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一说到猪,我们就会想起那些白白胖胖的身躯,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我们本土猪。

而且,中国真正的本土猪,如今已经很难看到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两种猪之间有何区别?



白花花的猪竟然是“外国猪”?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说国外进口的洋猪在咱们中国市场上占比达到97%-98%。这些猪以粉嫩色为主,形态如同经典电视剧“小猪佩奇”里的猪一样。



我们现在市场上所买到的猪其实都是外来物种,而不是真正的本土猪。

我们真正的本土猪并不像“小猪佩奇”那样娇柔粉嫩,而是要更加“硬汉”许多。这些黑毛土猪相较于白猪体型较短粗,头部较宽大。



别看这些黑毛土猪长相黑不溜秋的,但它们有白猪所没有的东西——鬃毛。多亏了这些鬃毛,它们在二战时期可是为我们立了大功。

这些鬃毛就是长在猪背脊和颈部五厘米以上硬硬的毛,由于这些毛质特性,可以用来做刷子。有人说,在以前的农村生活,这些黑土猪剃下来的毛,也会被那些拿着杆秤的小贩论斤称两地买去。



这些猪鬃毛软硬适中,而且不会随着天气和温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这一特点是我国特有的,也是别的国家不能达到的水平。

这特性使得猪鬃毛可以成为用来刷武器的毛,特别是在二战时期的枪管、炮管,这些都需要经过精心打理的,稍不留意就会使枪炮寿命减短,而猪鬃毛就是最合适用来打理的工具。当时战士不能打扫的位置,就靠着猪鬃毛可以清理干净。



当时美国就盯上了这种猪鬃毛,将其列进了A类战略物资,是一种可以与军火齐平的物资。因此,黑土猪就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硬通货”。

在当时的抗日时期,有不少国家都曾给我国提供过贷款,猪鬃毛就是我们用来还贷的物资之一。



多亏了黑土猪身上的猪鬃毛,我国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时期,也能够有将近3000万美元的收入。

所以黑土猪在当时算得上是我们的大功臣了。也不只是当时,就是在现在,黑土猪的猪鬃毛也是很受欢迎的。

光是2021年,我国就出口了将近3万多吨的猪鬃毛,且全球猪鬃毛至少有七成来自中国。



除了外表和鬃毛以外,黑土猪和白猪之间还有不少区别。而也是这些原因使得不少人放弃了养黑土猪,转而养进口的白猪。

为何更多人选择放弃了我国的本土猪

一开始,我国还没有什么大的牧养场,对于黑土猪的饲养也比较“佛系”,整体的生长速度缓慢。



但后来,大家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在口感上也更加挑剔。虽然黑土猪作为本土猪,但口感却不如洋猪。

以前条件不好,猪油是难得的食物来源,而脂肪偏多的黑土猪便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品种。



而自从中国人的生活条件变好后,他们开始注重健康,对猪的品种要求也逐渐上升,肥肉也不再是大家所追逐的食物了。

这时候,黑土猪虽然口味更好,但瘦肉率只有35%左右,而洋猪的瘦肉则可以达到65%以上。



除了口感问题,这两种猪之间的饲养周期也有着很大区别。

黑土猪饲养起来周期比较长,通常需要一年左右才能达到充分成熟,而那些外来进口的猪3斤饲料就能长一斤肉,只需要等上四五个月就可以出栏了。

对于这样一个生长速度快,而且瘦肉多,也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利润的品种,很快就成为了最佳养殖对象。



就这样,黑土猪正慢慢地退出我们的视野中:1994年之前,中国黑猪占据了大约90% 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07年,中国黑猪的市场份额不超过2%。

而且自从2007年以后,黑土猪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



不是所有的白猪都是洋猪

对于这个现象,很多人纷纷表示怀念以前的黑土猪,认为黑土猪身上有一股香气是白猪身上所没有的。

而且,像我们最有名的一道菜——回锅肉,就是要拿这个黑土猪来炒才能更香。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一看到白猪就认为它们是洋猪,只有黑猪才是本土猪。

我们本土猪也分很多品种的,像我们最熟悉的黑土猪,大多指的是来自东北最古老的猪——东北土猪。



这种猪个头不大,四肢粗短,肉质口感很好,而且这个品种的猪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耐粗养,繁殖能力还很厉害,每窝能产12只左右,算是我国非常优秀的国内土猪品种了。

当然,黑土猪也不只是只有这一个,还有很多个品种,还有徒河黑猪、太湖黑猪、八眉猪、藏香猪等。



而且我国也是有本土白猪的,它叫荣昌猪,是来自重庆荣昌和隆昌两县的猪。

虽然说它们的外表也算是全白的,但眼圈周围的黑花纹也让它们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这种猪不仅肉质鲜美,而且它背后还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因为在荣昌地区,养猪业历史与文化悠久。而且荣昌人民在长期的养猪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养猪文化。

荣昌猪就是当地人一代又一代总结出来的经验,如今已成为了当地特有的一张名片。



还有上海浦东的浦东白猪,也是难得的白猪品种,它们的保种场位于浦东新场镇。这种猪毛色全白,体型中等,和外来猪不同的是它们头部有菱形褶皱。

尽管这种猪已有了200多年的养殖历史,但最近却要走向濒临灭绝的境地了。



这种猪堪比猪界中的“大熊猫”,而且养殖场就只剩下上海这一地方,这也就使得当地的负责人“死死严守”。

因为一旦这个地方的猪总出现了问题,就会让整个群体“全军覆没”。到那时,这猪种就只能通过历史书去了解了。



关于这些猪的住所也是相当好,17亩的地被划成公种猪、母种猪、亲子房、孕猪房等,这些猪吃喝拉撒的场所都有饲养员精心消杀,它们每天都要打扫猪圈,定期消毒,只为了能够让这些猪活得更舒心。



在饲养场里的一百多头猪都是有自己身份的,饲养员说它们一出生,就会获得专属身份证号码,每一个单独的养殖场的墙壁上都会有相应的记录牌上,记录着猪妈妈和猪宝宝的编号、猪宝宝的出生日期等信息。

这样工作人员也能够对这些猪进行区分,这么严格是为了完成每年至少有48窝新生猪崽的保种任务。这任务不仅要达到数量标准,也要质量过关。



养猪也能成为“卡脖子”技术?

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重视恢复中国本土猪呢?肯定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养猪也是和芯片一样的“卡脖子”技术。



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洋猪种,都是从国外买回来的,如上文所提到的,洋猪不管是从饲养方面还是瘦肉率方面,都要比中国的土猪好太多。

外加前几十年洋猪的价格比较低,于是我们就通过“买买买”的方式来大量获取它们。



毕竟这样一个来钱快,养殖简单的物种,哪个养殖场会不爱呢?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我国的中华土猪的存在感大大降低。它们在猪肉市场上的占比仅仅只有可怜的2%。



中华土猪在我国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分布范围也越来越窄。像之前我国特有的定县猪、龙游乌猪、福建黑猪等都已经难见踪迹了。

而且我们买国外的猪也不是买好了就万事大吉了,种猪也要更新换代的,所以我们每隔几年就需要花大价钱重新引进。



以2021年的为例,在这一年我国就引入了2.4万头种猪,却花了将近15亿,着实有点肉疼了。

最可怕的是,我们有点过于依赖“重引进、轻育种”的思维方式,选择走捷径,而忽略了研发我们的本土猪的养殖技术。



要养殖出我国的合格本土猪也不容易,毕竟先说培育种猪的新品种这个过程,也不一定成功。

而且整个过程耗时长,至少需要10-15年,投入多,几百万到几千万都是有可能的,上不封顶,见效还快不了,需要有一定的耐心。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先不说我们自己本土的猪都要灭绝了,而且我们也不得不花更多的价格去外面引进猪种,多少有点限制于他人的感觉了。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也正落入了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的圈套里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恢复我国原本的“养猪大国”这一名号,我国做出了不少措施。

比如:建立保种场和保护区、实施保种计划。并且要推广优良品种,呼吁更多的人去重视中华土猪,并且要尝试去养殖它们。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帮助,加强针对中华土猪的科研工作。



当然,我们的尝试也有所成效:目前,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等5个省份的种猪存栏量达到了145万头。

也相信,以后会有更多人对中华土猪予以重视,我们也不用再过度依赖他国的猪种,恢复“养猪大国”这一称号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