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亩地上,一年能“长”出6吨蛋白质?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万鲁长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在食用菌行业,这个产量并不稀奇。
以金针菇的工厂化周年立体生产模式为例,万鲁长粗略算了一笔账:金针菇鲜菇蛋白质含量约2.3%,按每亩每年生产300吨计,蛋白质“亩产”超过6吨。
万鲁长(右)在实验室工作。
小菌菇背后有大食物观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践行大食物观,持续增强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而“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等都是美食。“食用菌能提供优质蛋白,在现代化栽培模式下产量非常可观。”万鲁长认为,因地制宜发展菌菇产业,是践行大食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万鲁长以新型栽培设施智慧菇舱为例,进一步介绍现代化食用菌栽培模式的巨大产能。他说:“智慧菇舱与传统工厂生产相比,因体积小而更加灵活。一个方舱可安放3000多个秀珍菇菌包,一茬每包产菇1斤左右,按周年生产10茬计算,鲜菇年产量可达15吨。而一个方舱占地面积仅三四十平方米。”
山东是食用菌生产大省,向微生物(菌菇)要蛋白,潜力巨大。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食用菌产业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全省食用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生产规模趋于稳定。据统计,2023年全省食用菌产量296.39万吨,产值188.62亿元,产量产值及出口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
万鲁长介绍,近年来,山东食用菌产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栽培大宗菇类稳步发展,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灵芝等产量居全国前列。效益较高的珍稀菌类产量所占比重提高,有力促进了全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山东现栽培珍稀菌类近30个品种,其中年产量万吨以上的有杏鲍菇、鸡腿菇、真姬菇、灵芝、银耳、秀珍菇、榆黄蘑、鹿茸菇等。近年来,长根菇、羊肚菌、大球盖菇、金耳、竹荪、桑黄等珍稀食药菌类发展势头较强。
与此同时,食用菌栽培模式逐步升级。“近年来,随着产业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尤其通过山东省高效特色产业平台等项目的实施带动,多项高效模式得到集成推广。”万鲁长告诉记者,“栽培方式已经由平面向立体、由单季向周年、由专统栽培向现代化工厂化生产发展。栽培设施由简易菇棚向智能控制型设施转变,控温拱棚、光伏菌棚、方舱智慧菇房、专用温棚(冷棚)、双网双膜棚、连栋温室等新型设施得以逐步推应用。食用菌工厂化率超过20%,位居全国前列。”
标准化栽培可提高种植设施化、科学化、良种化水平,促进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据介绍,济宁、菏泽、临沂、淄博、滨州、东营等一批优势发展区域,已建立了一批高标准化园区,引领提升了全省食用菌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这一切,都在为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不断夯实基础。
而与传统粮食蔬菜等作物相比,食用菌还是个“小作物”。这个“小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山东发展珍稀菌类,优化产业品种结构。
小产业书写大文章
39年来,万鲁长一直从事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开发、良种培育优繁、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后加工及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工作,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山东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农科院十佳农科人、‘三个突破’十佳个人、农科标兵”等称号。
自2013年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立起,万鲁长开始担任体系首席专家。他说:“历经‘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省食用菌体系目前处于第三届。食用菌虽然是个小产业,但我们的体系工作丝毫都不马虎。”
围绕“珍优食用菌周年绿色高效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这一研发主线,在菌种资源收集、优化品种结构、选育繁育良种、提升栽培模式与设施装备、标准化智能化栽培、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以及菌渣增值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发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科技服务、科普宣传工作。
为产业发展服务,建设产业人才队伍,是省食用菌体系的主要任务。万鲁长介绍,2023-2024年度,省食用菌体系共计新建58处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20余项。构建并实施“产业技术体系+行业管理部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服务模式,综合集成“北方地区冬暖棚羊肚菌优质稳产栽培环控管理技术”“林菌间套共生大球盖菇栽培管理技术”等多项技术方案。
省食用菌体系目前设有11个岗位、13个综合试验站,有首席和副首席各1位,岗位专家11位,试验站长13位,其中企业试验站7个,体系专家团队总人数170余名。仅“十四五”以来,就获得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23项,其中省部级8项;获授权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43项;制定省地方标准、团体及企业标准15项;列入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14项;发表核心论文160余篇,其中SCI70篇;选育食用菌新品种13个。《长根菇等5种食用菌种质培育与智能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创建》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体系不仅在内部培养上成效显著,还为社会输送了专业本科毕业生35名、研究生13名,均在相关领域就业并贡献力量。
2024年10月上旬,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三新”成果交流会在山东举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积极协助和参与了本次盛会。下旬,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年度工作总结考评暨成果交流观摩会在济宁召开,会上发布了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以来取得的“五新”成果,包括6个新品种、22项新技术、5项新模式、8个新产品、12项新成果。
其中,在低度盐碱地上构建的平菇—小白菜—长根菇—口感型番茄模式,探索出盐碱地综合利用发展的新途径,单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在中度盐碱地上开展甜瓜—夏季菠菜—大球盖菇模式,产量增加8%以上,经济效益提高12%。
万鲁长(右一)在棚内查看蘑菇长势。
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万鲁长表示,针对山东食用菌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要在五个方面加快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驱动食用菌强省发展。
食用菌新品种培育方面,要选育适宜工厂化栽培及外销、出口菌包的优良专用品种,驯化山东境内野生珍稀食药用菌新品种,如黄河故道桑黄、羊肚菌、泰山灵芝、灰树花、蛹虫草等。
育种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要开展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发掘、评价与创制,研究挖掘与品质形成、生长发育、农艺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开展食药用菌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定向精准育种研究与应用,提高育种效率和种质优异性状。
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方面,要研发珍优特色食用菌轻简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与新型专用设施、配套装备进一步提高对农林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熟化集成应用工厂化生产(含周年立体栽培)新菇种的液体菌种优繁工艺、栽培生理及智慧高效出菇管控技术。
产后加工高值利用方面,要引进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和配套机械装备,实现绿色精准贮运保鲜,研制食用菌健康安全代餐食品,开发食药用菌精深细加工系列高值功能健康产品,构建食药用菌活性物质高效制备与功能评价体系,创制菌渣高值利用设施种植业基质等生产投入品,推进山东菌业三产融合和大农业生态循环发展。
盐碱地设施菌业高效利用方面,大力发展黄河三角洲循环生态菌业,因地制宜研发设计新型栽培设施,开发建立“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食用菌菌渣及其它种养加废弃物,促进盐碱地生物改良提升和资源高效利用,培植“生态特区”“菌+”间套/轮作复合种植的特色产业。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