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的河流中,有些人被迫成为他人的棋子,受邪恶之手操控,最终陷入地狱。


这并非邪恶,而是现实的无奈。人在许多时候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被邪恶所左右,便创造了那个地狱。因此,比起关注命运如何塑造,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最初刊登在《华商报》上,记录了2006年4月,杨瀚专程前往河南省漯河市与杨钦典见面的瞬间。


这张照片上只有杨虎城之孙杨瀚和当年执行杀害杨虎城的参与者之一杨钦典。杨瀚坐得笔挺平静,而杨钦典却哭了,用手抹去眼泪。通过照片,我们看到杨钦典已经年老,生活并不富裕,家中陈设简陋。两人在杨钦典家的院子里进行了简短的对话。杨钦典说:“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当兵的……”而杨瀚则说:“我来只是找历史,祝你能活到110岁。


” 这段对话里透露出当时杨钦典身体状况不佳,而杨瀚给他带来了一些陕西的特产。这一刻,历史变成了让人感受到疼痛和被时间明朗了认知的宽容的温暖。

照片被发表在报纸上,编辑在照片上做了一些特效的处理,用杨瀚的笔迹代替了孩子们乱画下的那些字。


照片的标题是:“杨虎城之孙河南见‘仇人’”。仇人两个字被打了引号,既有特殊的含义,又突出着强调。这说明这两个人并不是真正的仇人,但复杂的经历使得用带引号的仇人来表述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段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杨钦典的简历,他是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郾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


1940年考入西安军校,后成为一名骑兵,曾担任过国民党政要的安全警卫。然而,1948年,他被派到歌乐山集中营担任白公馆看守班班长,参与了对革命志士的迫害。

这一时期,白公馆成为了军统特务的监狱,而杨钦典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感化”。革命志士利用他的弱点,通过讲述形势、谈道理,劝说他不要替蒋介石卖命,站在劳苦大众一边。


杨钦典的回应让人感动,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给予方便,甚至放走了一些被关押的志士。然而,他最终参与了暗杀杨虎城及家人的罪行,用双手卡住了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的脖子,成为了一名执行者。在“11·27”大屠杀中,他却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救下了白公馆剩下的19个人。


这一义举对保存历史资料以及了解大屠杀的真相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虎城将军于1949年9月6日被杀害,距离“11·27”大屠杀仅有两个多月。这段时间内,杨钦典的思想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而是他一直没有机会做出更多的选择。他曾是一个看守班班长,如果他真的想要杀人,不会选择卡着一个孩子的脖子。


这一义举使得他在“11·27”大屠杀后,在白公馆留下的19名志士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来,他自首到公安局,并为政府寻找和指认杨虎城等人的遗体,使得他在处理过程中免受牵连。

然而,杨钦典的生活并不平坦。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因历史问题被判刑20年,被关押在四川省第一看守所。


至1982年,撤销判决不予追究。在这期间,他的家庭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儿子因为有一个“特务”父亲受到牵连,甚至被撤销了生产队会计的职务。杨钦典的妻子在家庭变故后离世,让他与她在离家十多年后相见,成为了一个活人与一座坟茔的冷冷相对。这时,杨钦典已经老迈,面对坟茔深感自责和对家庭的歉疚。


晚年时,他多次前往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缅怀先烈,并在罗广斌的带领下为已故的志士焚烧冥钞。他的这一举动在2004年11月27日晚被多家媒体报道,高龄的杨钦典蹲在墓碑前,老泪纵横地为先烈们祈祷。在与杨瀚见面后的第二年,即2007年,杨钦典离世。他没能像杨瀚祝愿的那样活到110岁,最后时刻有些糊涂,用双手遮着脸不愿见人,却祈求能得到杨虎城后人的谅解。


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但能掌握命运的钥匙。” 杨钦典虽然曾被邪恶之手操控,成为一名执行者,但他努力地让自己变钝,甚至生锈。这并非易事,就如同在路上行走时,不小心被路埋了一样。


然而,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努力争取,努力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一系列行为彰显了人性的善。他用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和人民做出了一些有益的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生命在浑浑噩噩中慢慢地流逝,有些生命却在一瞬间被人夺去。我们掌握着别人的生命,却不知是否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杨钦典的故事中,他曾是那个被利用的刀子,但他努力地让自己变钝,最终弃暗投明。


他的故事教导我们,即使在被邪恶操控的过程中,我们仍能够保持内心的善良,找到改变命运的钥匙。杨钦典形象地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黑暗中保持对光明的渴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