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饲养的烟台穇糠鸡
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会上透露,本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与第二次普查结果相比,我国原有畜禽地方品种一个没少,还找回了曾经宣布灭绝的10个品种,它们包括:四头猪(河南的项城猪,浙江的北港猪、龙游乌猪,四川的豪杆嘴型内江猪);三只禽(山东的烟台穇糠鸡、甘肃的太平鸡、广东的中山麻鸭);一头牛(上海的上海水牛);一只羊(云南的临沧长毛山羊);一匹马(黑龙江的黑河马)。这些品种资源历史悠久、性状优良,蕴藏优异基因,是本次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种质资源。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每一个物种重回公众视野,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寻宝”故事。
“寻找”行动持续十余年
本次普查开始之初,一批已宣布灭绝的畜禽品种被列入重点普查对象。云南的临沧长毛山羊,曾是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对象,但调查人员在多地开展调查,均未发现其踪迹。此后多年也一直搜寻未果。直到2020年,临沧市永德县、镇康县畜牧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帮扶时,在一农户家看到了几只与普通山羊有明显差异的长毛山羊,其被毛粗长且无绒毛的特点特别突出。地市、县两级畜牧部门综合判断,它们可能就是消失多年的临沧长毛山羊。
2021年,云南的临沧长毛山羊是被列入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红色清单”的重点品种。普查启动后,云南省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第一时间响应,邀请专家对上述608只疑似临沧长毛山羊进行了实地核查。最终经认定,归隐山林的临沧长毛山羊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
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之后,广东的中山麻鸭被宣布灭绝。2014年,中山组建项目组启动寻找中山麻鸭的调研,这一找就是近十年。
几经周折,项目组在中山市南朗镇合里树坑村的密林深处,发现一个别有洞天、风景秀丽的山坳,数只外貌特征与中山麻鸭高度相似的鸭子正在溪流边自由觅食。项目组经多方比对,最终认为这一群麻鸭可能就是一直在寻找的中山麻鸭。
2021年,中山麻鸭被列为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重点普查对象之一。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将发现的疑似中山麻鸭品种上报全国普查办。2023年,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曾宣布灭绝的中山麻鸭被重新找回。
缘自“吃货”的执着
“吃货”对于美味的热爱,也成为不少畜禽地方品种得以保留下来的途径。
已消失20多年的烟台穇糠鸡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启动时,烟台穇糠鸡被列为重点普查对象之一。山东省普查办及烟台市普查办立即行动、深入调查,一直到2021年年底,仍未发现。此后,调查范围由烟台扩大到整个胶东地区,又扩大到全省。
2022年1月16日,济宁太白湖畔有了新发现,而这个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当年,原山东省种畜禽鉴定委员会家禽专业组成员戚厚善在蓬莱老友招待的宴席上品得一美味佳肴,这道由烟台穇糠鸡烹饪而成的美味深得老人喜爱,他随即购买500枚土鸡蛋回济宁,着手孵化养殖。此后,老人的学生张浩获得1000枚烟台穇糠鸡蛋继续养殖,持续选育,保留至今。
太平鸡的重现,同样缘自“吃货”的执着。上世纪末,甘肃当地太平鸡养殖量急速减少,一度濒临灭绝。2009年,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徐巍芹,因无比思念家乡的美味,决定返乡创业,养殖太平鸡。徐巍芹夫妇不仅把家里的旧房子改造成了鸡舍,还为了寻找太平鸡原种,穿梭于一座座大山挨家挨户问询,最终找到了300多只太平鸡。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启动后,调查员通过走村入户拉网式普查,终于发现了这批疑似太平鸡并上报全国普查办,并获最终认定。
老物种重获新生
河南的项城猪在普查中之所以能被重新找回,得益于一批致力于保护项城猪的民间企业家的精心养殖。
从事养猪的周全喜,2008年偶然从农户家中收购了12头黑猪,很多人见了都说这是已经十分罕见的地道项城猪品种。经过14年的精心提纯饲养,周全喜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并带动周边养殖户饲养项城猪。沈丘县鑫鸿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徐永红,饲养项城猪已有20多年时间,并在周口市区内开设了专卖店,所售项城猪肉倍受消费者欢迎。项城猪迎来新生,项城市决心重塑品牌,坚持保护与开发结合,加快项城猪优质特色产品研发,助推乡村振兴。
2012年,资阳本土企业四川永鑫农牧集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朱砺教授团队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启动重新寻找和保护豪杆嘴型内江猪的工作。随后,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由企业、高校和基层畜牧农技人员联合组建“寻猪队”,深入核心产区养殖农户家中进行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发现疑似群体,并最终于第三次全国普查期间获得认定。
此后,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内江猪产业化开发利用方面的探索,打造特色品牌,让豪杆嘴型内江猪优质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徐巍芹这批新农人正紧盯太平鸡发展,他们不光忙着太平鸡的养殖推广,更关注太平鸡养殖的科学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和品牌化建设,琢磨如何延伸产业链条。徐巍芹说:“以前只想着能养点鸡赚些钱就好了,现在知道了太平鸡是个重要的畜禽遗传资源,我就一定要把它给保护好、利用好,不让它再次蒙尘。”
讲述
“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为国家立功了”
12月10日,养殖项城猪的村民时志辉看到新闻后非常激动:“我把视频转发给好多亲戚朋友,大家也很高兴,我觉得自己也算是为国家立功了。”
昨日,时志辉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小时候就是看着家里的“黑猪”长大的。“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就养了三头‘黑猪’,养大后卖掉换钱。只有过年的时候会留下一些猪肉做红烧肉吃,当时就觉得这肉太香了。”
上世纪90年代,时志辉考上了中专的养殖专业,但当时家里穷,卖掉了几头猪,凑出钱来供时志辉读书。“可以说我读书的钱,都是‘黑猪’给我攒出来的。”时志辉说,毕业后回到家乡接替父母继续养“黑猪”,后来才知道“黑猪”正式的名字是项城猪。
“很多客户觉得项城猪肉质更好,所以售价更高。项城猪还不爱生病,抗风险能力强,所以家中一直饲养至今。”时志辉说,如今家中的项城猪已经从他小时候的三头扩充到将近300头,过年的时候来找我买项城猪的人很多,“得提前预订,临时买可能就买不到了。”
文/本报记者熊颖琪屈畅实习生胥真研统筹/赵红信孙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