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in-xujie
民国电雷学校创建于江苏镇江,原只是暂设校址,但由于1937年的全面抗战,其办校时间仅持续了5年多。镇江校址自1933年1月首期开班,一直使用到1937年11月镇江沦陷前夕,见证了该校几乎全部的办学历史,而江阴教学校址实际只使用了一年半左右。
电雷学校的创办背景,源自清末民初混乱的海军组成结构。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当时的中国海军内部存在数个派系,其大体分为:
1、以福州马尾海校人员为主、江南水师学堂、烟台海校、吴淞船校中闽籍人员辅之的“闽系海军”,因为其人员素质高、资历深,长期主导民国海军部,所以又称“中央海军”。
2、以青岛海校、葫芦岛海校人员为主的“青岛系海军”,又称“东北海军”,前清北洋海军大部由其继承,曾是中国实力最强的舰队势力。舰队曾在南北军阀间来回投靠,因其人员不少来自商业海校而被闽系轻蔑,所以其与闽系即多有矛盾。
3、以广东黄埔海校人员为主的“黄埔系海军”,又称“广东海军”,主要是广东地方用以对付海盗与缉私,大多是一些小型炮艇,但数量较多。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成立。但由于地方军头的阻力极大,海军在数年内仍无法整合统一,居然有海军部海军、军政部海军两个体系。
蒋介石遂在1932年决定于镇江设电雷学校,调拨江阴电雷大队(原清军江阴水雷营)器材给电雷学校,培养其直属的海军人才,也就是后来的“电雷系”。
这所学校1933年1月创校开学,蒋介石挂名校长,具体工作由出身烟台海校的欧阳格主持。最初隶属于参谋本部,后归军政部,挂陆军的牌子,实际是海军业务。该校既负责教学又编有作战部队,是一个复合型单位,全校员额在1937年7月曾达到5342人。
电雷学校第一章总则第三条:本校暂设在镇江
镇江电雷学校校部地址位于新西门外北五省会馆,即宝盖山东麓,靠近崇实女中(现镇江黄山北路与新马路交叉口东南侧区域),另有一教学校址设立于甘露寺(军用码头)。
1940年代的该位置
日军镇江警备图上标注的“电雷学校”
电雷学校镇江甘露寺校区大门
电雷学校镇江北五省会馆校部
图为电雷学校镇江北五省会馆校部(门口放置有一门火炮,建筑为会馆殿堂)。在电雷学校之前,该馆曾作为江苏省国术馆使用。
镇江北五省会馆(江苏省国术馆时期 1929年)
图为1929年时,作为江苏省国术馆使用的镇江北五省会馆。可见建筑完全一致,也验证了这组电雷学校镇江时期照片的真实性。
学校教育长欧阳格在镇江电雷学校校部留影(第一期毕业典礼)
电雷学校镇江校部(北五省会馆山门,1936年)
镇江电雷学校主要教授培训水雷、鱼雷相关业务(电气化施放鱼、水雷),有军官和学兵两个培训体系,属于黄埔军校式的速成学校,培训质量本质上是远逊于采用英式体系的福建马尾海校的,这也是闽系海军自视高人一等的资本所在。
电雷学校编制表
镇江时期电雷学校部分单位编制表(中缝可见“五条街”字样),是在镇江五条街装订的。
因为闽系海军陈绍宽等的强烈反制,该校学生面临毕业后无法到海军任职,学籍也不被海军部承认的窘境,甚至不许其在公开场合着海军制服。
在民国军事委员会与海军部的持续角力之下,电雷学校逐渐排除各种阻碍,第一期招考遴选航海班学生50人(要求高中毕业)、学兵220人(要求初中毕业)。这批学员于1934年12月31日在镇江获得毕业,毕业军官以海军少尉授衔。
1936年5月间该校主体迁往江阴,镇江校址完成主要教学使命,但入学新生教育和部分学兵培训仍安排在镇江老校区进行。
实际上电雷学校由于后续的历史发展,仅仅开办了四期。其中只有第一、二届算是电雷学校的嫡传弟子,而后两期已与青岛海校合并教学,毕业时没有了电雷学校的届别。
电雷学校面世的人员合影照片不多,大多为镇江时期拍摄,对岸的资料中也对照片有明确标注,但常被外地移用。
电雷学校首届学生在镇江的合影
电雷学校第一届轮机班学生在镇江的合影
电雷学校学兵队(镇江时期)
电雷学校第三届学生搭乘“同心”舰,由镇江去往江阴的情景
电雷学校的“同心”舰--训练、布雷舰
1937年,军事委员会下令由电雷学校直属部队与江阴要塞等组成江阴江防司令部,下辖鱼雷快艇大队与一批练习舰艇。曾发动夜袭日本海军出云号的行动。
8月间,电雷学校按战前的计划(第一期毕业生负责测绘),敷设了江阴、镇江两个水雷区,以预备迟滞日军攻势。
电雷学校的水雷施放训练
11月电雷学校大部撤回镇江,当月22日再次撤离。12月退往江西省星子县,后撤入四川省。
1938年6月,欧阳格被以贪污、作战不力的罪名遭逮捕,1940年被枪决。其事件内幕至今成谜。
蒋介石1938年撤销电雷学校的手令
电雷学校亦同时奉命解散,学生并入青岛海军学校,而舰艇则调拨到海军总司令部。并校后“电雷系”与“青岛系”合流,其学员大多成为后来台湾海上武装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