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沪谚的基本特征》。

沪谚的界定

“沪谚”是特定的名词,是指流传于清末民初上海城乡的俗谚,当时主要的流行地区以原上海县及周边地区为主,采用的是老派上海方言,可称是“老的老上海”谚语。我们面临着这样几个概念,需要厘清:

一、沪谚不等同于上海谚语

沪谚是上海谚语中积淀最厚实的那一部分,其主要集中收录在《沪谚》和《沪谚外编》之中,而上海谚语应当囊括上海所有地区各历史阶段所流传的谚语。

二、沪谚不局限于陈行谣谚

尽管胡祖德的《沪谚》《沪谚外编》诞生于陈行镇,但其收录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陈行地区所流传的俗谚,它包揽了清末民初上海城乡多层面流传的谚语。因此,沪谚的内容不仅仅是陈行谣谚。个性鲜明的陈行谣谚,是胡祖德最为推崇的地方俗谚,又是《沪谚》一书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又必须将陈行谣谚视作沪谚的精华所在。

三、胡祖德《沪谚》收录的不全是沪谚

胡祖德的《沪谚》《沪谚外编》,纵贯古今,所收录的内容包罗万象。然而根据沪谚特定的含意,我们可以发现书中所收录的不全是本地的俗谚俚语,所收录的谚语也不全部属于“沪谚”。

沪谚的个性

所谓俗谚,都具有民间流传、有较固定句型、通俗浅显、格言式短语等几个特征。沪谚的特征,也离不开俗文学普遍具有的民族性、传统性、乡土性、群体性、口语性、和合性等性质。由于各个地方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各个历史阶段时代背景的不同,各地各时的谚语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沪谚也不例外。

概括地讲,沪谚有别于其他地区谚语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项:

其一,沪谚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乡村农耕生活和城镇市井平民生活风情,以及土著民的价值观念、处世原则和精神风貌,形象地为后人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本土社会风情画卷。沪谚的原真性,也向后人揭示了当时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和时代弊端。这也说明,它“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的总结”。

其二,沪谚使用的是原生态的老派上海方言,有的甚至是区域口音、专用词汇,尤其是那些俗语、隐语、谜语,原汁原味,实情实话,因此乡土风味浓郁,生活气息逼真,可称历史“活化石”、文化“土特产”,是最正宗的上海方言资源。

其三,沪谚大多是“目不知书”者口头创作的,显粗俗,欠文雅,因此被“知书”者称作“俚鄙”。但是,它以传统社会中凡夫俗子的角度说事论理,基本心态平和,不矫揉造作,不盛气凌人,一心劝人为善。书生之见则随俗而言,雅而不酸;村民感想则土话直白,俗而可耐。因此,沪谚语句大多能显露“过来之人”的口才、“乡村秀才”的文才。


度民桥畔话当年

其四,由于上海地区人口众多,城乡融合,交流频繁,民风张扬,因此流行的俗谚俚语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差异兼容,多元和合,顺乎自然,层出不穷,词条蕴藏量明显大于那些社会形态单一的地区。

其五,沪谚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修辞手段丰富,既不忌土气,又讲究机趣,话语“煞根”到位,却又充满善意。沪谚语句中,实言明志,催人奋进;直言警世,爱憎分明;诤言相劝,苦口婆心;善言戏谑,不见下作。大量语句,喻得形象生动,嘲得贴切痛快,使人过目不忘,入耳入心,乐意传承。

(选自《沪谚》,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高一(4)班 谢乙嘉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