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刷短的时候看到有人做了一个唐朝十大名将的排名,这其实也没什么,网上有很多这样给古代名人排名的。
但关键是,他说薛仁贵才是唐朝第一名将,位列第一。
我当时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十分震惊,在唐朝那个将星璀璨的时代,薛仁贵也能排上第一了???
这要是普通的博主这么说呢,我也就图一乐直接划过了,可我一看主页,人家是个年轻作家,还写了几本通俗文史书籍。
我就在想,这位文史作家也太水了吧。
于是,我就有了表达欲,正好过去的两年,我写过的文章中,把唐朝最顶级的名将都写了个遍,查阅了大量的史书。
因此,我决定按照正史记载为准,尽量客观地科普一下唐朝十大名将的排名。
唐朝这个朝代最厉害地方就是,在前150年历史里,代代出名将,而且质量最高,把敌人打灭国的名将更是最多的。
注意,是每一代都出名将,这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但要说到唐朝的十大名将排名,那一定是从最顶级的名将中挑选。
我觉得具体的排名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位:李靖。
为什么李靖能排第一呢?
跟大家说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当我们在互联网上查阅唐朝名将资料时,百科关于唐朝99%的名将资料,都会带有“唐初名将”、“唐朝中期名将”之类的带有“名将”字样的表述。
然而,有一个人是唯一的例外,这个就是李靖。
百科资料上对他的形容是“隋末唐初军事家”。
别人都是名将,只有他称得上是军事家,要知道,名将和军事家可不是一个层级的,军事家要比名将高一个等量级。
李靖的出身是官宦之家,而且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他的舅舅就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因此李靖在用兵韬略方面也是从小受到培养的。
史载,名将韩擒虎每次和外甥李靖谈论兵事时,无不拍案叫绝,甚至称赞道:能和我讨论孙、吴之术的人,也只有你了。”
所谓孙、吴之术,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圣孙武、军事家吴起的用兵之术。
年纪轻轻就能得到一代名将的认可,而且一出手就是孙武、吴起两大军事家的用兵韬略,李靖的军事天赋果然十分厉害。
后来隋末天下大乱以后,李渊决定起兵反隋,开始做各种准备,但被李靖察觉。
李靖发现李渊有谋反迹象后,决定亲自去找隋炀帝杨广告发李渊,但由于隋末天下大乱,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导致道路阻断,李靖也被困在长安。
李渊攻破长安后,原本是打算杀了李靖的,结果他在最后关头为自己辩驳,加上李世民求情,才得以免死。
从此,李靖加入了李唐,并被划入李世民麾下。
他的军事生涯,也从这一刻开始。
在李唐打天下阶段,李靖先是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献计献策,后来李世民攻灭王世充、窦建德的那场著名的虎牢关之战中,李靖也出力颇多。
正因为如此,李渊也看到了李靖的能力,于是将李靖调到南方战场。
当时南方战区的统帅是李唐宗室名将李孝恭,盘踞在南方的割据势力是南梁萧铣政权,李靖来了以后,展现出了在用兵谋略上的高超水平,还给李渊献上“平灭萧铣十策”。
李渊是个识货之人,一眼就看出那十大策略简直精妙绝伦,随即便让李靖统领三军,虽然李孝恭是三军统帅,但李靖才是实际指挥的人。
在李靖的攻势下,萧铣政权被一举攻灭,李靖随即进一步南下,抚定岭南地区,接着,江东的辅公祏发动叛乱,又是李靖指挥水陆大军灭了辅公祏。
可以说,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主要分南、北两个战场,李世民平定了中原,李靖则平定了南方,可以说,他和李世民各自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
李世民登基后,李靖又被任命为三军统帅,兵分六路,进攻突厥,在李靖的指挥下,强盛一时的东突厥直接被打灭国。
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决定讨伐吐谷浑,63岁的李靖主动请缨,担任军事统帅,再度统领大军远征吐谷浑,并一举将其灭掉。
但这也是李靖最后一战了,因为他老了,毕竟和李渊是同龄人,此后便因年老,再没有出征过。
李靖的一生,南平吴会,北灭突厥,西灭吐谷浑,是唐朝初年和李世民一南一北的统帅之才。
他指挥过水师作战、步兵作战、骑兵作战、城池攻坚战、荒漠作战等,平生无一败绩,是个全能型的军事统帅。
他还著有兵书,这是军事家和名将的重要区别,名将只能灵活运用兵法,指挥作战,而军事家却可以将兵法和实战指挥经验融会贯通,创造出自己的军事理论。
李靖就是这样的人,他排在唐朝十大名将之首,是实至名归。
第二位,苏定方。
苏定方其实早在隋朝末年就出道了,但真正名扬天下是几十年后的唐高宗时代。
他前半生的运气不大好。
隋末天下大乱时,苏定方就和父亲苏邕一起聚集乡勇数千人替州郡讨伐周边贼寇,后来投效了窦建德。
窦建德败亡后,他又投奔了窦建德手下的大将刘黑闼。
结果刘黑闼很快被李世民打垮,不久之后卷土重来,又被李建成击败并将其斩杀。
苏定方没办法,只好选择回乡隐居。
一直到李世民登基后,才受到启用,并在贞观初年跟随李靖讨伐东突厥,苏定方亲率两百骑兵率先突袭突厥可汗牙帐,立下大功。
但从此以后的整个贞观时代他就再也没有参加过其他大型战役的记载。
不过,这期间苏定方找到了一个好苗子,为大唐培养了新一代的统帅之才。
这个人就是裴行俭,此人也名列唐朝十大名将之中,后面会说到。
苏定方跟着李靖打完突厥回来后,就一直默默无名,长期没有统兵出征的机会。
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后,苏定方才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他在军事生涯的第一个经典作品就是攻灭西突厥之战。
在这一战中,苏定方以一万余步骑打垮了突厥10余万大军,一举攻灭西突厥,将大唐的西部疆域扩展到葱岭以西,抵达中亚。
一万打垮10万,这种战绩,放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此后,苏定方又统领大军击破高句丽,攻灭百济。
从高句丽战场回来后,苏定方又被调到西南战场,参加对吐蕃的战争。
根据现存的吐蕃文献记载,在西南战场上,苏定方曾经以1000兵力打垮吐蕃8万大军,此后吐蕃派兵10万前来复仇,结果被苏定方以8000兵力再次打垮。
这种战绩,简直就是传奇。
苏定方一生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平生无一败绩。
他最擅长的就是以少打多,有限的兵力在他手里,往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虽然他没有写兵书,但就从战役指挥艺术的层面讲,已经是唐朝名将的天花板了,再上一层即可抵达军事家的境界。
所以他能排第二。
第三位,李世勣。
李世勣是瓦岗军的元老级人物,原本是一群乌合之众的瓦岗军,在李密之前,正是由于他的加入,瓦岗军才开始壮大。
后来王世充带着隋军前来讨伐瓦岗,被李世勣用计谋数次击败,李密和宇文化及大战的时候,李世勣把宇文化及耍得团团转。
李密败亡后,李世勣率部归降李唐,在李唐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立下不少功勋。
李世民登基后,李世勣参加了攻灭东突厥之战,后来以朔州道行军总管的身份率6万余步骑讨伐薛延陀部落,并一举将其攻灭。
到了唐高宗时代,李世勣再次为帅,统兵攻灭高句丽。
这个人虽然打过败仗,但那更多是受人所累,他的用兵韬略属于帅才。
第四位,裴行俭。
裴行俭原本是隋末名将裴仁基的小儿子,裴仁基全家被王世充杀害后,猛将罗士信暗中救下年幼的裴行俭,并收养在家中。
不久之后,罗士信在李世民麾下作战,但不幸战死,年幼的裴行俭又被李世民收养。
等裴行俭长大后,在明经科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由此成为低级军官。
正是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苏定方。
当苏定方发现他是个好苗子后,甚至激动地说道:“原以为我的兵法绝学,世上再无人可传授,今日见到你,我的兵法总算有传人了。”
从此,苏定方将裴行俭收为唯一的弟子,还把自己一身的兵法韬略尽数传授给了裴行俭。
30多年后的唐高宗时代,裴行俭第一次用兵,就展现出高超的谋略。
当时西突厥经常搞事情,唐高宗想派兵讨伐,但被裴行俭劝阻,因为他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妙计。
不久之后,裴行俭先是以瞒天过海之计,假意以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波斯继承王位为由,一路西行,而他仅仅带了少量的护卫队伍,从而骗过突厥,以为他不是来讨伐突厥的,由此放松警惕。
可他曾经在西域的西州都督府做过长史,当地各个附属国和部落都很敬佩他,裴行俭的人缘也非常好。
在西行的一路上,裴行俭公开以打猎的名义召集各个附属国和部落的人前来,很快聚集上万人马,朝着西域进发。
等到了西突厥的地盘后,裴行俭又设下鸿门宴,将整个突厥高层一锅端了,进而收降突厥。
这是裴行俭第一次用兵,不费一兵一卒就团灭了整个突厥高层,立下奇功。
然而,不久之后,东突厥聚众数十万反叛大唐,唐高宗李治以裴行俭为帅,统领30万大军讨伐突厥。
当时前线的唐军后勤部队经常被突厥半路打劫,搞得唐军后勤供应很不稳定。
裴行俭来了以后,设下奇谋,成建制地歼灭了突厥人的劫粮部队,从此突厥人再也不敢来劫粮。
紧接着,裴行俭指挥大军向突厥发起进攻,一路连战连捷,追至黑山这个地方时,双方展开了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唐军在裴行俭的指挥下,如猛虎下山,一举击破突厥,生擒其首领。
事后统计战果时,唐军缴获的物资和杀伤的敌军甚至多到无法统计的地步。
后来,突厥人还不死心,卷土重来,裴行俭再次为帅,统兵讨伐。
他采取离间计使得突厥发生内讧,进而一举将其平定。
但此时的裴行俭也老了,几年后,突厥人又叛乱,唐高宗再次以裴行俭为帅,但他还未出征,便病逝家中。
裴行俭继承了苏定方的全部兵法绝学,他指挥过的战役不多,但每一场都令人拍案叫绝。
此人用兵,以奇谋妙计著称,每一次用计都堪称传神,无一败绩,还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其实还可以排到更靠前的位置的。
第五位,王忠嗣。
王忠嗣原本是将军遗孤,他的父亲王海滨在随薛仁贵之子薛讷讨伐吐蕃时,不幸战死,他年幼的儿子王训被唐玄宗李隆基收养,并改名王忠嗣,还让他和少年时代的李亨(后来的唐肃宗)一起玩耍。
王忠嗣从小研习兵法韬略,长大后第一次进入军中历练,便带着数百精锐奇袭吐蕃,斩杀敌军数千人。
接着又为河西节度使杜希望出谋划策,一举攻破吐蕃占据的军事要地新城。
此后,王忠嗣就镇守在新城,结果吐蕃人派兵3万前来进攻,而王忠嗣手中仅有一千人马。
然而,王忠嗣却将军队分成两拨,一拨守城,一拨由他亲自率领出城迎战。
那日在战场上,王忠嗣率军突入敌军阵营,勇猛无匹,独杀数百敌军,凭一己之力威压敌军,吐蕃人被这气势震慑到,进而军心大乱,城里的那拨唐军趁势杀出,吐蕃大败而逃。
一千人马破敌三万,这就是王忠嗣初出茅庐时的手笔。
742年,王忠嗣以节度使的身份北上讨伐叛乱的奚怒皆部落,三战三捷,杀敌无数,“耀武漠北,高会而还”。
此外,王忠嗣还设下奇谋,一举灭掉了突厥残部,使得突厥这个强盛一时的部族从此彻底在历史上消失。
他在担任边帅期间,按照自己的谋划,修建了上千里的军事防线,还对周围游牧民族各部采取经济战、情报战。
由此掏空了周边各部的优良战马,使他们的骑兵战力衰减,又通过情报网掌握各部动向,每次敌军来打劫都会被他提前掌握,进而将其击破。
最终迫使周边各部再也不敢来打劫,边境一度实现了“零战事”。
由于功勋赫赫,王忠嗣最巅峰时,一人兼任四镇节度使。
史载:“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
后来,王忠嗣察觉出安禄山要谋反,因此上书李隆基,建议提前预防,结果李隆基不听。
不久之后,王忠嗣辞去河东、朔方节度使的职务,专心经营河西、陇右。
由于李隆基好大喜功,在吐蕃防备严密的情况下,非要攻打军事重镇“石堡城”,王忠嗣上书建议缓一缓,等待机会,如果贸然攻打,即使打下来也损兵折将。
但李隆基还是不听,坚持要打,于是派董延光去打,王忠嗣协助,结果董延光非但没打下来,还损失惨重,最后竟然甩锅给王忠嗣。
此时奸臣李林甫主政,在李林甫的谗言下,王忠嗣被贬官为汉东郡太守,一年后暴卒。
王忠嗣其人不仅勇猛无比,而且兵法韬略运用炉火纯青,一生无一败绩。
在唐玄宗时代,无敌于当世,他如果不被陷害,活的久一点,随便都能打爆安禄山。
第六位,李光弼。
为什么李光弼要排在郭子仪的前面?因为整个安史之乱,按照史书的说法,李光弼“以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的战绩其实比郭子仪更好。
在他军事生涯中,有两场著名的城池保卫战,堪称经典。
第一场是太原之战,叛军首领史思明自从叛乱以来,从未遇到过敌手,沿途唐军都被他打得大败。
可他遇到李光弼以后,就再也嚣张不起来了。
太原之战中,李光弼以一万二流军队守城,史思明率领十万精锐进攻太原,结果李光弼各种高招不断,史思明愣是始终无法攻破太原。
在李光弼的指挥下,唐军非但守住了太原,还反打回去,斩杀7万敌军。
1万守军不仅守住了城池,还反杀7万敌军,这种战绩,属于是奇迹了。
后来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在反攻阶段被史思明打成大溃败,战局急转直下。
李光弼再次出马,主动放弃洛阳,转而在河阳一带布防。
此战,李光弼以绝对弱势的兵力应对史思明十几万大军的进攻,在交战过程中,李光弼用尽各种奇谋妙计,最后不仅守住了,还反杀一万,生擒八千,最后甚至扭转了唐军大溃败以来的不利战局。
李光弼在整个安史之乱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史书评价他“自艰难以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而且他还著有兵书,但失传了,排在郭子仪前面,很合理。
第七位,郭子仪。
郭子仪就不多说了,安史之乱中朔方军统帅,他活得比较久,事迹太多、太杂、太长,几句话是说不清楚的,感觉不大好总结。
但可以知道的是,他的战绩仅仅逊色于李光弼,但绝对强于同时代的其他名将。
第八位,高仙芝。
此人在西域安西都护府任职,后来升职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他在西域威震四方,打得周边各部族抬不起头。
他曾经两次率军万里远征,奔袭万里。
第一次是率军越过葱岭,翻越高海拔雪山,穿越丛山峻岭,经历九死一生,以疲弊之师击破吐蕃,攻灭小勃律。
第二次是率军千里奔袭,在中亚与阿拉伯帝国军队展开硬碰硬的大战,最后由于友军背叛,导致战败,但还是在敌军的围攻下突围,最终回到大唐境内。
安史之乱爆发后,被唐玄宗任命为平乱统帅,与老搭档封长清一起对抗叛军,但还是战败,导致洛阳失守。
这事儿其实是运气不好,因为他们以前在西域作战的时候,手里的兵是安西四镇精锐边军,战斗力彪悍,但对抗安史叛军时,手里的兵都是临时招募的新兵,却要面对安禄山手里最精锐的边军,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败了属于正常。
后来在宦官的谗言下,被李隆基所杀。
第九位,李晟。
此人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后期的名将,年轻时候曾经跟随王忠嗣讨伐吐蕃,当时他的名声就很大,号称“万人敌”。
唐德宗时代,他率军平定了率军了河朔三镇叛乱,泾原兵变之后,率军勤王,抵挡叛军进攻,不久后击破叛军,收复长安。
内乱平定后,他被调到西部担任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行营副元帅,防备吐蕃。
李晟和吐蕃人交手无数次,此人极善于用兵,当时唐朝已经衰落,他以弱兵对抗强敌,屡次击破吐蕃军队,吐蕃人在他手里吃了很多亏,对他恨之入骨。
第十位,薛仁贵。
薛仁贵是平民出身,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他前去投军,在张世贵帐下效力,这是他军事生涯的起点。
此人勇猛无匹,初次上战场时,为了救援友军将领,单枪匹马杀入敌军阵营,斩下敌军将领首级而还。
唐军在驻跸山与高句丽大战时,薛仁贵为了获得升职的机会,故意身穿白袍,冲锋之时,率先突入敌军阵营,左冲右突,杀敌无数。
由于他一身白袍,在密密麻麻的士兵中十分显眼,李世民在高处望见薛仁贵十分勇猛,杀得敌军肝胆俱裂,于是在战后找到了他,并且给他升了职。
从高句丽回来以后,薛仁贵被安排在玄武门上班,基本上失去了出去打仗的机会。
唐高宗李治登基后,他主动为自己争取到了出征的机会。
先是参加了讨伐高句丽的军事行动,但并不是主帅,而是副将。
不久之后,薛仁贵再次跟随大将梁建方讨伐高句丽,战场上,敌军有善射将领,连续射杀十几名唐军,薛仁贵单枪匹马杀入敌阵,生擒敌将而还。
后来西域九姓铁勒叛乱,唐高宗再次让薛仁贵作郑仁泰的副将出征。
在交战之时,敌军轻视唐军,派来数十名骁勇善战的精锐前来挑战,薛仁贵立即张弓搭箭,连发三箭,皆命中敌军,三人应弦倒地身亡。
其余直接被这箭术震慑住,当场下马投降,唐军随即掩杀过去,敌军大败。
这就是传说中“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唐军击败九姓铁勒后,薛仁贵所部军纪败坏,收受贿赂,还坑杀降卒,薛仁贵本人还纳了一个铁勒女子当小妾。
后来李世勣攻灭高句丽时,薛仁贵才算从副将混到了大将的职务,
这期间,他的角色是充当李世勣手里的一把刀,指哪打哪,在高句丽战场上,薛仁贵凭借高超的武力和彪悍的打仗风格,立下无数战功。
他第一次独立为帅,统兵出征是讨伐吐蕃的战争。
但由于副将郭待封不服他,结果导致兵败大非川,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也被贬为平民。
后来高句丽故地爆发叛乱,李治重新启用薛仁贵平乱,但薛仁贵平乱之后没多久不知道犯了什么罪,又被流放了。
10年后,唐高宗想起了他,于是再启用。
随后不久,突厥叛乱,薛仁贵统兵讨伐,由于他之前讨伐九姓铁勒时打得比较狠,还坑杀了不少降卒,因此他的名声在西域对各部族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慑。
两军交战时,敌军一开始以为不是薛仁贵,结果他当着敌军的面脱下帽子,敌军中有人认出他是真的薛仁贵,当年屠了很多人的那个薛仁贵又回来了。
于是敌军震恐,军心动摇,薛仁贵趁势进攻,敌军大败。
这就是薛仁贵“脱帽退万敌”的故事。此时薛仁贵也老了,此后再未征战。
事实上,从薛仁贵的整个军事生涯来看,他更像是一个猛将,带兵冲锋陷阵的那种,也可以叫悍将,但绝不是善于出奇谋妙计,用兵如神的名将。
他这人虽然打仗勇猛,善于冲锋陷阵,也打过不少胜仗,留下了一些传奇故事,但归根结底,和李靖、苏定方、王忠嗣、李光弼等名将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真正的顶级名将,一定是在用兵韬略上有极高的造诣,各种奇谋妙计层出不穷的,是以军事谋略为主,用头脑战胜敌人的。
而薛仁贵显然是以个人武力为主,用兵韬略比较有限。
他是万万不可能排唐朝十大名将之首的,撑死排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