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4年底,极越汽车的崩盘无疑是今年最为震撼的商业事件之一。原本作为“超级品牌”的它,一夜之间从行业瞩目的焦点沦为崩塌的废墟。5000多名员工,3000+的月销量,这样的数字本应代表着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新兴力量,然而就在短短几个月内,极越汽车就从一个炙手可热的品牌变成了一个空壳,留下的只有员工的失望、债权人的愤怒、以及公众的嘲笑。

当极越的主播在直播中接到公司“原地解散”的消息时,那一刻的“破防”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崩溃,它代表的是整个企业的垮塌。这一切都来得如此猝不及防,以至于没人能想到,一个看似充满活力的汽车品牌,竟然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一夜之间走向死亡。



极越汽车原本并非不入流的小角色。它的背后,站着百度和吉利两大巨头,曾被视为中国智能汽车市场的潜力股。自2021年3月成立以来,极越汽车一直被寄予厚望。它的每一步发展似乎都在证明,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的方向,而极越,也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但事与愿违,今天的极越,却成了“中国智能汽车史上最大的笑话之一”。

极越的崩盘,表面上看是资金链断裂、管理混乱、与供应商、员工的恶性纠纷,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可以追溯到其创立之初的那些“野心勃勃”的计划。极越汽车的失败,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倒闭,它是整个中国造车新势力泡沫的缩影。极越的崩溃,暴露了这些新兴汽车企业在盲目扩张、过度依赖资本运作的背后,潜藏的巨大的结构性风险。

极越的死法堪称典型。先是供应商追债,36万欠款未付,接着是上海移动向其催缴205万的车联网服务费。此时的极越汽车,已经面临着多重困境。员工们为了拿到一分钱工资,纷纷开始“抢”公司的家当,甚至有消息称,公司内部已经上演了“付费上班”的荒诞戏码——这也让外界对于极越的管理和运营产生了质疑。



当时,极越的CEO夏一平竟然被员工们围堵在公司大楼里足足一天,背景墙上“每个极越人的名字将永载中国智能汽车史”的标语,竟然成了讽刺。这种“全员英雄”的口号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荒唐。曾经被吹捧为行业领导者的极越,沦为无数债务的债务奴隶和员工的牺牲品。

随之而来的,是极越汽车高层管理的丑闻不断。外界流传着关于CEO贪腐、CFO携款跑路的消息,甚至有曝出高管“PC”的说法。企业的高层管理层竟然以如此不负责任的态度,把这家原本充满希望的企业送上了绝路,已经为极越判了“死刑”。这些传闻,虽然真假难辨,但却在公众心中为极越汽车的崩塌埋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极越汽车的破产,无论对它自己,还是对中国汽车行业,都是一次深刻的警示。曾经在“造车新势力”热潮中脱颖而出的极越,在一夜之间完全崩盘,直接暴露出这些所谓“新兴汽车公司”在资金链、运营模式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重大缺陷。企业的短期泡沫过度膨胀,过度依赖资本运作与投资者热情,却忽视了最基本的企业管理与盈利能力。极越崩盘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所谓“新兴品牌”的过度推崇与盲目支持,最终把这些企业送向了死路。

这不仅是极越的悲剧,也是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悲剧。一个产业的繁荣不应依赖一时的资本热潮,而应当依赖长远的技术积累、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而极越的失败,正是过度依赖资本炒作、忽视自身基础建设的恶果。

同时,极越的倒闭也给了中国智能汽车行业一个极为残酷的教训: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企业家的“梦想”与“愿景”,更是对市场环境、技术创新、资金运作等多维度考量的冷静应对。极越的管理层无视市场规律、缺乏正确的战略规划,最终沦为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牺牲品”。



而对于极越的员工来说,他们的失望与愤怒并不止于一次简单的工资未付,而是对整个制度和环境的彻底崩溃的感受。作为员工,他们是这场商业闹剧中最直接的受害者,牺牲品的身份已经无法遮掩。他们被迫面对现实,迎接的是不公正的“付费上班”,是与未来的无望斗争。

极越汽车的崩盘,注定会成为中国汽车史上耻辱的一页。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将作为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一个警钟,警示所有创业者与投资者:盲目追求短期的资本回报,忽视企业的基本经营与长远规划,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无望的崩塌。极越的“猝死”是一场失败的典型,它为中国汽车行业留下的,不仅仅是血淋淋的教训,更是对那些走捷径、轻视基础建设的企业家和投资者的警告。

极越的崩盘,留给我们一个沉痛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失败,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倒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