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本地闲话从何而来》(下)。

-点击收听朗读-‍

松江方言成为上海方言的根,是历史造成的。现在说到大上海的过去时,常会说曾是个小渔村,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确是这样的,就像人一样,要有个慢慢长大的过程。

对当年的上海市中心区(比现在的市中心区要小得多的概念,亦即原上海城门内),清道光时还有这样记载:“然当时商埠未开,郭门以外田亩纵横,道路崎岖,殊难涉足。”(陈伯熙编著《上海轶事大观》第27页)文中“郭门”是指当年上海城墙上的城门,城墙大致在今中华路、人民路这一圈。此时上海建县已五百多年,但县城仍被农村、农田、农宅、农人包围着。

而据沪剧演员筱文宾回忆,1904年,他出生在上海老西门蓬莱路一户菜农家庭,周围也都是农田,他的“父母亲在蓬莱路租人家四亩三分地种菜为生,有青菜、菠菜、芹菜、小白菜,种出后挑到浙江路及江湾菜场去卖。”(《我的自传》,《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二集“沪剧专辑”,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1986年10月19日出版,第35页)。蓬莱路当年可是正宗的市中心区呢,但在那里还有土地可种菜,还有土地出租。三十多年后呢?“(民国)二十五年前之上海城内,从西门到大南门的那一个瓜得里,还是多见草木少见人迹的地方,每逢春秋佳日,上海城里人不出城门,照样可以到郊外踏青……”(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乱嗅大麦头》第449页)。

可见,当年上海市中心区及外围那块地方,虽然已有租界等,但还远未“城市化”,连“城内”还有很多农田,周围当然更是农村的土地、农村的住民了,且地域、人数数倍于中心城区。

如此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城里人和城外人的风俗习惯应该不会相差太大的,方言的语音、用词习惯自然也是跟城外农村走的,这也是方言赖以存在、行用的条件和基础。这就好理解了,当年文献中的记录到的上海城区老方言为何至今还保存在上海西南农村中了。

而当年松江府经济发展,人口众多,是经济文化中心。至清中晚期时,松江府辖七县一厅,即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和川沙抚民厅。通俗地讲,今上海地区除宝山、嘉定、崇明外,元明清时,均为松江府辖区。今大上海的前身上海县长期属它领导,说话口音、用词必然就跟着它走了。正像解放后上海郊区说话的发音、用词,有意无意学已经是大上海的城里人道理一样。曾以“嘉兴”为重、“苏州”为重的道理也这样,因为松江府地区曾隶属于嘉兴、苏州,而苏州的经济有一段时间远比上海发展得快。

可以设想,如果苏南地区的松江、奉贤、金山等县1958年不划入上海市,至今仍属江苏省的话,那他们的语言肯定跟现在有所不同的。行政区划(许宝华教授称为“政治因素”)、经济强势是只无形的手,而方言像人,是非常拎得清的。

上海方言从昨日走到今朝,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通常讲的上海方言,其实是指上海市区的方言。由于城市扩张,生活环境改变、受教育程度提高、外来人口剧增,尤其是普通话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交流主要工具、方言依附条件消失等因素,近二三十年来,方言中的传统词语被逐步闲置、异化或消亡,致使市区的方言与原来方言的差别越来越大,不仅在语音上,而且在词汇上。原本丰富多彩的方言词语正在加速流失,不仅方言中的古音消失,传统词语也大量缩减,致使传承受阻,文化断层十分明显。

历史文献中记录到的大量方言词语,几十年前是人人都懂的常用词,现在却成生词、难词,连专业人员也感到陌生,或者根本不懂而时不时出现差错;有的一错再错,到了嬲勿清楚的地步,事例可以举出一大串,如文献上记载清清楚楚、当今五六十岁以上的松江府农村原住民人人都懂、现仍频繁使用的“串头绳”“叉袋”等,被专家错写成“脆头绳”“车袋”,还把“柴户”错解释为“稻草绳”,“次间”错释为“后厢房”,而把“经布”等同于“织布”等等。这都是上了词典的,差错数量且不少。属常用的是这样,稍复杂的更是错得离谱。还有很多当年文献中有记载、至今还保留在上海西南地区原松江府的方言词语,尚未进入研究者视线,如“楼偷头”“大畅”“疲纨”等,读它们可能像天书那样,说它们将要变成谁也不懂的新甲骨文并不是危言耸听。

而纸媒、网络、微信等大量社会方言用词,因使用者们从小到大都讲普通话,对方言既缺少感觉,缺少感情,乃至鄙视的同时,必然缺少积累,他们使用的方言也就变得越来越光怪陆离。又因其中一部分人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致使出现的奇葩方言词语越来越多,显示出一种不无莽撞的大胆。最不可理喻的是将白读音的“人”写成“宁”,什么男宁、女宁、上海宁等等。那么,当碰到“人民”中要文读的“人”时,是不是写成“成民”或者“绳民”?“成、绳”都是“人”的另一个读音呀。还有更夸张的例子,上海某报居然把“做啥”写成“组撒”,并制成了通栏标题。

凡此种种,说明上海方言传承因为没有词语积累的补给,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方言中的文化信息、历史信息由此不停消失。当今如此众多、如此重大的差错,以后只能是以讹传讹,一错到底了,方言和方言文化的传承又从何谈起呢?

这些方言现象提醒我们,在上海,对包括原松江府方言在内的上海老方言的研究应该重视起来了,松江府老方言不仅仅是上海方言之根,还是研究上海方言、吴方言和传统文化的资料库。而学习和传承方言的重要性,强调方便交流是应该的,但更要着眼于防止危及文化断层的高度。

(选自《松江史志》2016年第2期,原题目为《源远流长的松江方言》)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褚半农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高一(5)班 夏燕琳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