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子
历史是一个道场。依靠武力反叛建国的宋朝,忌惮“悲剧”重演,便开放文人参政治国的平台,以“谏言”通达,促进“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国”之开明风气,这也鼓动了文人士大夫践行“身修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朝政深陷权术与利益编织的网中,渴望实现个人抱负的官吏田锡,在时局争斗与个人命运交困中,“节节败退”而又矢志不渝。他唱响的无疑是一曲北宋社会的挽歌。
《大宋籍田歌》
张生全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张生全的长篇小说《大宋籍田歌》,将太宗端拱年间到至道年间近十年进程移植到小说“道场”里,以精心谋划的叙事策略,将真实历史人物“原貌”进行了生动的复刻。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动荡不安的时代。小说演绎出波诡云谲的时局之变,呈现了一幅离乱而纷繁的北宋官民图景。
小说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人文情怀,在于它被时间所检验的“正确性”。比如任何利国利民政令的推行,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可见其价值所在。
田锡作为北宋初期的官员和文学家,不断上奏谏书,直陈朝政利弊,在于他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渴望大宋的“四鄙无事,万邦咸宁”;他上奏籍田礼书,并写下《籍田颂》;在诸多朝政事宜上,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体现了一名官员的可贵之处,其精神价值吻合任何时代的进步要求。
太宗掌朝,宋建国不过30年,国力不强,内忧外患,客观上,以儒术和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难以实现。但田锡作为不屈服于“现实”的人物,其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化道统。
田锡出生于四川洪雅,少年外出求学,谨遵父训:“汝读圣人之书学其道,慎无速,为期二十年,可以从政矣。”因此,他到了38岁才走上仕途,而后全副身心投入“治国平天下”为官之道中,集中体现了文人入仕的一腔热血和家国情怀;在求学入仕为官的成长之路上,他恪守人生价值理想,不论自然与社会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能做到不妥协,不退缩,不畏权势,坚持正直之道。这种始终如一的“坚守”品质,无论何时都具有积极意义。
所谓“家国情怀”,反映在田锡到家乡蜀地任职,不遗余力地为百姓谋福祉。开放茶农交易,平叛乱,深入百姓了解疾苦,办学教化正民风等。
作为一介官吏,从社会层面看,田锡特立独行,一生以“复古道儒术”为己任,在“耕”与“礼”的人生信条下,走在官道上,“一袭红袍的田锡,如一只火炬”,他以永不熄灭的光焰照亮了灰暗的四周。即便在太宗和朝臣眼里,田锡“缺乏临场决断”“迂腐”甚至“不识时务”,即便后来被关进狱中,他仍埋头整理《御览》……这些所谓的性格缺陷,也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位自我人生理想坚定不移的捍卫者。
作家借寇准之口说田锡的“精神是飘在空中的,是容不得地上有半点灰尘的”。他发现谁的脸脏了,必定上前擦洗;发现哪里的路不平,必定上前铲削;发现谁的身子歪斜,必定上前扶正。这样性情的田锡被范仲淹称为“天下正人”,被苏东坡称为“古之遗直”,也是情理之中。
田锡施政的抱负与主张,不是难以实现,就是半途夭折,其行为亦如镣铐之舞,但是,正如作家在后记中所说,田锡的成就“还不在他的直言敢谏和文学革新,而是他对宋初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恰如寇准所言:“诚实和忠诚是他的本性”,即便在狱中,他也上书反对战争,“哪怕把牢底坐穿,他也不撤回”。可见田锡是一个到了黄河也不死心的人。迂腐固执的他,把“富国备战,化民导俗,本贵儒玄”化成内心的一缕阳光,播洒在了人间大地。
因作家对宋史的熟知及对历史人物的洞察,将“纪实”与“虚构”交相融汇,使得读者有一种“回归现场”的真实与鲜活。小说在处理一些人物与事件的真相时,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多是在外围人事的叙写中,给予了种种指向与暗示,这也造成了意味深长的迷离之感。但阅读的总体感觉是生动饱满的,重大事件的走向是跌宕而清晰的,所传达的传统文化内涵亦是深刻而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