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国内的很多书或文章,都会把中国和整个东方划等号。比如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很多情况下都直接代以东西方文化交流。至于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一般也称之为东西方文化隔阂。

这就让很多国人留下刻板印象:中国是东方或者是东方的代表,与西方文明同为世界的两极相对而立。

然而,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中国能代表西方吗?我们不妨讨论一下东西方这个区分的由来和演变。



早期欧洲航海图里的中国 日本和菲律宾

从基础上说,东方和西方的区别是地理方位上的。最早区分东西方的可能是腓尼基人,他们认为亚细亚即东方太阳升起之地,西方即日落之地。此时,仅仅指地理上的区分,没有涉及到人种、文化等其他领域。

希腊人一开始也并没有从非地理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毕竟,他们早期的生活十分受益于东方先进文明的影响。

转变大概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看上去弱小的希腊城邦一次又一次抵挡住波斯大军,又逐步建立起有别于东方的自身文化、制度和身份认同,异邦人也这一中性词含有了野蛮人的意义。



希波战争的巨大冲击 塑造出最原始的东西方文化对立

于是,最早的地理外东西方概念成型。即希腊人和波斯人,尤其是后者,几乎可以被用来指代所有东方人。在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中,高加米拉战役前的一句旁白非常简明扼要:今天,东西方在这里决战!

到了希腊化时代,尽管古希腊文明传播到印度,但东西方的分野却在某种程度上被加深。生活在城市中的希腊人,和居住在农村过乡下生活的土著泾渭分明。仿佛两个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的人,生活在一起更显得对比强烈,更容易体验到对方和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

当然,该阶段的东西方区分仍离不开地理因素,且必须考虑到古希腊人的地理知识。因为在古希腊人看来,印度已是极东之地。直到希腊化时期,他们才隐约知道更东面有个塞里斯,即丝绸之国。在这一阶段,中国在世界主要文明眼中不仅代表不了东方,甚至是有些毫无存在感。



直至希腊化时代 中国都与东方概念没直接联系

随着罗马崛起,东西方的内涵再度发生变化。一开始,罗马“诚心诚意”的向希腊求教,但帝国内部拉丁西方和希腊语东方的分野肉眼可见。在试图解释罗马人何以击败众多国家建立帝国的原因时,希腊裔罗马史学家阿庇安持有这样的看法:

罗马在西面遇到的敌人远强于东面,包括萨莫奈人和迦太基人,但在东方却一马平川,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主要是因为东方人普遍柔弱,作战时不堪一击。

那么如何解释希腊化王国的脆败呢?他认为是长久沾染东方习气后被腐化的必然结果!



作为西方世界的西方 罗马时代的东西方对立更加突出

事实上,这种解释完全站不住脚。但类似理念并非阿庇安的一家之言,而是许多罗马学者的共识。其中至少有一点比较,即罗马帝国内部也有着明显的东西方区分。经过几百年融合,拉丁语西部和希腊化东部的分歧仍在不断加大。

于是,在东西帝国分治后,戴克里先把东方皇帝的位次排于西方之前。后来的君士坦丁、狄奥多西在东方,主要通过更集权手段实现中兴。一方面是东方的行省更富裕,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东方更具备专制统治基础。

这类差异在基督教兴起后愈发明显。例如以希波主教,最伟大的拉丁教父奥古斯丁为例,在《忏悔录》中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希腊语,也不想学希腊语。此时,东西教会尚未分裂,但在习俗、语言和文化上的分歧已经极突出。等到西罗马覆灭,东罗马演变为拜占庭,东方的专制化传统就彻底占据主导地位。



圣奥古斯丁无疑是典型的西方文化自信者

因此,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绝不仅仅是教义分歧所致,而是两者无法弥合政治结构、语言壁垒和社会文化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叙利亚-波斯教会的独立过程,从而产生出大名鼎鼎的聂斯托利派。

另外,查理曼时期的法国,西欧的拉丁-法兰克居民已不再把拜占庭看罗马帝国。进而将后者贬低为希腊人,自身则充满对拉丁-日耳曼-天主教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豪感。这点在修道士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到十字军时代,法兰克人又将意大利以东称为黎凡特,意为东方。可见,在当时的西欧居民看来,天主教世界以外的地方就可算作东方。在狭义上指穆斯林为主的阿拉伯帝国,以及数不清的突厥苏丹国,广义上还可加入拜占庭东正教区域。相比之下,远东的中国在“东方”概念中只有一个模糊影子。



十字军时代 东方概念已经将希腊语区包含进去

随着十字军运动失败,以及稍后的蒙古入侵,天主教西方想和蒙古王子们联手消灭伊斯兰势力。他们甚至脑补中国也是一个基督教国教,由名叫约翰的长老统治。这个幻想体现出西方对远东有多么无知,也反映出“中国”概念在国际主流文明交流中的缺失。

即便在穆斯林世界,也存在同样情况。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着这样一句当时的流行谚语: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当不辞万苦而求之!

与之相对,民间的传说中的希腊、印度、波斯、法兰克表述就明晰很多。



穆斯林世界同样对远东缺乏清晰认知

时间拨到近代,西方在各方面都将东方远远地甩在身后,西方“身份”也越来“高贵”和难以取得。

哪怕是在内部,东西欧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俄罗斯可以僭越罗马帝国头衔,却需要通过彼得大帝的向西欧学习,才有机会成为列强中成员。而且始终无法彻底融入西方主流社交圈。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曾说:维也纳以东都不能算欧洲。事实上,狭义的近代西方概念比他的定义更不友好。通常仅指西欧地区,即英法荷等国,连德意志能不能算都成问题。在这种语境下,东方的范围继续扩大。



维也纳会议召开时 奥地利就是狭义西方的边界线

毫无疑问,主流的东方概念一开始指的是波斯。之后发展为整个伊斯兰世界,包括印度和突厥语区,彼此间有着广泛联系。他们的文化因为知识共享、文字借用,以及宗教传播而具备高度相似性。

如果若一定要强行找个东方代表,那自然也只能是某个西亚帝国。其特征为采用波斯生活习俗和管理制度,并以伊斯兰教为普遍信仰,地理分布于地中海东岸到中亚绿洲之间。奥斯曼是非常标准的选择,伊朗的本土王朝则是绝佳替补材料。

若非如此,初来乍到的西方人也无需采用远东far-east表述。由于地理闭塞,处于文明交流末端的天朝上国,最多只能充当中日韩儒家辐射圈-远东之地代表。



传统的天朝上国概念 从未超脱于儒家文化圈范围

在大航海时代后,用纯粹地理因素来区分东西的做法早就不合时宜。

旧时代的人类眼中只有欧亚大陆,那么欧洲自然被称为西方。但美洲在大西洋的西面,难道印第安人的美洲也能算是“西方”?

如果从太平洋的角度来,美国甚至在东亚之东,难道美国也能算东方?



大航海时代后 纯粹的地理划分东西方已失去价值

20世纪中期,东西方概念更多被赋予政治含义。譬如冷战中的两大阵营对立,以及散布于世界各地的盟友分支。因此,位于远东的日本,地处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都被认为是西方国家。

至于站在其对立面的东方,已经因苏联崩溃和华约解体而烟消云散。其中的某些佼佼者,不断通过加入欧盟和北约等方式,将自己重新定义为西方。剩下的守旧派,也不会觉得自己是纯粹东方。

换句话说,当下根本没任何势力能单独代表“东方”,更别提极远的远东之地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