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12月1日下午,2024云河东京国际研讨会“中国企业新征程:创新、集聚与出海” 在日本东京歌剧城召开。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媒体支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做主旨发言,解读了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本文为发言内容节选。
本文字数:1654字
阅读时间:5分钟
1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一个老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过这一改革,但至今没有根除,原因就是城乡要素难以双向流动。农村人口可以进入城市就业,但还难以落户,难以享受同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城市资金可以下乡,但不能购买农村集体所有的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这一改革方向,这对根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对房地产稳定、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有重大意义。
城乡差别,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2022年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0倍,比居民收入差距的2.5倍大得多。城镇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10%,农村居民只占2.5%。为什么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少,一个原因是农民的财产不能市场化,因而不是资产,不能据此获得财产性收入。农民最大的财产是房子,很多农民用一生的收入盖了一栋没有市场价值、不能升值的房屋。所以,应推进农村“三权” 分置的产权制度改革,如宅基地所有权是集体的,使用权是农民的,赋予农民租赁权,将空置的住房租赁给城市人,租赁人拥有居住权。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这就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进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有近3亿人,市民化涉及到住房制度改革。我们的住房制度是90年代末建立的,主要是面向城镇户籍人口。目前这一住房制度已经滞后,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老家可能有住房,但在就业地无房,租赁的住房的品质不高、功能不完善。所以,中国的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刚需,3亿人口,至少有1亿套的住房需求。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有助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平稳发展。
2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有效发挥不同国土主体功能的体制
周牧之教授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制度。2005年,我们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就是把全国的陆地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这是基于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提出的,有些地区,其自然条件即“三度“,适度、高度、温度决定了,经济不会向这类地区集中,也不适合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如青藏高原,最终会成为典型的生态功能区;有些地区,耕地充足,适合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也适合发展经济,但由于经济基础、市场、人才、交通、营商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等决定了,经济也不会向这类地区集聚,人口也会自然流出。东北和蒙东地区,冬季天气寒冷,企业取暖成本高。在市场机制下,若其他条件相同,企业不会选择采暖成本高的地区投资。
近年来,中国顺应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三个集中:一是经济进一步向经济总量多的长三角、珠三角集中,近10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二是粮食向东北集中,近20年,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三是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度,10年来,全国所有新增的7000多万人口全部进入到全国3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原计划单列市,集聚率100%。所以,中国将继续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本文来源: 云河都市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理论研究 | 杨伟民:如何编制适应形势、适合本地的“十五五”规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杨伟民:如何做出一个好规划?从一个县区规划说起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观点 | 杨伟民:“十四五”下半场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