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周扒皮、黄世仁的故事,这两位“地主老财”坑害穷人,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其实,周扒皮和黄世仁只是“四大地主”中的其中两个,还有两个地主叫做南霸天、刘文彩。
周扒皮、黄世仁和刘文彩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甚至可以说他俩连给刘文彩“提鞋都不配”。
历史都是有记忆可循的。即便记忆能够丢失,可历史遗迹也不会湮灭,这些都是刘文彩当年所犯下罪行的见证。
刘文彩住的大庄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光是占地面积就足足7万多平方米,是故宫占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很多朋友听到这里,直接就倒吸一口凉气:这是啥家庭呀,房子占地面积顶得上十分之一个故宫了。
不光如此,刘文彩庄园里边的建筑精美程度、装修豪华程度,丝毫不亚于故宫,说刘文彩是当地的“土皇帝”,一点都不为过。
即便放到现在,刘文彩庄园的房子依旧是各位建筑设计从业者参观、学习的标本,建筑风格完美的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
而占比重最大的,当属川西风格,毕竟受时代所限,刘文彩的财力再雄厚,也不能将所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都容纳进来。
有些人赞叹刘文彩庄园的气派、奢华、庄重,有些人则通过这座奢华的庄园,看到了那些被压迫的穷苦百姓。
刘文彩家族的崛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刘家在明末时期,出了一个当大官的,从此刘家直接“支棱”了起来。
明白了“知识就是财富”的刘家,对子孙的教育非常的严格,刘氏后代的子子孙孙中,不断涌现出在朝廷当官的人。
就这样流传了几百年,刘氏一族凭借着家族底蕴,在当地的影响力绝不是一般豪门能够比拟的。
一直到清朝末期、军阀动荡的年代,刘氏一族开始将所有的重心转向军队上,以打造军队为首要任务。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清”,描述的正是当时的刘氏一族。
“四川王”刘湘,便是刘文彩的叔叔,当时整个四川的军政要务,刘湘一手遮天,“王”的名头绝对是实至名归。
刘文辉的弟弟手下也有一支自己的部队,可刘湘为了统一整个四川,就要收编刘文辉的部队,两家因此产生了矛盾。
刘文彩当时靠着弟弟刘文辉的名头,在宜宾是各种搜刮民脂民膏,当地百姓苦刘文彩久已。
即便被刘文彩骑在头上拉屎,老百姓也丝毫不敢有半句怨言,谁让人家手中有“枪杆子”呢?
面对老百姓的忍气吞声,刘文彩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放肆,更是连装都不装了,明目张胆的欺压当地百姓。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恶行,便是刘文彩对当地老百姓的收税行为。正常收税也能理解,可刘文彩收的都是什么税呢?
除去地税、人头税之外,刘文彩还向百姓征收捆猪税、锄头税等,连老百姓买个锄头都要收税,简直离了大谱。
但凡和老百姓衣食住行有关的,刘文彩都要收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收不到。
有些人为了表达对刘文彩的不满,采取了“非暴力抵抗”,即便饿死在家中,也不干活、不给刘文彩缴税。
你以为这就能够逃过刘文彩的魔爪?不,针对这种人,刘文彩又发明了一种“懒税”,专门针对这批人。
随着弟弟刘文辉和叔叔刘湘的决裂,刘文彩不得不回到老家,免得遭到叔叔刘湘的打击报复。
当时刘文彩搬家,足足准备了20艘大货船,才将他的金银财宝装完,简直快将当地百姓的血给吸干了。
回到老家后,当地百姓可遭殃了,刘文彩直接垄断了当地所有赚钱的行业,并且大肆兼并土地。
在当地人眼中,刘文彩的回归,简直堪比“鬼子进村”,根本不给当地百姓留一丝活路。
根据文献记载,刘文彩当时一年的税收,竟然高达500万斤粮食,相当于一万亩田地,一年的粮食产量。
刘文彩庄园,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盖的。整个庄园分为新楼和旧楼,新楼是给弟弟刘文辉盖的,自己则住旧楼。
刘文彩的旧楼建筑坐落有序,从大门开始,一共有七进院子,共有200多间房屋,数座精美的花园。
整个建筑不仅设计合理,更是连排水、防火、防盗、生活用水、垃圾清理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刘文彩每年的收入实在是太多,所以他专门盖了一座院子,用来聘请“会计”为自己清点财务。
更是盖了一座专门存放金银珠宝的房子,这座房子厚两尺,用的是昂贵的混凝土,这种坚固程度,估计连大炮都轰不开。
一直到2010年的时候,刘氏一族的后人纷纷来到大邑县,相约举办了一场家族聚会。
而这场聚会的组织者,正是刘文彩的后人,并且其他人也都以刘文彩的后人为尊,全程听从他们的安排。
因为刘氏一族的后人非常多,所以刘文彩后人原计划准备200桌,就怕因为人太多而坐不下。
没想到当天闻讯前来的刘氏后人,更是将刘文彩庄园外围得是水泄不通,200桌根本就坐不下。
而那些血缘关系比较亲近的后代,来到刘氏庄园进行了简单的祭祖,以怀念刘文彩同辈的先人。
那些刘文彩家族中仆人、佣人的后代,则是挤在刘氏庄园外,没有机会进入庄园中祭祖。
信息来源:
1、明红.刘文彩“庄园”七十年[J].百姓,2002(12):22-24
2、潇湘晨报《四川人刘文彩也曾来湘东祭拜祖先》
3、映泉.天府长夜——还是刘文彩.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4、王鸳珍. 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看刘文彩的"恶霸地主"神话.《CNKI;WanFang》,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