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散去后,“天子门生”张灵甫以及他麾下那支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74师,就此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彼时,华东野战军的卓越指挥官粟裕,已将目光放得更为长远,其作战目标不再局限于寻歼国民党的一个主力师,或是两个稍弱些的师,而是胃口陡升,竟想着要一口吞掉国民党的一个兵团。
胡琏所率领的整编第11师,同样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之列,那是全员美械装备的一支劲旅,坦克、大炮、飞机等先进武器一应俱全,实力不容小觑。胡琏素有“猛如虎,狡如狐”的称号,人民军队曾多次精心组织“猎狐”行动,打算将其拿下,可他就像有上天庇佑一般,每次都能巧妙地逃出生天。就连国民党的高层都忍不住感慨:“胡琏这家伙,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时光回溯到1947年7月中旬,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沂源县的南麻镇,与胡琏的部队不期而遇。胡琏听闻消息后,张狂地扬言:“我可不是张灵甫,想把我吃掉,那可得有一副铁嘴钢牙才行啊!”就在这充满火药味的话语间,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似乎悄然拉开了帷幕。



双堆集战役后,我军指战员杨勇,不免发出感叹:“我们宁愿俘虏一个胡琏,都不愿意俘虏10个黄维!”

胡琏毕业于黄埔四期,是蒋介石非常倚重的部将。

胡琏与胡宗南并称为“二胡”,前者号称“金门王”,后者号称“西北王”,但在国民党军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

解放战争中,胡琏是蒋介石的“救火队长”,所以华野对其非常熟悉。

宿北战役时,粟裕本想先歼戴之奇,再灭胡琏。

不过,胡琏自知兵力悬殊,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最终,双方各不相惹,胡琏逃过一劫。

孟良崮战役之后,国民党高层兔死狐悲,蒋介石一心想为74师复仇,制定了“宝塔”战术。

胡琏和他的第11师,就是“宝塔”的核心。

第11师故意露出破绽,并与二线部队之间留下较大空隙,诱使华东野战军主力突进,接着再回头反扑,与二线部队形成口袋阵。

1947年6月28日,胡琏率领第11师进驻南麻郊外。

看着孤军深入的胡琏,陈毅指着地图费解的问:“他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粟裕一眼看穿了胡琏的真实想法,笑着说:“脖子往外,四脚后缩,像只乌龟嘛!”

南麻三面皆山,东面是丘陵,北面高地有隘口通向博山。

一旦被围,凭地形难以固守,外援被群山险隘阻隔,不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援救。

胡琏选择进驻南麻,就跟张灵甫上孟良崮一样,只有被包围的份儿。

陈、粟随即决定将计就计,把南麻城让给胡琏。

7月8日,胡琏带着七个团的兵力,大摇大摆的进了南麻。

胡琏依托地形,使出三个招数:第一,收缩防线。将兵力集中在南麻、北麻、北刘庄、石钱山、吴家官庄;第二,远伸触角。

他在历山、水信官庄、马头崮、太平顶等地设外围据点,依仗地形修建大量“触角碉堡”。

每个碉堡要求“小而坚”,不求高大,但求隐蔽和坚固。每个碉堡派1 个排驻守,储存充足粮草和弹药。

第三招是广筑子母堡,第十一师在山头村庄构筑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 2000 多个,形成火力相互支援的反步兵地堡群,各据点间用交通壕连接,外设三至四道铁丝网等障碍,同时保证明碉、暗堡与主阵地形成立体火力网,消除侧射、斜射死角。

交通壕上用树木、门板掩盖,再以土石加盖,使之能经得起大口径山炮、野炮的轰击。

胡琏最擅长的就是守堡战术,他用了20多天在南麻村庄周围构筑了无数梅花形子母堡工事, 方圆5 公里,数千座子母堡相接环绕,子母堡周围布置了三四道铁丝网、鹿砦。

除了这三招外,胡琏竟然让部下去百姓家里搜刮元宝、钱粮和香炉,率领司令部的全体人员,开坛祭天,祈求上苍护佑。

胡琏似乎已经做好了决一死战的准备,在给顶头上司陈诚的电报中写道:“职部已作破釜成沉舟之计, 不成功便成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