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们自小学习的书本中有很多的历史人物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让我们认为这样的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品质高尚的人,实际上并非是这样。

虽在这些历史名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能够成为我们道德教育的工具,但他们在历史上却并非是一个完人,甚至有些人是坏到骨子中的,今天就说其中的三位。



一、李绅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当发现有人浪费粮食的时候总是会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劝说他们,并且这一句诗也是食堂等地的标语,也正是因为这一首《悯农》让我们认识了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李绅



可以说能够写下这一首诗的人怎么也是一位有怜悯之心的人,他都能够体会到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这样的人要是入朝为官也应该是一位好官,毕竟他的道德水平和很多人都不一样。

并且李绅还有另一首诗,诗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更是让世人感慨,当然李绅本人也凭借这两首《悯农》在大唐诗人中站稳脚跟。



当年李绅也是切实地感受过百姓生活的不易的,所以他才写出了这两首《悯农》。其实李绅也算是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小官,遗憾的是在他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逝世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他母亲的身上。



在那之后他和母亲就只能是依靠耕种度日,也正是这幼年的艰辛让李绅无比地同情百姓,才为百姓写下了那两首流传千古的作品,因为这两首诗让李绅在百姓的口中都是饱受称赞的,遗憾的是等到李绅步入官场后这一切就变了。



他也被官场的风气所影响,功成名就后的李绅第一件事就是“忘本”他忘记了自己也是最初从百姓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他忘记了百姓的不易。可能是因为他年少的时候清贫惯了,在当官后就贪图享乐起来。



不仅吃食奢侈,家中也是妻妾成群,沉溺于酒色之中,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成语“司空见惯”这正是指的李绅。当时李绅的好友刘禹锡来到京城,李绅热情地款待了刘禹锡,在宴会上不仅有舞女歌妓还有美酒。



刘禹锡当即就作了一首《赠李司空妓》其中就有一句“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听到之后十分的高兴,竟然还将自己的一位歌妓送给了刘禹锡。

在吃食上李绅也是很奢侈的,根据野史记载,当年李绅因为想吃鸡舌头,于是一盘鸡舌头竟然杀了三百只鸡。



后半生的李绅和当年为百姓做出《悯农》的李绅截然相反,前半生的李绅百姓们提到他都是赞赏之情,后半生侵占土地欺压百姓,征收高额税收的李绅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也是可叹可悲。



二、匡衡

相信每一个人小的时候都被家长口中“凿壁偷光”的故事激励过,毕竟无论什么时候在家长们的心中都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但年少爱玩也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这个时候家长就会用匡衡的例子。



当年的匡衡为了学习他只能用这个方法来读书。年少的匡衡家境贫寒,白天的他必须要出去帮助家中劳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等到晚上想要学习的时候却又因为家中贫寒买不起油灯。



庆幸的是匡衡的邻居家很有钱,并且他家油灯经常是一夜都不灭。因为家中生活实在是富裕,所以根本不用为烧油而担忧。匡衡对此很是羡慕,但他也不敢去邻居家读书,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在邻居家的墙上凿了一个洞,这样邻居家的光就能透过洞照射出来。



匡衡晚上就能够凭借这微弱的光芒读书学习,当然对于这凿墙一事在后世也是有不同说法的,有人认为他将邻居家的墙给凿坏了,来满足自己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占小便宜的行为,他的精神固然是值得敬佩的,若是用这种观点来看,凿壁偷光也是有一些问题的。



根据匡衡这样刻苦的学习,在他长大后很顺利地考上了功名,但他却并非是一位有容人之量的臣子。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说出这一句名言的将军叫陈汤,当年陈汤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匡衡却担忧他会影响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在他的反对之下,陈汤不仅没有根据他的战功得到嘉奖,并且在不久后就被匡衡诬陷免官了。这仅仅是匡衡做出的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匡衡依靠自己的地位不仅侵占国家的土地,并且还包庇自己的儿子违法、欺君罔上。



三、沈括

最后一位要说的就是沈括了,沈括在中国地理学和中国科学史上绝对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他的那一本著作《梦溪笔谈》甚至被誉为是“神作”足以看出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当然写下《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因此声名显赫。



沈括出生于官宦世家,也正是因此让他很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他二十三岁那一年正式入朝为官。开始了他在官场的一生,后世在提到沈括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他——有才无德,这也是很符合沈括的。



此时正是宋神宗时期,在这时期发生的一件大事不用说大家也能够猜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担任丞相后就开始了他的变法运动。众所周知变法是很需要人才的,是以沈括这样一位大才之人就出现在了王安石的视线中。



值得一说的是王安石此时已经是丞相了,即使沈括再有才他也是需要有伯乐赏识的,要是没有人赏识那也依旧是怀才不遇的一生,在历史上一生怀才不遇的人还少吗。

王安石对于沈括来说是有知遇之恩的,在历史上知遇之恩甚至是能够用生命回报的,这也是中国士人固有的思想。



在当时沈括所熟知的那些天文地理等知识是不受主流承认的,在大宋的一些老迂腐的眼中这些就是“奇淫巧技”上不得台面,但王安石却对他很是赏识,愿意给他机会,并且还重用了他,遗憾的是在王安石倒台后,沈括当机立断的就背叛了王安石。



明哲保身固然是一个为官之道,但他之后却和大臣们一起起草了一封“万言书”,在书中将王安石变法说得一无是处,狠狠地抨击了王安石,直指他误国误民。但因为沈括的翻脸无情他非但没有得到重用,还被新任丞相看不起,一纸奏折给沈括弹劾回家了。



要是说沈括这样对王安石是因为自己的地位和官职,那和王安石相比苏轼就无辜多了,众所周知苏轼一生好友也很多,他和沈括也是好友,在沈括处也会有苏轼的诗作,当年让苏轼狠狠栽一跤的“乌台诗案”中就有沈括的手笔。



沈括将苏轼的诗进行了注解,将它们送到了朝廷直言苏轼居心叵测,苏轼当即就被下狱了。要不是苏轼的弟弟拼死相救,苏轼或许再无翻身之地了,就连苏轼的政敌王安石在此时都能够出手救苏轼,身为好友的沈括却这样陷害他,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值得一说的是沈括使绊子的人也不仅是王安石和苏轼,从他逝世后没有人给他写墓志铭就能够看出他的人际关系了。



结语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不知他们晚年回望自己一生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若是他们能够坚守本心,就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完人的形象。虽说他们在做人上有不足,但他们身上正面的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