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顶格推进,省财政厅设计实施,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为改革之旗,以提升政府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目标,以零基预算改革为抓手,先立后破、革新思维、落地理念,破基数、保重点、强统筹、提绩效,形成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聚合各路资金成大事的全新工作格局。被国务院选入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
一场“破”与“立”的改革,让安徽走到了全国前列。
为何是安徽?这项改革,安徽蹚出了怎样的不同?
零基预算改革,简单说就是改变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比如:如果某部门上一年度预算为1000万元,按照惯例,本年度大概率会以此为基数,向上浮动。但是改革后,这个“基数”不存在了,从零开始。
这个“从零开始”,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破”在关键处——打破传统预算编制中的惰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从编制2023年预算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展开“零基预算改革”,全面清理无效的财政资金,当年仅省级就“挤”出了80多亿元。
“立”在刀刃上——促进政策跨部门集成、资金跨部门整合、工作跨部门协同,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合力。
譬如,在民生领域,2023年整个暖民心行动全省投入资金达到490亿元,教育支出全省达到了1517亿元,成为第一大民生支出。高校的生均拨款,从原来的全国排位第30位一下跃升至23位。
破基数、保重点、强统筹、提绩效——“从零开始”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破与立”理念。
一言以蔽之,“会省钱+会花钱”,安徽以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对财政支出政策开始重塑。
事关政府“钱袋子”,零基预算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秉持“该财政保障的坚决保障,能市场化的尽量市场化”,强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避免部门“各自为政”和资金浪费,更好实现全盘统筹,把一些低效的、无效的、散而小的钱,放到民生补短板领域。
事实上,这项改革不仅有了沉甸甸的收获,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打上了富有安徽特色的深刻烙印。
从更深层意义上看,零基预算改革本身不是目的,重点在于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项新解法的背后,是坚定的决心信心,凸显出抓发展的迫切愿望。既然是改革,就必然要下功夫,让该“立”的立起来,该“破”的破到位,集中有限财力,办成了一些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大事、要事、实事,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分钱要干十分钱的事”“四两拨千斤”……从根本上说,不仅重塑了财政资金的分配格局,更让财政资金可以精准抵达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从“找钱”变“找项目”,从“各自为战”到“下好一盘棋”,工作方式“焕新”,让效能踏上了快车道。比如,由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将原来分散在近90个省直部门的各类政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统筹管理,累计投入5.8亿元,搭建“数字安徽”信息化底座,为所有部门以及16个市的信息化系统提供统一技术支撑。
数据说话——改革前,家家竖烟囱、系统林立、数据孤岛,现在通过平台建设,归集各类政务数据3096亿条,赋能千行百业。数据资源共享复用,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财政资金新的投入。通过这几年的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审批,财政资金的节约大概45%。
改革“一小步”,跨越“一大步”。
新打法效果喜人的背后,正是理念创新、思维迭代、认知提升的不断呈现,尤其是体现出系统观念、集约理念的强大生命力,让政府通过资金统筹,更加科学精准安排预算,增强对重大决策部署的财力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民生事。
从更大的视野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六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安徽零基预算改革的推进,生动昭示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创新“涟漪”,激起了高质量发展澎湃春潮……
展望新征程,安徽将全力打造零基预算改革2.0版,进一步延伸更多领域,激发涌动活力,构筑更加坚实的支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