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n-xujie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南京政府共接收了日汪遗留的200多艘各式炮艇,并收罗了其它来路的各种船艇,编出了9个炮艇队、1个海岸巡防队。
国民党海军第三机动巡防艇队,即由海军第二炮艇队分化编成而来,相当于陆军团级建制。
驻镇江的第三机动艇队下辖3个分队,共拥有炮艇(9艘)、登陆艇(11艘)、巡防艇(4艘),总计24艘,其主战艇为25吨级炮艇。也有当事人文章中回忆炮艇、登陆艇为各10艘的(《第三机动艇队镇江起义》-彭楚材 江苏文史第30辑 1989.04)。
该艇队炮艇编成中“炮52”、“炮53”、“炮68”、“炮104”号艇为日本遗留的海军25吨炮艇,艇上原标配25mm机炮、12.7mm机枪各一挺;“炮1”号艇为原汪伪海军“江和”艇(80吨、上海江南厂造),其它为英美制浅水炮艇或战前旧艇。
北京军博中的日制25吨海军炮艇
该“414”号艇,据查为解放军在营口接收的国民党军装备
1949年初,第三机动艇队由江阴黄田港上移到时为江苏省会的镇江驻防,停泊位置在镇江海军码头(江滨医院对面,北固山西侧),艇队部在招商局(现江河汇楼盘区域),相距约1.5公里,兵力400人左右。
第三机动艇队时任艇队长为查良煦(青岛海校出身、属于“电雷系”)、副艇队长朱叔豪(汪伪海校)、参谋马青波(汪伪海校)、油料弹药管理彭金玉(陆军士官学校)、分队长李文新、杨锡玉等。
同时镇江还有驻有联勤运输艇队登甬、同湘等船。
1940年代的镇江军用码头(原为安丰煤栈码头)
日军船艇在镇江码头驻泊时的状态
当时的南京政府形势经过三大战役的摧毁打击,已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其海军内部也是一片混乱。
其实国民党海军和陆军一样,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尔虞我诈,争斗血腥残酷。
1947年因为“伏波”舰撞沉的海难事故,由闽系将领方滢带头“炮轰”海军司令桂永清,导致了桂永清为代表的电雷系对闽系的血腥报复,近千人遇害,并一直闹到退守台湾后很长时间。其中桂永清曾计划在1949年5月上海撤退时,把原海军官校校长魏济民等一些闽系人马,关在江南造船厂里,待破坏工厂时用炸药一并炸死,经陈诚干预才未果。
这也是国民党海军在1949年大规模起义、投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因(以闽系为代表)。
第三机动艇队实际的起义策动工作,最早开始于1949年1月间,共有4条暗线独立开展。分别是:彭楚材(军医)--苏南行署、苏子庆(副官)--上海地下党、杨岳(104艇轮机长)/程健培/彭西航--苏北军区、陈秉枢—中共上海局。
这些人员因为多数是基层军官和士兵,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人员态度试探、摸排工作,并没有进行组织化活动,只等待时机控制船艇。
自1949年4月中旬后,局势变化已迫在眉睫,各条暗线开始依据各自的联络指示,开展一定的活动,并接洽了江面安全联络信号--“白天红旗、夜间红灯”,确保不干扰解放军渡江工作。
1949年4月22日下午5时,第三机动艇队突然组织了第一次紧急会议,要求在第二日天亮前全部离开镇江港撤往上海,不能开的船全部自沉。因江阴要塞已经被解放军占领、运河航行困难航路受阻,命令实际已无法执行。
当晚9时许,查良煦又再次召开艇长会。副艇队长朱叔豪宣布:全队所有艇一律破坏(能开的到江中自沉、不能动的就地爆破),人员陆上撤离镇江。
但由于根本无人执行命令,第三机动艇队此时的指挥管理体系已事实解体,查良煦、朱叔豪、马青波、彭金玉等人旋即放弃岗位,半夜即离开部队,由镇江站坐火车逃跑。第67号炮艇则由李文新等人开走,杨锡玉亦离队跑路。(查良煦、李文新在逃亡途中被俘;朱叔豪后到台湾,据说当过“行政院卫生署”人事专员等职)
剧烈动荡之下,该艇队此时已群龙无首,部分镇江本地官兵已自行离队回家。四条暗线在这种情况下,迅速聚合形成组织力量,决定先派出104号艇去江北寻找解放军,其他留守人员保护好各自的船艇。
1949年4月23日子夜时分,104号艇即带着解放军苏北警备7旅旅长吴光明及部分官兵(约1个连,由炮艇拖带木船运送)登陆镇江,并接收艇队。
当日凌晨4时,炮1、炮104、登313、登317、登318艇,以及联勤运输船开始大批运送解放军过江(扬州六圩--镇江)。
在镇江已被接收的第三机动艇队,以及艇队的防空隐蔽措施
4月23日上午9时,过江部队基本运输完毕,民国江苏省会镇江宣告和平解放。
据方面有关统计,整个镇江解放过程中,镇江江面共有约41艘各型海军舰艇或起义、或投诚、或滞留而被解放军接收,困在焦山的岸防炮兵当日也随其海军一同行动。
随后,第三机动艇队对各艇做了隐蔽防空处置。4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国民党空军进行报复轰炸时,无一损失。
5月,艇队部迁往镇江谏壁王家花园,当月底与原国民党第1机动艇队、第5巡防艇队合并分编为华东军区海军海防第1纵队第1、2、3炮艇队。6-7月间,该部奉命进入太湖地区剿匪。
1949年8月,解放军海军在镇江焦山组建了“华东海军学校第4大队”,下辖第13、14、15、16四个中队,海防1纵各艇队人员大部编入,学成后进入华东海军,正式开启了新的海军生涯。
事后大陆方面登记认定的第三机动艇队起义舰艇为(1983年最终认定为起义):
第三机动艇队炮艇(8艘):炮1、5、52、53、68、88、102、104号。(67号艇逃跑)
第三机动艇队巡逻艇(4艘):巡10、21、121、123号。
第三机动艇队登陆艇(11艘):登32、302、305、306、308、313、314、317、318、708、713号。
各艇参加行动的主要人员有:陈永奎、刘世凤、吴玉华、秦国璋、袁裕光、孙升林、毛谦、姜小龙、许国海、李斌等。
随同艇队的另有联勤运输队登陆艇、运输船8艘(李道元、陈小汉等、叶桂清、龚值钧等)。
因为这些起义中有很多的偶发因素和不确定性,直到1980年代才最终对部分舰艇人员的性质作了认定,不同时期的资料存在一定的统计口径偏差是难免的。
起义的认定直到1983年才有结论
当时的报道
对岸一些研究文章的统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