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是从元朝开始的,而蒙古人征服西藏,则是在大蒙古国时期。
在元朝之前,西藏在相当长时间里都处在吐蕃的统治之下,吐蕃长期与中原王朝敌对,尤其与唐朝持续了二百多年战争,曾一度十分强大。
蒙古人征服西藏,还要从吐蕃的衰落说起,成吉思汗的孙子、窝阔台的儿子阔端,在征服西藏这件事上居功甚伟,为西藏纳入我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那么,蒙古人是如何征服西藏的,西藏又是如何纳入我国版图的呢?
一、历史上的吐蕃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在很长时间里,西藏并无政权,而是由许多松散部落组成,直到唐朝时期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它才以一个完整国家的姿态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青藏高原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西藏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但之后吐蕃长期与唐朝敌对,在两国持续的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
唐中期之后,由于唐朝国力衰退,而吐蕃则逐渐走向强大,趁机占领了唐朝许多国土,还吞并了周边很多国家和部落。
巅峰时期,吐蕃的国土范围包含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尼泊尔、不丹和中亚部分地区,疆域十分广阔,称得上是一个大帝国。
但是,频繁的战争逐渐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再加上吐蕃国内统治阶级矛盾激化,王室围绕权力的争夺开始加剧,最终爆发了持续的内战。
随着吐蕃王室统治力的下降,各地起义开始风起云涌,而吐蕃境内的汉人也趁机脱离其控制,比如沙洲人张议潮就趁机攻取了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的十几个州,然后回归了唐朝。
869年,吐蕃平民、奴隶发动大规模起义,吐蕃开始走向土崩瓦解,吐蕃王朝名存实亡。
877年起,义军挖掘了吐蕃历代赞普的陵墓,并大肆残杀吐蕃王室成员,吐蕃就此灭亡,随后许多小国脱离吐蕃控制,西藏境内也出现大大小小许多独立政权,总的来说主要是四个王系,即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和雅隆觉阿王系。
从869年开始,吐蕃在370年时间里,一直处在大分裂时代,没有统一的政权,部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甚至相互攻伐。
曾经强大无比的吐蕃,国土面积非常广阔
也正是在大分裂时期,佛教开始在西藏迅速崛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猛烈,许多得道高僧在西藏传教,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派系。
西藏各部落统治者认为,既然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影响力这么大,如果能利用佛教控制民众,从而稳固自身统治地位,那就再好不过了。
于是,西藏各部落首领也开始信仰佛教,并对佛教十分推崇,这就使得佛教的地位被再次抬高。
久而久之,藏传佛教就与部落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独有的二元权力架构,尽管佛教教主并不参与部落的大小事务,却能够影响部落首领的决策,毕竟民众都信仰藏传佛教,深厚的民意基础是其权力的来源。
大分裂时期,除了远离中原的卫藏地区,与汉人居住地较近的甘,青,川,滇藏族部落,与中原的联系其实很紧密,青海的唃厮啰政权甚至归顺北宋,成为了北宋的藩属国,后来唃厮啰政权还被纳入北宋版图。
北宋还在河西走廊招募藏民入伍,编入宋朝军事体系,并在甘肃征集30万藏民从事耕种,又在四川和云南边境与藏民进行茶马互市,可以说北宋与吐蕃诸部的交往还是很紧密的。
有人可能要说,北宋为何不征服西藏?
其实,北宋压根就没这么想过,且不说青藏高原的地势是天然的阻碍,北宋也没那个精力去征服西藏,因为周边几个国家就够它折腾的了,比如辽朝、西夏。
到了南宋就更不必说了,先后被金人和蒙古人逼得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管西藏。
不过,也正是在南宋时期,蒙古人第一次对西藏产生了征服欲望,这与蒙古讨伐西夏有关。
西夏的地理位置靠近西藏,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比较大,许多人信仰佛教,1205年成吉思汗发起蒙夏战争后,曾大量佛家僧人被杀,西藏藏传佛教派系之一的蔡巴噶举派,就曾派人到西夏劝说成吉思汗止杀并改信佛教。
成吉思汗虽然没有改信佛教,但他看到佛教的影响力如此大,便下令停止屠杀僧人,而且拨款修缮寺庙,还免除了一些僧人的赋税和徭役。
成吉思汗对佛教的态度,让藏传佛教看到了机会,许多僧人进入蒙古势力范围内传教,一些蒙古王公开始信仰藏传佛教,这是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的开始。
1217年,成吉思汗发兵攻灭西辽,其中一支部队从叶尔羌南下,进入西藏最西端的阿里地区,在当地设置了元帅府,并征召藏民入伍。
1219年蒙古第一次西征期间,蒙古大军中就有吐蕃军队随行,等到蒙古大军消灭花剌子模,在追击扎兰丁到印度河的时候,曾打算取道西藏返回蒙古,但蒙古骑兵无法跨越帕米尔高原,因此选择放弃。
最早在这个时候,成吉思汗就有征服西藏的想法,但当时蒙古四面出击,同时进行的战争太多,而西藏人口不多,也不那么富裕,所以并不在优先征服之列。
但是,等到蒙古相继攻灭西夏和金国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其强烈的征服欲使得蒙古人对西藏蠢蠢欲动。
二、阔端征服西藏
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并于1234年灭掉金国,南宋为了夺取北方土地,实施了“端平入洛”,结果惹怒了蒙古人,宋蒙战争爆发。
1235年,窝阔台下令蒙古两路大军伐宋,一路由皇子阔出率领,攻打宋朝荆襄地区;一路由皇子阔端率领,攻打四川地区。
早在1229年窝阔台继位之时,就将甘肃、青海以及原西夏的土地封给阔端,但这块地方不太平,而且属实不大。
于是,阔端在出击四川途中,顺道肃清了秦州、巩州等地的金国残余势力,然后招降了青海东部河湟一带的吐蕃人,并在当地实施土司制度,算是稳固了封地。
在南宋还没灭掉的情况下,蒙古人可以分封的土地,都已经封得差不多了,想要扩充封地,就必须寻找新的地盘,于是阔端盯上了西藏,只要拿下西藏,自己就有可能获得更多土地。
那么,如何得到西藏呢?
阔端首先考虑的是武力解决问题,但他当时有任务在身,攻打南宋才是首要的,如何才能兼顾到西藏呢?
阔端与幕僚们认真分析了形势,发现西藏东北面的凤翔路、临洮路已经是蒙古的地盘;西藏北面更是早在成吉思汗降畏兀儿、灭西夏时,就已经与蒙古接壤了;唯有东面的利州西路、利州东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还掌握在南宋手中。
然而,当时阔端的任务刚好是攻打四川,那他如果能趁机占领利州等四路,不是刚好对西藏完成了三面包围了吗?
1236年,阔端出兵四川,很快就占领了利州西路、利州东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第二年他率军返回凉州,宋军趁机收复成都府路,他便再次南下攻宋,重新夺取成都府路,此后就再也没有丢过。
至此,阔端完成了对西藏的包卫,当时西藏地方各部落的军事力量薄弱且分散,根本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唯一的麻烦是路途遥远,西藏又太大,征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且这事他还没禀告大汗。
为此,阔端有些犹豫,于是他在1239年秋派遣多达那波率一支军队经青康多堆、多迈和索曲卡进入前藏,试图采取恩威并施的举措,看看能取得什么效果。
多达那波进入到北藏的时候,遭到了当地寺庙武装的袭击,他毫不犹虑地发起还击,烧毁了西藏佛教噶当派的寺院热振寺、杰拉康寺(前藏三大寺庙之二),并杀掉数百名僧人。
在达到威慑藏民的目的后,多达那波开始实施怀柔策略,他下令修复被烧毁的寺庙,并对寺庙中的佛像重塑金身,并派人安抚了当地百姓。
之后,多达那波又广泛结交藏族僧俗势力,与他们进行友好往来,对西藏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有了深初步了解。
此后两年,多达那波一直驻扎在西藏,出于对西藏的了解,他认为武力征服西藏实为不妥,通过藏传佛教首领来收复西藏各部落,从而达到统治西藏的目的,才是上上策。
于是,多达那波写了一封调查报告,名为《请示迎谁为宜的祥禀》,派人送给阔端,提出与前藏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噶举派首领扎巴迥进行和谈的想法,或许这样就能兵不血刃地达到目的。
后来,扎巴迥向多达那波表示愿意归降,同时献出户籍,但不愿意前往凉州与阔端和谈。
于是,多达那波又向阔端建议,可以与后藏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进行和谈,萨迦派直接控制着后藏的宗教、政治、经济,而且在前藏也很有影响力,是个合适的人选。
于是,阔端决定和平解决西藏问题,他向蒙古汗廷报告了自己的计划,不久便被委以全权处理西藏事务。
1244年秋,阔端正式向萨迦班智达发出邀请,请他来凉州商讨西藏归属问题。
为了表示诚意,阔端任命多达那波为“金字使者”,与另一位叫做杰曼的将军一起,带着一支大军以及丰厚的礼物,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后藏萨迦寺,迎接萨迦班智达前往凉州。
阔端如此安排,显然是恩威并施,萨迦班智达等西藏高层清醒地意识到,新兴的蒙古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蒙古大军从东亚到中亚再到欧洲,几乎都是战无不克的,反观长期分裂、互不统属的西藏各部,根本无力对抗蒙古铁骑。
萨迦班智达为了民族的前途着想,也为了将藏传佛教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便不顾个人安危和年老体衰,带着两个年幼的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跟着多达那波去了凉州。
一路上,萨迦班智达见了很多西藏部落首领和藏传佛教各派首领,尤其与拉萨僧俗各界上层人士进行了重要会谈,广泛听取了意见,为即将进行的凉州会盟做好了准备。
其实,与萨迦班智达存在一样想法的人还是很多的,说白了,既然打不过蒙古人,除了投降还有什么办法呢?
但是,在萨迦班智达心里,还有个高瞻远瞩的想法,那就是通过藏传佛教来影响蒙古统治者,从而为西藏谋求更多福利。
当然,这个想法不能说,只能去做,而他的最终目的基本达到了,只不过不是他办到的,而是在他的侄子八思巴办到的,当时八思巴才十岁,日后将成为萨迦派首领。
萨迦班智达抵达凉州之前,阔端为了保险起见,又派遣道尔达答剌罕进驻后藏,对那些反对与蒙古举行和谈的势力实施镇压,一直打到尼泊尔边界,还摧毁了边界的防御工事,从而掌握了后藏的军事权,这为蒙古取得凉州会盟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46年,经过两年的跋涉,萨迦班智达抵达凉州,不过当时阔端不在凉州,一直到第二年才回到凉州与萨迦班智达见上了面。
双方进行了为期多日的商谈,最终达成了西藏归降的条件,萨迦班智达同意帮助蒙古取得西藏的统治权。
作为条件,阔端必须做出几项承诺,比如任命萨迦派为西藏总管,蒙古人只参与管理,等等。
凉州会盟结束后,萨迦班智达写了一篇影响深远的《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分发到西藏各地僧俗首领手上,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劝说,最终确定了蒙古对西藏、青海等地的统治权。
在蒙古的支持下,政教合一的萨迦地方政权取得了西藏的治理权,萨迦派人员成为西藏各地地方官员,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统治,西藏由此结束了快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可以说,阔端在征服西藏的过程中,展示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他使得西藏在历史上第一次纳入元朝(蒙古)版图。
当然了,以凉州会盟的结果来看,蒙古对西藏的统治并不是以军事占领来维持的,而是通过西藏称臣纳贡的方式进行的,考虑到西藏的历史,这个结果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至少避免了武力征服带来的伤亡。
1271年元朝建立后,西藏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而忽必烈则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三、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蒙哥时期,忽必烈在征讨大理的时候,曾在路过青藏高原,与当时的萨迦派首领八思巴见了面。
前文提到,八思巴曾跟随萨迦班智达到凉州举行会谈,后来萨迦班智达成为阔端的上师,并长期居住在凉州,八思巴也因此留在凉州。
1251年,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去世后,八思巴成为萨迦派首领,继续留在凉州。
第二年,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蒙古汉下令在西藏登记户口,八思巴被要求配合此次行动。
之后,蒙哥汗在青藏高原推行分封制,成为蒙古贵族的封地,可见在蒙古的步步威逼之下,萨迦派对西藏的统治力度其实是在逐年下降的,于是一些部落开始不满,试图脱离蒙古的统治。
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经过六盘山的时候召见了八思巴,起初他询问了西藏的情况,但话锋一转,就表示要派人去西藏摊派兵差、收取珍宝。
八思巴当然不干了,但他没有跟忽必烈硬来,而是通过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佛法功底,对忽必烈进行劝说。
一番交谈下来,八思巴说话有礼有节有礼,忽必烈竟为之折服,不但没有为难八思巴,还拜了八思巴为上师。
如此一来,蒙古与西藏的关系得以稳固和发展,忽必烈后来还让自己的家人都接受灌顶礼,成为了萨迦派的弟子。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藏传佛教开始对蒙古统治者产生影响力,以至于忽必烈成建立元朝后,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并任命八思巴为国师。
不过,忽必烈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并没有完全被宗教左右,而是时刻保持清醒。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认为对西藏的统治力不够强,于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在西藏建立总制院,负责西藏的佛教和军政事务,最高官员由元朝丞相兼任,佛教僧人只担任副手。
忽必烈还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并让元朝的法律和历法在西藏颁行。
后来,忽必烈还将西藏分为三个互不统属的宣慰使司,并按照蒙古制度,在西藏设了13个万户。
经过忽必烈的一番操作,元朝对西藏的统治变成了直接占领和管理,一切决策都出自元朝,藏传佛教沦为协助者,不过萨迦派依然拥有崇高的地位,毕竟八思巴是元朝国师。
可见,元朝时期对西藏的统治力度已经很强了,西藏纳入我国版图,成为我国固有领土,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因为这一缘故,明清都对西藏行使主权,尤其是清朝加强了对藏传佛教的控制,并以驻藏大臣对西藏实施军政管理,从而维护了清朝对西藏的统治,西藏再也没有从我国版图中消失,直至今天。
当然了,将西藏纳入我国版图的第一位功臣是阔端,值得我们铭记,他是窝阔台的次子,受封凉王,征服西藏后,他成为甘肃、西藏、青海、宁夏、内蒙西部、新疆东南、陕西和四川部分土地的所有者。
蒙哥继位后,窝阔台一系受到打压,阔端及其子孙失去了对西藏的统治权,只保留乌思藏萨迦地方作为封地。
1251年,阔端去世,享年46岁,这位在蒙古历史上并不那么显山露水的人物,其实是一位文治武功的杰出人物,只可惜成王败寇,他的家族失去了蒙古的统治权,他对中华民族的功绩,自然也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