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不能不提到怛罗斯之战,因为这是历史上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唯一的一次大规模武力对决。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背景。

公元8世纪,世界上有亚欧大陆同时崛起了两个超级大国,东方的唐帝国和西方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同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已经沦为了为地区性强国。


当时的唐朝正是唐玄宗时期,刚经历开元盛世,国力鼎盛,人口大约6000万人;同时期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刚刚推翻了倭马亚王朝,风头正劲,面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还大于唐朝,人口却只有3500万左右。一个向西拓展,一个向东扩张,两个大国迎头撞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古代爆发了一场大战。

双方战前的态势。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在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五公里处)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今库车)、于阗、焉耆、疏勒等安西四镇。

到了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高句丽人高仙芝任安西四镇节度使。作为开元年间的名将,高仙芝战功辉煌,曾于天宝四年(747年)率军翻越葱岭,进入中亚奔袭小勃律国取得胜利。连年征战积累起来的战功让高仙芝慢慢膨胀起来,尤其渐渐变的贪婪成性。

对于高仙芝的所作为未,唐玄宗有所耳闻,准备将其调离安西都护府。

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有一个国家叫做石国,一直对唐朝称臣,都有进贡财物。“天宝初,封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赐铁券。”(《新唐书·石国传》)

高仙芝为了获取更大战功,达到留任的目的,同时也贪图石国的财物,他以石国不恭敬为由,上书唐玄宗请求讨伐石国。“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劾其无蕃臣礼,请讨之。”(《新唐书·石国传》)

唐玄宗为了安抚住高仙芝,居然同意了。没想到正是这一时心软,最终酿成大祸。

在高仙芝兵临石国城下时,石国马上投降。但高仙芝却在回程的路上,撕毁协议杀了回马枪,把石国灭亡了。“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新唐书·高仙芝传》)

石国王子逃离了,并把高仙芝的做法到处散播。中亚的小国纷纷不满,转而投靠黑衣大食,大食正有心向东扩展,于是准备起兵攻打安西都护府。

高仙芝听闻以后,心中不安,决定先发制人。


此前,阿拉伯人和唐军也爆发过两次小规模冲突,都以唐军取胜告终,因此,高仙芝未免有了轻敌的思想。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率两万余人,率领两万唐军,以及及一万葛逻禄部番兵,共三万人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境内)。

葛逻禄部,西突厥人中的一支,曾归顺唐朝。

黑衣大食则出动十万大军加上中亚小国的联军,共计近二十万人严阵以待。

关于战争的进程,唐朝的史书和阿拉伯的史书记载各不相同。

唐朝的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唐军依靠严密的组织和先进的装备,不过长途跋涉的劳累,先发制人,率先发起冲击。唐军弓箭手为前阵,陌刀长枪步兵为中军,后方和两翼由骑兵保护,在前三天打得大食军节节败退。第四天,负责压阵的葛逻禄部骑兵突然背叛唐军,反戈一击,冲垮了唐军的阵营,于是唐军大败。

阿拉伯的史书则是这样说的:葛逻禄部并不是唐军带来的,他们本是第三者,只是在旁边观望。战争的前三天,唐军和大食军一直带对峙试探,并没有大规模战斗。第四天,葛逻禄部突然加入战团,率先向唐军进攻,阿拉伯联军乘机一拥而上,打垮了唐军。

关于唐军的兵力,双方记载也有差距,阿拉伯史书说唐军来了5万余人,逃走了2万多人。唐朝自己的记载是去了3万人左右,只逃回来了两千余人。

唐军败走后,阿拉伯联慑于唐军的装备和战斗力,并没有追击。

这一场战争之后,双方似乎陷入了沉寂,再没有大规模冲突。

四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西域都护府的大部分军力被调回中原平叛,西域兵力单薄,无法再西进。

此时的黑衣大食,见识到了唐军的装备以后,仰慕起了唐朝的先进文化。他们觉得此战,他们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才险胜唐军,运气成份很大,再说在中亚这种贫瘠土地上和强大唐军较劲不值得。于是,仗打完之后,他们反而连年向唐朝派使者交好,还学习了唐朝的造纸术。阿拉伯人经过此战后,集中兵力调头向西去,去攻打富庶的拜占庭帝国了。这一战打完,双方就不了了之了。

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趁着唐朝的安史之乱,乘机攻占了河西走廊,西域都护府在大量军力被抽走以后,已经无力夺回河西走廊,最终被吐蕃隔绝在西域。但是西域各镇却坚守了四十余年,直到年逾六旬的老兵们全部战死或者病死。

对于唐朝来说,如果不是这一战战败,再加上安史之乱造成影响,完全可以再向西扩展,说不定唐帝国能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

唐朝疆域辽阔成于大量扶植军镇,却也亡于军镇。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