辜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