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惠澜院士是中国热带病研究的奠基人。中学毕业后,他曾在沪江大学就读生物系医学预科,为日后医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多年来,他努力研究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麻风病等疑难病症,并逐一攻坚。今天,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一同领略钟惠澜院士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钟惠澜

钟惠澜,1901年6月出生于葡属东帝汶帝力,祖籍广东梅县。5岁时,父亲因患毒性痢疾去世,一家人只能艰难度日。为帮家中偿还债务,钟惠澜11岁起便开始做工,先在香港一家客栈做杂役,后在东帝汶的海关码头装卸货物,早早就体会到生活的艰难与挑战。

1917年,钟惠澜回到祖国,考入家乡梅县广益中学。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英文十分出色,能够熟练对话,在英文辩论会上对答如流。其间,钟惠澜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在天津召开的大会,主持人是南开大学创办人张伯苓。张伯苓了解到与会人员有许多有志学医的学生,便带大家赴北平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协和医学院。医学院宏伟的建筑风格、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高标准的教学条件给钟惠澜留下深刻印象,他暗暗立志要到协和医学院读书。


广益中学

广益中学与沪江大学同属美国基督教浸信会管理,每年可推荐一名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其免除学费和住宿费,直接升至沪江大学就读。1921年,钟惠澜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被推荐免试进入沪江大学生物学系医学预科深造。

沪江大学于1916年实行选科制,理科初设时就教授生理卫生学相关知识。1919年,首届毕业生郑章成自美学成归国后创办生物学系,重点发展医学预科,为有志报考医学专门学校的学生提供教学。生物学系除《普通生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外,还开设《遗传与优生学》《胚胎学》《进化学》《卫生科学》等专业课程。1922年4月,学校新建的科学馆竣工,其中二楼为生物部,配备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极大改善了实验条件、提升了教学水平。

在沪江大学的一年里,钟惠澜接受了扎实全面的医学训练,这为他之后报考协和医学院打下坚实基础。


沪江大学科学馆

1922年7月,钟惠澜结束假期,坐轮船回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入学考试。受海啸影响,钟惠澜考试迟到,但成绩仍然达到了录取分数,并在英文科目中取得第一名。进入协和医学院后,他选择就读热带医学专业,并在学习期间就深入乡村病区进行社会调查。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补贴家用,当过北京基督教青年会英语夜校的老师,还在协和医院门诊处协助叫号、取送病例。


青年时代的钟惠澜

1927年暑假,钟惠澜到广东汕头农村进行流行病学考察,发现了4种能致疟疾的媒介按蚊,是世界上最先发现恶性疟疾的传染媒介“微小按蚊"的人。他根据调查研究撰写并发表论文《在中国的南方收集蚊子》,特别强调了按蚊和疟疾的关系,引起医学界瞩目。

1929年,钟惠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协和医院工作。1934年赴英国、德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访学考察,获英国热带医学、卫生学皇家学会会员称号。1936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教授兼热带病研究室主任。

黑热病是当时中国流行蔓延的一种疾病,致死率很高。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钟惠澜在华北城乡调查实验,证实中华白蛉是中国犬黑热病的传播媒介,证明了犬、人、白蛉三者之间在黑热病流行环节上的关系,推翻了国外学者关于此病传染机制的错误论断。他在国内首次提出骨髓穿刺法,发明“钟氏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实验中的钟惠澜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普遍流行回归热,钟惠澜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当时,西方学者认为这类病是由病虱叮咬和虱子的粪便感染人体所致,且回归热患者体内存在一种螺旋体,在缓解期会变为超显微颗粒。钟惠澜解剖病虱后发现,虱子体内及粪便并不存在致病螺旋体,但当病虱皮肤或粘膜被擦破时,螺旋体会从体腔内逸出。他还证明了因免疫力形成不完全,回归热患者体内的螺旋体在缓解期无法被全部消灭,残余部分不易被测出。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被写进各国的医学教科书中。

1942年5月,钟惠澜任北平中央医院内科主任,后又升任医务总监。他团结广大医护人员与日伪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确保医院不被控制。抗战胜利后,中央医院更名为中和医院,钟惠澜任院长。他妥善保护中和医院财产,于1950年春将其完整交给人民政府。此后,医院更名为中央人民医院,钟惠澜继续担任院长及内科主任。1951年,钟惠澜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后又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同时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内科杂志》总编辑。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对朝鲜和中国实施细菌战,多位国际专家组成国际科学委员会奔赴平壤调查事实。钟惠澜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反细菌战科技研究组副组长、调查细菌战国际学者考察团专家联络员,奔赴我国东北及朝鲜战场进行调查。战场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随时可能献出生命。他在几十年后回忆这段经历时感到无比自豪,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那时,即便牺牲了,也没有什么。国际科学委员会还会在他们向全世界的报告书中,写上一笔呢,说我是为了反细菌战而牺牲的。”由国际科学委员会的各国科学家及钟惠澜等中、朝两国专家用八种文字写出了630页,题为《调查在中国和朝鲜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报告书及附件》的黑皮书,揭露美军使用细菌战的罪行,调查结果证据确凿,引起各国强烈反响。


揭露美国实施细菌战真相的黑皮书

1954年,钟惠澜开始在广东进行麻风病的研究,发现麻风病在病因学、病原体、免疫反应、免疫学诊断方面,与结核病有许多交叉,并且凡是病原体形态相似、免疫反应相似的病人,在预防和治疗上也有相似之处。他建议广东省卫生部门对麻风病流行地区广泛接种卡介苗的办法,成为预防的有效措施。1956年,钟惠澜深入云南楚雄,首次揭示了楚雄及滇西地区血吸虫病的高发病率,并发现传染媒介,提出了防治意见,对云南防治血吸虫病做出巨大贡献。

1955年,钟惠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他创建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该所后来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合作的第一个卫生研究机构。

1986年,他主编的《热带医学》问世,是国内第一部热带医学专著,标志着我国热带医学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钟惠澜晚年不顾高龄仍坚持上班,并亲自到边远地区开展现场工作。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主动提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1987年2月6日,钟惠澜因病逝世。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半世纪奋斗热带医学奠基人,一辈子认真高尚品德爱国者》,写道:“钟惠澜教授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奋斗的一生。钟惠澜教授的逝世,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大损失。”从童工到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钟惠澜克服苦难,勇攀科学高峰,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


晚年的钟惠澜在实验室

文字:孔娜 魏煜星(上海理工大学)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