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前写了一些时政文章,发现该懂的人本来就懂,不懂的人怎么说人家也不愿懂,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利益决定立场,我的几篇文章改变不了什么。
与其这样,不如沉下心读读书,写一些读书札记,解读有趣的内容,并分享给读者们。
最近读的是《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剖析东汉皇权与士大夫的合作和斗争,以及士大夫们如何搞臭和架空皇帝,并最终演变为魏、蜀、吴三国割据,颇有意思。
一、
东汉时有三个物件被刘家视若珍宝,珍藏在洛阳的武库中两百年。
前两个并不让人奇怪,分别是孔子的拖鞋和刘邦的宰蛇刀,这是刘家拿来吹自己代表天命的凭证。
但第三个却让人哑然----竟是王莽的头颅。
每一个新继位的刘家帝王,都要走进阴暗的武库,去与王莽头颅上那干涸的眼睛对视,以牢记汉家天下曾被篡夺。
刘家总结王莽篡位的历史经验,认为儒家教义已被民间广泛接受,但儒家在世间代表却被王莽占据。因此,他能在士大夫的拥趸下,兵不血刃地终结了西汉。
刘秀恢复汉朝后,在统治方面虽然继续延秦制的那一套,即皇帝集权、郡县制和编户齐民,但他还是汲取西汉被王莽篡夺的教训,主动抬高儒家的意识形态,以孔夫子的卫教士自诩,占据了王莽的生态位,让新的“王莽”们无位可占。
借助儒家的理念,刘家号称以“孝”治国,强行将“君主”与“父亲”两个符号连接,让“孝”与“忠”划等号,以礼教的形式让百姓以对父亲的“孝”来对待君王,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当时,甚至选官员都以“孝”为标准,在各地选出孝廉,历练一段后让其出任省长市长。(当然,普通人家是“孝”不过豪族的)
皇帝也在着力扮演“民之父母”的角色,时不时对臣民大赦、免赋、赈灾,把皇家苑囿开放给农民耕种。
后汉这个由刘氏一姓统治兆民的秦制政权,竟然慢慢有了家庭的温情脉脉,达到了“化家为国”的境界。一个人越有孝行,越顾家,越亲近乡土,就越忠于汉家;人们信仰儒教,更会认可能够遵循儒道的皇帝和官僚;自律和礼治的存在,为朝廷节省了大量治理成本;刘家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借助儒家来夺取帝位了。
汉魏洛阳城遗址
然后,这种“秦制+儒家”的统治方法有两个漏洞,分别是:
一、皇帝在舆论里不能失德(实际中有没有失德却无人在乎),否则就会发生“德不配位”,给了士大夫们造反的合法性。对于皇帝更不利的是,士大夫们掌握着舆论,皇帝为了集权,不可能不得罪士大夫。
二、人口不能变多。即使在真正的家庭中,资源匮乏也会让成员反目成仇,当人口增加后,农业社会分到每个人头上的资源必然会匮乏。因此,中国历史上所谓的盛世,只能发生在王朝兴起初期。
这两个漏洞也预示着包括刘家在内,中国任何采用“秦制+儒家”方法治国的王朝必将以固定的套路走向失败。
二、
如果你是皇帝, 你只有一个人,你将依赖哪些力量统治几千万的国民?
你有几个选择,分别是1底层群众、2士大夫、3你的皇室同族、4你老婆的家族,你会选择谁?
底层的群众首先会被排除,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和生产资料都是稀缺物,底层的寒族并不掌握。没有豪族的支持,你根本无法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如果你选择士大夫,无论他们将“仁义道德”的歌唱的多好听,你也大概率被坑死。因为他们在做选择时会将自己家族的利益放在你的利益之前。比如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司马家,代代皇帝都过得提心吊胆。
如果你觉得“打虎亲兄弟”,进而选择依赖你的同族皇室。但是他们也有皇位的合法继承权,当他们有了基本盘后,你可能会莫名其妙的死掉。比如赵匡胤依赖弟弟赵光义,之后就是千古之谜“烛影斧声”,不仅自己壮年暴毙,几个儿子也死的并不白,皇位落入弟弟一脉。
排除了前三个选项后,东汉的皇帝选择依赖自己的妻族,与老婆共治天下(虽然王莽也是出身于外戚)。
刘秀开国时,有三大基本盘,其中有六大家族。
第一个基本盘是他的故乡南阳,他的妻家阴氏、姐夫家邓氏都是南阳郡的大家族,是他起家的本钱。
第二个是河北。刘秀创业中期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得到当地郭家的支持,刘备为此忍痛让初恋阴丽华屈居贵人,娶了郭圣通并立为皇后。
第三个是西北地区。刘秀笼络当地的窦家、梁家和马家,依靠他们的力量击败了皇位争夺战中最有力的两大对手隗嚣和公孙述。
刘家在建国后,依赖着六大家族统治全国。皇帝们无论有多少个宫女,无论谁诞下子嗣,皇后必定出自阴、邓、郭、马、窦、梁氏六个家族之一。这六个家族之间既有恩怨又互相联姻,既有合作又围绕着皇后之位进行争夺。
东汉的中央政治也成了一种以皇后为工具、几大家族媾和统治的游戏。皇帝虽然姓刘,但身上淌着六大家族的血,皇位也就可以看作是通过皇后来分配,在六大家族中轮换。
当一个家族的女人成为皇后,该家族将获得皇帝的信任,公侯辈出,门生遍布朝野和军队。然而,当老皇帝死掉后,新皇帝将信任新的家族。
因为权力的排他性,上一代的皇后家族必然会被清洗,权力的交接过程虽然会对上一个后族留有余地,但也会极为血腥,该家族台面上的人物往往会一扫而空。
比如,窦太后一死,窦氏家族就遭到了严厉打击,大将军窦宪自杀;汉安帝时,邓太后一死,邓氏家族也遭到严厉打击,大将军邓骘自杀。
有鉴于此,在老皇帝死后,掌握权力的皇后家族倾向于在刘家子弟中选择年幼者当新皇帝,以延缓自己终究要面临的命运。
也正因如此,东汉十二帝中,除了头三个皇帝,之后继位的都是未成年。
但当皇帝成年后,必将联合士大夫和勋贵,弄死自己的舅舅们,为自己的小舅子们扫清道路。
三、
刘家皇帝与老婆家共天下的规律延续了100多年,直到东汉十四帝中第8个皇帝汉顺帝死后发生了变化。
同其他欲望不受节制的皇帝一样,汉顺帝不到30岁就死了,将大权留给老婆梁氏和小舅子、大将军梁冀。
汉朝皇陵
之后的事情也还跟此前一样,梁家不顾李固等大臣们反对,先选了个2岁的小孩继位,让其当天下人的“爹”,期盼梁家还能再掌权二十年。
然而,天不遂梁家愿,这个小孩才半一年就死了。梁家不甘心,再一次践踏大臣们选长君的意见后,又选了个8岁小孩,是为汉质帝刘缵。
出乎梁家意料的是,这个8岁的“爹”却有性格,真以为自己是“爹”,毫不掩饰对梁家的厌恶,竟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
梁冀很清楚游戏规则,在新皇帝成年,前皇后家族的台面人物大概率会被杀,但他此前还抱着侥幸。如今梁冀亲耳听到小皇帝这么说,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梁冀这个贪生怕死的货,竟然不愿不乖乖接受自己命运,以全家死光光为代价维护游戏规则,换得梁氏大家族未来的重生。
东汉的政治自此开始脱离原有轨道。在小皇帝发表那通“此跋扈将军也”的言论后没多久,梁冀竟然下毒把天下人之“爹”给毒死了!
之后,梁冀让一个15岁的皇族小孩刘志娶了梁家的女人,并安排他成了新皇帝-汉桓帝。
梁冀还拼命揽权,他家前后有九人被封侯,夫人、女儿中有七人享有食邑,三人娶了公主,其他官至卿、将、尹、校的有五十七人。
梁冀自以为得计,觉得家族的权势至少能在新皇帝任期内延续。
但皇权是不能共享的,公元159年,27岁的刘志在忍让十几年后,决定对梁冀下手。
四、
当时在朝堂中,百官即使不是梁冀的党羽,也要对其服服帖帖。
在军队中,京城附近有屯骑、长水、越骑、步兵、射声五支卫戍部队,其中三支部队的长官都是梁家人,分别是屯骑校尉梁让、越骑校尉梁忠和长水校尉梁戟。
另外,京城所在的河南郡更是被梁家经营多年,梁冀甚至把儿子梁胤放在河南尹的位置上。
即使在宫中,也由梁家的梁淑担任卫尉,掌管宫门和宫殿的殿门保卫。许多太监也被梁冀收买,不然也不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毒死上任皇帝。
皇帝刘志得力量看似很弱小,对他言听计从的只有几个小太监。
然而刘志还是毅然发动政变。按照《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描述,他先带着太监们控制了设置在宫内的尚书台(相当于企业里的总经办,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然后起草给梁冀免职、徙爵以及调动相关部门的诏书,并让人送给宫外的光禄勋袁盱(袁绍他们家族的)和司隶校尉张彪。
之后,刘志在宫里凑了一千多人,让袁盱和张彪带领着直奔梁冀的大将军府。
这画面是不是有点熟?
101年后,高贵乡公曹髦率领宫中卫士杀向官衔同样是大将军的司马昭府邸,半路被成济一戈刺与马下。
但刘志这一千多人却成功抵达大将军府。梁冀闻讯,竟当即自杀,之后他的家属被满门抄斩。
之后,梁冀原来的官吏和宾客被罢除官职的有三百多人,其中有公卿、列校、刺史及俸禄为二千石的高官几十人。
东汉朝堂为之一空。这里的“空”并不是修辞,原本立于朝堂之上的高官,只剩下尚书令尹勋、廷尉邯郸义以及参与政变的袁盱三人还能继续参政。
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梁冀的势力之大。
猫智深认为士大夫仍旧支持刘家,是梁冀覆灭的重要原因。
比如,政变的主谋袁盱,其所在的家族就是因为依附梁冀而得势,其家的袁汤因此历任司空、司徒、太尉高位。袁汤的长子袁成与梁冀结好,更是达到言无不从的地步。然而,却是这个享受梁家执政红利的家族,与刘家一起主导了这次政变。
另外,东汉许多世袭的勋贵子弟是在禁军中担任中高级职位,这些世世代代捧着铁饭碗的“汉二代”,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即使天天忙着斗蛐蛐和嫖娼,但必然会维护东汉的存续。这也是梁家虽然在名义上掌管着屯骑校尉、越骑校尉和长水校尉,但刘家一声令下却只能束手就擒的根本原因。
五、
梁冀的“贪生怕死”改变了东汉的政治走向。
刘家之后的皇帝再不敢相信老婆家族,转而扶持宫里的太监,让宦官作为皇权的代理人,深度参与到政治博弈中。士大夫们老喜欢痛斥太监们为阉党,其实从来没有阉党,太监们更应该被叫帝党。
之后东汉朝堂政治的主线就是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
士大夫们最初优势很大,因为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还掌握着舆论。
各地的士大夫们互相抬举,当时流行点评人物,今年你称为是“今张良”,明日我唤你做“活萧何”,大家勾肩搭背进官场。
士大夫喜欢抱团,名气最大的李膺、荀昱等人组成“八顾”,各个是达官显贵,领头的李膺是军委主席(太尉)之孙,中央所在的河南省省长,后来又当了纪委书记(司隶校尉)。
这个“八俊”小团体,几乎各个都是“汉二代”,自己也是达官显贵,家里每个上万亩地,不当个省长,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次一点的团体叫“八顾”,之后又有“八及”,然后还又“八厨”......
日后割据一方的刘表,即使是汉室宗亲,此时也只能混成第三流的“八及”。
假如,你听到今天越南中央有八个官员号称“八条龙”,你觉得他们要做什么?
这些“八条龙”们、“八只虎”们彼此卖力吹捧,夸张到有一次士大夫陈寔(曹魏时期搞出“九品中正制”的陈群的爷爷)带着子侄造访荀淑家族(荀彧的爷爷),就传出来太史夜观星象,发现分野之处有德星相聚,上奏说“五百里贤人聚” 。
袁绍的曾祖父在河南当省长时,为了替祖辈曾经作过大司农的中牟县令鲁恭吹牛逼,就给朝廷汇报说因为鲁恭道德高尚,蝗虫绕着该县走。不仅如此,老家伙还说鲁恭在县廷里常坐的地方,长出了嘉禾....
眼见士大夫如此势大,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汉桓帝将深度参与政变的五个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和唐衡赐以汉朝规格最高的县侯,还提拔了一些没有参与政变的老资历宦官,比如曹操的爷爷曹腾。
但在汉桓帝刚刚准备扶持宦官时,就遭到士大夫官僚集团的抵制
邢台清河县(当时叫甘陵)的县官上书,对汉桓帝重用宦官表示不满,并称这个皇帝不干正事,没点皇帝的样子。
汉桓帝大怒,杀死了李云和附和他的另一个官员。
这件事士大夫写的传统史书都称错在汉桓帝,问题是,梁冀得势的时候怎么不见你李云上书?
满朝文武都是梁冀党羽的时候怎么不见你批判?
汉桓帝以身犯险,带着一群太监搞政变成功后,你却上书了?
历史上,当一方势力抨击政策时,总喜欢让一个小人物先出头,李云背后明显是士大夫群体的支持。他死后,士大夫们不甘心吃瘪,立即掀起了对宦官们的新一轮攻击。
前司空的曾孙、兖州刺史第五种立即查办了“五侯”之一单超的侄子单匡,抓了40多人,没收了五六千万钱。(司空主管建筑,是东汉职位最高的“三公”之一。兖州刺史第五种,姓“第五”,名“种”)
之后,在大汉各地,宦官势力和士大夫群体在法律的框架内互相对抗,今年你抓我家属,明天我免你官职。
士大夫为什么要跟宦官往死里掐?猫智深认为其背后是权力和资源的抢夺。
东汉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平民只能租地主的土地来种。东汉名义上对百姓是“三十税一”,但经过豪强在中间一经手,底下的百姓就要“什税五”了,老百姓们怨声载道,而皇帝并没有从中取得好处。
许多百姓不堪重负,成为流民。流民问题几乎伴随着东汉的整个历程,在第三个皇帝汉章帝时就出现,到了汉桓帝已经有数十万户流民,数量上相当于一个大省的人口。
所以,你不能说皇帝利用宦官在地方上捞钱就完全不对。
当然,也不是说让皇帝集权了就是好事。比如,汉武帝就成功完成了集权,之后举国之力北伐匈奴,全天下的人少了一半。(《汉书》上原话是: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斗争,最初是后者占上风。迫于压力,皇帝把最初随他政变的“五侯”的县侯爵位全部降为乡侯,食邑租税一律降为每年三百万钱。“
但皇帝不能没有自己的势力,又扶植起侯览、王甫、管霸、苏康、曹节、张让、段珪、赵忠等新一批宦官,也即《三国演义》里的十常侍。
宦官和士大夫的斗争即将进入白热化,双方在朝堂、地方和舆论场上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厮杀。
(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