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中文名称,犹如精炼的密码,蕴含其原产地、形态特征等丰富信息,省去冗长的生物学术语描述。然而,鉴于中国文字的深厚底蕴与悠久历史,植物名称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经历诸多演变。
为此,蝌蚪五线谱特别邀请深圳市作家协会的魏德勇先生,针对那些常见却易于误读或错读的植物名称,从它们的命名由来、生物特性、历史演变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汉字很有意思,就像变魔术一样。你瞧,同一个“沙”字,给它加上不同的偏旁,就能代表不同的东西。比如说,给它加个草字头,就变成草的名字“莎”;加个木字旁,就变成了大树的名字“桫”。更有趣的是,虽然偏旁不一样,但这两个新字“莎”和“桫”读起来却是一样的。
01
莎草:这种恶草还有用
在广袤的农田里,稻谷与对手的较量从未停歇,其中有一种尤为顽固的恶性杂草,以其惊人的耐旱耐冻能力和超群的环境适应力,成为它们生长的劲敌。
这种杂草不仅与稻谷激烈争夺营养,还因其地下果实形似农田中的小荸荠,而被农民形象地称为“猪荸荠”。
当人们轻轻揉搓其植株时,一股淡淡的香气便会弥漫开来。因此,它又被赋予“香附子”的雅致别名。此外,它在民间还有诸如棱棱草、香头草、雷公头等多样化的俗称,每一种名字背后都蕴含着人们的认知与情感。
在这众多俗称之外,它拥有一个更为正式的学名,即莎草。作为一个多音字,“莎”在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读音与含义。
当它被用作人名,尤其是女孩的名字时,读作shā,带着一份温婉与柔美;若指代动物,则专指莎鸡,即我们常说的纺织娘,学名螽斯,为自然界中的一抹灵动之音。
当它作为植物名,特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时,读音则变为suō,这一读音的由来,与古人的智慧与生活息息相关。
古代先民利用莎草的叶子编织成蓑衣和斗笠,用以抵御风雨。三国东吴学者陆玑《毛诗花鸟鱼虫草木疏》载:“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而南北朝时期的医典《名医别录》则进一步解释“莎”字从草从沙的缘由,因其制成的雨衣轻盈且疏水,故得此名,亦可作为“蓑”字的替代。
莎草在植物分类学中归属于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莎草属,是一个全球分布广泛的大家族,拥有超过50种成员,横跨温带与热带地区。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莎草家族约有30余种,主要分布于东南至西南的广袤地域,其中茳芏和高秆莎草尤为常见。
它们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在农田中迅速蔓延,与农作物争夺着每一寸土地与每一滴养分,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减产,因此,莎草在农业领域声名狼藉,被列为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首。
事物总有两面性,莎草亦不例外。其地下块茎香附子,在中医药领域却占有一席之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材。早在唐朝,人们便因其根部散发出的独特香气而将其命名为“香附子”。
香附子具有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等功效,对于缓解经期不调、痛经等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在《滇南本草》《汤液本草》等古代医药典籍中,香附子的身影频繁出现,被誉为益血中之气的良药,展现它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莎草,这株既让人爱恨交加的植物,正以它独有的方式,在自然界与人类文明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02
桫椤:活了1.8亿年的木本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古老的居民之一,其历史超越恐龙时代的辉煌,有着长达三四亿年的生存传奇。
它们没有绚烂的花朵、丰硕的果实,也没有孕育生命的种子,而是依赖着微小的孢子来延续其后代。蕨类植物大多以矮小草本的形象示人,唯有桫椤以其高大的木本姿态挺立于蕨界。
桫椤源自梵文(śāla)音译,读作suō luó。北宋时期官修韵书《广韵》有载:“桫,桫椤,木之名也,产自昆仑山。”此记录揭示桫椤作为一种树木的名称,指出其产地之遥远与神秘。
“桫”字右侧偏旁“沙”实为“娑”字的省略形式,而“娑”字本义描绘的是舞女轻抚自身,身姿摇曳、轻轻摩擦的场景,充满柔美与动感。
由此推测,“桫”字在造字之初,或许旨在形象地表达树木枝叶随风轻轻摆动,宛如舞女婆娑起舞之姿。“椤”字有两千多年历史:最初指用于支撑屋顶的柱子,构成词“椤柱”;后来指代“椤木”,蔷薇目蔷薇科椤木属植物,结紫黑色的果实;再后来在典籍中专指“桫椤”,沿用至今,见证语言的变迁与文化的积淀。
桫椤俗称蕨树,在植物分类学中是真蕨目桫椤科桫椤属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也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
在全球范围内,桫椤属共有230种,而我国拥有其中的12种。它们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海南、台湾及西藏等地,这些地区也因此建立了多个桫椤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这一珍贵的生物资源。
桫椤的叶子独特而富有生命力,侧脉分叉处生有孢子囊群,这是其繁衍后代的关键所在。它身姿挺拔,高达6米以上,宛如森林中的巨人,因此被誉为“蕨类植物之王”。
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为繁盛的植物之一,其茂密的身影遍布山川,与剑齿龙、猛犸象、独角兽等史前生物共享着这片土地,它们甚至将富含淀粉的桫椤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现在,桫椤成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化的活化石。由于独特的生物学价值和濒危状况,桫椤被众多国家列为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并被我国《国家保护植物名录》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其珍贵程度堪比国宝。
桫椤不仅承载着地球历史的记忆,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保护桫椤,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这份来自远古的绿色遗产得以延续,照亮我们探索自然奥秘的道路。
作者:魏德勇
广东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董小娴
审核:张超 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