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了一道高中历史题,上面有学生的作答,问题很有意思。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
学生的答案显得“义愤填膺”,极力斥责该观点的错误。
或许“永远”有些问题,毕竟时间太过久远,中国的皇帝制度也不过才2000多年。
在我的记忆里,对于鸦片战争的评价,官方是有定论的,对于历史也一贯采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既给中国人带来了灾难,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但改卷老师似乎打得分挺高,难道说历史课已经“沉沦”至此了吗?
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能走向现代化吗?中国能孕育出现代文明吗?历史不存在假设,也没有如果,但两千年的帝制发展来看,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妨想一想,中国有类似的思想资源和经济条件吗?中国有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这样关键性的事件吗?
当然,如果现代化指的是帝制的炉火纯青,对于臣民控制的无以复加,那么清代可以说是最“现代化”的政权。
晚清时期的士大夫精英阶层对西方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
鸦片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连英吉利在何处都不知道,爱国大臣林则徐甚至认为西方人离不开中国的茶叶,没有茶叶便会严重便秘,还认为英军的腿不能打弯。
甚至到了1900年,还在玩端着狗血,“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把戏。
随着不断接触,林则徐对洋人的认识很快就转变成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至少他认识到了西方人的“奇技淫巧”还是很厉害的。
除了“中体西用”的思路,还有一部分士大夫将民主与中国儒家理想联系在了一起,思想不可谓不超前。
出师西洋,后来被打成“汉奸”的郭嵩焘认为:
“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儒家推崇三代(夏商周)之治,言必称尧舜的禅让制,越古的中国越开明,认为那才是贤者居上,众人推举,礼乐并行。但到了大清反了过来,尤其是秦汉变革之后,逐渐沉沦,以至于现在的西方看我们大清就像看蛮夷一样。
徐继畲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对民主制度的羡慕:
“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意。”
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但是却不称帝,不把总统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薛福成认为:“唐虞以前,皆民主也。匹夫有德者,民皆可戴之为君。”
最激进和惊世骇俗的要属谭嗣同:
“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
西方军队打败中国反倒是可以防止“君主之祸”。
谭嗣同自然是爱国的,宁愿赴死也不愿跟康梁一起逃亡海外,在他眼里中国的君主制度残暴无比,准噶尔甚至被屠灭殆尽。
虽然这些士大夫精英们的思想并未立刻转化为现实的制度,但是这些想法无疑在精英之间广为传播。
他们并非认识不到民主的优势,也并非是愚昧的,只是长期以来受到君主制的压迫和思想的严格控制,不敢吐露真实的想法,因为有人时刻用“汉奸”的帽子等着他们。一旦松绑,新文化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