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不是一回事儿。虽然只是“名相之争”,但也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蚱蜢是个啥玩意儿?
李清照词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无须考证,猜也猜得到舴艋源自蚱蜢,看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即可知也,身形恰似两头尖尖的小船。
图1 中华蚱蜢
梅花大鼓《王二姐思夫》有“呱嗒扁儿甩籽就在荞麦梗儿上”之句,“呱嗒扁儿”即中华蚱蜢,我乡称“老扁”。然 此獠“甩籽”于土中,并非“荞麦梗上”,最早似为“荞麦埂”,即荞麦地里的田埂,后讹传为“荞麦梗”,甚至郭德纲还唱了个“荞麦叶”,更是离谱。
图2 中华蚱蜢
“中华蚱蜢”之名出现在很多学术论文中,未知引自何种权威典籍,而我在四十多年前就记住了。当年邻居阿姨执掌学校标本室,曾利用职务之便放我进去看过,标本盒上就这么写的;对花鸟鱼虫的错爱,大概也是彼时种下的蛊,至今仍未稍减。
其次,“蚱”和“蜢”又是什么情况?
蚱蜢或是不可分的连绵词,分类学家借此2字命名两个相近类群,再加上蝗,直翅目蝗亚目蝗下目3总科就凑齐了:蝗总科、蚱总科和蜢总科。如何区分?So easy,下面用“三个代表”简要说明之。
图3 棉蝗
棉蝗/Chondracris rosea,人送绰号“蹬倒山”,国内蝗虫之体型No.1。前胸背板在头部之后,两侧向下延伸呈马鞍状;触角长于头部,蝗总科识别要点之一。
图4 日本蚱
日本蚱/Tetrix japonica,北方最常见的蚱。蚱总科的突出特点是“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腹部”,其微小躯体基本都被“金钟罩铁布衫”所笼罩。
图5 变色乌蜢
变色乌蜢/Erianthus versicolor。蜢总科相貌怪异,一言以蔽之:驴长脸,触角短,腹部末端像难产。你看,后面有一个大“疙瘩”,好似憋了一坨屎,而蝗总科并不这样。
蝗总科和蚱总科均广布南北,所在多有;蜢总科产于西北、西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华北不见其踪迹,本砖家未曾有缘得见,希望有生之年能填补这项空白。
蚱蜢属于蝗总科
俗语中的蚂蚱,通常指蝗总科,有时也泛指蝗亚目。
图6 二色戛蝗
最先出场的中华蚱蜢,其实非蚱非蜢,更常用的名字是中华剑角蝗,见于《中国动物志》;类似的尖脑壳还有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二色戛蝗/Gonista bicolor等,触角均长于头部,符合蝗的特征。
图7 淡红尖蝗
国内的蝗多数朴实无华,少有设色艳丽之辈,这位妖孽来自非洲,名曰淡红尖蝗/Taphronota ferruginea,脑袋尖似蜢总科,然触角太长,暴露了蝗总科的身份。
图8 长角蝗
长角蝗科也是蝗总科的异类,竟然拥有螽斯一般飘逸修长的触角。上图中Tanaocerus koebelei,产于美国沙漠地区,连个中文名都没混上。另请参阅:
怪物扎堆的蚱总科
大部分蚱的前胸背板略呈菱形,故又名菱蝗。
图9 钻形蚱
儿时常钻草窝逮蚂蚱,大小通杀,碰到蚱也不放过。除日本蚱外,或许还有钻形蚱/Tetrix subulata,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乱飞乱撞的可能也有它。
图10 钩角股沟蚱
蚱总科主场在热带亚热带,北方种类寥寥且平平无奇。请看南方的钩角股沟蚱/Saussurella decurva,前胸背板不但向后延伸,还在头上多出“一把刀”!不要太惊讶,还有背上插俩“匕首”的......
图11 莫西干叶蚱
莫西干叶蚱/Paraphyllum antennatum,产于妖孽丛生的婆罗洲,前胸背板脊呈薄片状,如同莫西干发型,“目的”是模仿叶片,干扰捕食者视线。具备此项技能的蚱不止一种,蚱亚科、短翼蚱亚科中皆有之。
图12 长头蚱
最后推出的是某长头蚱/Ophiotettix limosina,完整中文名不知,也出自印尼。本来尖脑袋在蚂蚱堆儿也不算出格,偏又顶上一对灯泡似的“大眼睛”,诡异至极。
图13
昨天看网文《中国蜢总科昆虫初级识别图鉴(2024版)》,文中提到蚱总科特征之一是触角较短,显然不太对。各种蚱触角长短不一,有些甚至与体长相仿,你看长头蚱,那家伙的头固然比较长,然而触角更长。
蜢总科也不遑多让
图14 蜢总科代言人,草蜢(Grasshopper)组合
蜢总科多数种类的头部形似马首,且触角较短,又名短角蝗、马头蝗。邻省河南有蜢总科分布,我葱省无之。
图15 比蜢
某种比蜢/Pielomastax spp.,枕蜢科比蜢属。该属在我国已知14种,分布于华中以及西北地区,成虫完全无翅。要是养殖供食用的蝗虫也“缺翅”就好了。
图16 双凹脊蜢
双凹脊蜢/Chorotypus biemarginatus,台湾好像叫拟叶短角蝗,产于东南亚。也是靠模仿树叶躲避天敌,前胸背板隆起且向后伸展,有点像蚱类;但你要是把那劳什子掀掉,剩下的部分就很像普通的蜢了。
图17 䗛蜢
南美热带雨林中的Proscopiidae科,有人称之为“枝蝗”,并列入蝗总科,误矣;这是标准的蜢总科,因为长得细脚伶仃像个圆规形似竹节虫,故名䗛蜢科。国内有人养作宠物,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引进的。
图18 火柴棍蜢
澳洲的“火柴棍蜢(Matchstick Grasshoppers)”,学名Callitala major,头部削尖,整个身体直不笼统。其长相比较偏门,乍看并不符合蜢总科的特征,就连触角都比脑袋长一点,然而它也是货真价实的蜢。
记忆中的黑色小蚂蚱是什么?
有人曾问我,印象中有一种黑色的小蚂蚱,蚂蚁般大小,倏忽来去,转瞬不见,会是什么呢?我猜是蚤蝼。
图19 日本蚤蝼
蚤蝼属蝗亚目之下的蚤蝼下目蚤蝼总科,个体普遍较小。如日本蚤蝼/Xya japonica,仅3毫米左右,浑身乌漆嘛黑,前足和后足分别为开掘足和跳跃足,集土遁和轻功两大技能于一身。我好像也见过,但又有点陌生......
图20 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蚤蝼与蝼蛄大小悬殊,但形态略相似,前人误以为是一家,后发现蚤蝼与蝗关系更近,而蝼蛄则是土行孙化的蟋蟀,属直翅目螽亚目蝼蛄总科,有时置于蟋蟀总科中。
螽亚目比蝗亚目狠多了
直翅目有蝗亚目和螽亚目,前者温良贤淑,后者好狠斗勇。视频中的“蓝脸窦尔敦”正是螽亚目螽斯总科的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俗称蝈蝈,正逮着短额负蝗活啃,可谓生猛矣。赤手抓这玩意儿也得小心,一不留神就是血光之灾,蝗虫的牙口就没这么厉害。
①
②
③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