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丰碑
——听(读)张志红《高原上的歌》诗有感
- 王鲁原
今年八一前夕,我在战友微信群里看到张志红所作《高原上的歌》诗朗诵视频:
日暮夕阳下, 一尊紫外线雕塑的铜像。
双唇沟壑纵横, 鬓额沙浪起伏,印注着义务艰辛。
卧冰踏雪,让默默无闻的生命,像珠峰,在雪线耸起。
张志红五十多年前是驻藏通信部队的一名政工干部,今年春天她把当年在拉萨贡嘎机场偶然看到定格于记忆中的无名战士形象写成诗,通过“雪域老兵吧”平台发表,其战友还邀请专业播音人员为诗配音制作成视频。
作为曾经的高原军人听着《高原上的歌》诗朗诵身同感受,还情不自禁的跟着朗读起来,想象诗词中无名战士“紫外线雕塑铜像“的模样,转而对红色历史针对性的进行了学习,一幅幅历史画面在脑海里闪现。
红色历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八一南昌起义,开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在一百余年非凡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长征途经西南民族地区特别是康藏、滇藏交界地带,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隔阂和矛盾,为民族统战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西康(现分属四川、西藏)甘孜,英勇善战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与深谙佛法的五世格达活佛两人相遇,共同谱写了一曲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壮丽史诗。格达活佛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积极动员藏族群众支援红军,参加组织成立中华苏维埃“博巴依得瓦”(藏族人民政府)并任主席。红军北上抗日后,格达活佛坚持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农奴主进行斗争,掩护和转移红军伤员……!在云南中甸,红军用铁的纪律赢得各族群众、僧人的信任,红军领导人贺龙应邀拜访归化寺活佛喇嘛,向其宣传共产党及红军的宗旨和主张,题写“兴盛蕃族”的大红锦幛(现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相赠。受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归化寺主动为红军筹集粮食,派出僧侣当向导,支持红军北上抗日。此外,红军在青海和甘肃民族地区也留下红色足迹,红军的故事在西南、西北民族地区广为传颂,并通过茶马古道传向雪域高原深处。“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播下的红色革命火种和取得的宝贵民族工作经验为之后的民族统战工作打下了基础,红军与少数民族亲如兄弟姐妹,一批青壮年还主动参加红军北上抗日。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将所领导的主要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浴血奋战八年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破坏和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进入解放战争,人民军队称谓逐渐改称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中央军委下发《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简称: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击,在短时间就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为迎接全国解放,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口号》,号召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9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和各届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之后,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尚未解放地区展开大进军,各地除西藏相继都迎来解放。红军长征途经的康藏、滇藏交界地区解放时,各族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迎接昔日的红军而今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归来。西康甘孜解放时,格达活佛组织大型迎接仪式,接着他又为和平解放西藏舍命奔波。云南中甸(现香格里拉市)解放时,人们奔走相告,迎接“远飞的雄鹰”胜利凯旋。
西康省各族群众喜迎昔日红军而今的人民解放军
归化寺的喇嘛们举着贺龙题赠的锦幛迎接“远飞的雄鹰”胜利凯旋
发扬光大
1950年3月至8月间,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多路向心,解放西藏”战略部署,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一部在西北军区一部配合下,兵分四路从四川、青海、新疆、云南陆续踏上进军西藏的征程,“数万将士踏过横断山脉,跨越唐古拉山,挺进藏北高原”。
进军及经营西藏是党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包括西藏在内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民解放军启动进军西藏行动后,与西藏相邻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主动投入到支援行动的前列,红军长征时打下的群众基础得以充分显现。
毛泽东主席为进军及经营西藏题词
四川乐山工厂联合会敬献给进藏的人民解放军18军锦旗
云南丽江各族各界赠送给人民解放军14军进藏部队的锦旗
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昌都战役,胜利完成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战。昌都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和平解放西藏大门,西藏上层集团发生急剧分化,西藏地方当局派遣代表到北京同中央政府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和平谈判十分重视和关心并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其他相关领导和中央政府代表、统战部门负责人在和平解放西藏谈判中坚持原则和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同时,注意照顾西藏人民的特殊性和利益,十世班禅、西藏上层爱国人士和广大民众对此表示热烈拥护,希望早日解放西藏。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祖国大陆实现统一。5月25日,毛主席发出进军西藏的训令。稍后,各路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一边进军、一边与各族民工和军工劈山修路,建成了康藏、青藏公路及云南、新疆通往西藏方向的部分公路和骡马大道。康藏、青藏公路的建成结束了西藏与内地交通不便的历史,为西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毛泽东主席为康藏、青藏两公路通车题词
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开赴边境将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先后在察隅、亚东和阿里等地陆续设立国防哨所,从此“默默无闻的生命,像珠峰,在雪线耸起”,结束了西藏长期有边无防的历史,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察隅中印边境设立的首座国防哨所
各路进藏部队在开赴各驻防地的过程中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认真执行《十七条协议》,模范遵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被藏族群众亲切的称为“金珠玛米”(藏语救苦救难菩萨兵的意思)。西藏人们通过解放军认识了共产党,共产党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世界屋脊这片古老的土地换了人间。
在进军和解放西藏与保卫和开启建设新西藏,以及平定叛乱、民主改革、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关荣传统在雪域高原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为一种特有的伟大精神,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一脉相承的“两路精神”,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雪域高原。
继往开来
红色基因根植于共产党人的血脉,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在首批进藏部队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一代又一代西藏保卫者和建设者没有丝毫懈怠,始终学习和传承着老西藏精神,与西藏人民共同奋斗,筑起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碑。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地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中央决定对西藏实施对口援助政策,内地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西藏各地。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广大援藏者,始终忠于党的事业,服从组织安排,不计个人得失,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得到西藏人民的称赞和党中央的肯定,并被命名为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精神的核心内容包括忠诚担当、大爱无我、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是老西藏精神的延续和发扬。“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历代边疆治理经验特别是当代中国西藏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深刻、透彻、全面底阐述了治国、治边、稳藏的内在关系,为西藏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实际工作推进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治藏稳藏兴藏事业全过程各方面,调动西藏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西藏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生态和包括宗教、语言、艺术等文化方面得到充分保护与传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欣赏,旅游业成为西藏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雪域高原呈现出景美业兴活力足,村强民富的画卷。西藏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人民过上了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共产党员与人民解放军各时期进(驻)藏部队官兵、一批又一批支(援)藏地方干部职工“双唇沟壑纵横,鬓额沙浪起伏,印注着义务艰辛“,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赤胆忠心,默默付出和坚守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其贡献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