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龙翔九天,光明网-科普中国,忠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广东一河道出现大量鱼窝

12月3日,广东的网友@龙翔九天发布了一则视频,配文是:”好多鱼已筑好窝等伴。“话题是”祝大家年年有鱼“。这个视频的播放量不高,点赞仅有143个,但我觉得非常值得说说。

视频是从桥上的角度拍摄的,某条河道中水位很浅,水比较的清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有数量众多的圆坑,看得密集恐惧症患者要发疯。这些坑一个紧挨着一个,每个坑中都有一条鱼待着,看起来就像是在搞什么仪式。不过博主的配文已经说明了情况,确实是在搞仪式,算是求偶仪式的一部分。



下个镜头画面拉近,可以看到坑中的居然是罗非鱼,有一条罗非鱼刚好被拍到正在”装修“自己的巢穴,它将泥沙含在嘴里,游动到圆坑的边缘,然后将泥沙给吐了出去。罗非鱼特别的常见,无论是在菜市场还是在自然水域,它算是入侵我国水域程度最深的物种之一了,但罗非鱼筑巢的画面确实是没见过。



很多网友都是第一次见到鱼类筑巢的情景,他们忍不住询问起了拍摄的博主,而博主本身也见多识广,他知道这是罗非鱼,因此很快就解答了网友的疑问。

一些网友从其他角度评论这个事情,有个网友非常扎心的评论道:”连鱼都知道自己要造窝,有些人却不知道。“



在众多的评论的,这个网友则的发言是最吸引人注意的,因为他居然说:”多多放生运气越来越好。“可能他没看出这是罗非鱼,不然放生罗非鱼可不是什么增福添寿的好事。而且放生的门道很多,随意的放生可能会等同于杀生。如果不是这个视频的播放量很低,这个网友也许会被不少人围攻。



我自然也是网友的一员,要我说啊,这些罗非鱼繁衍后代的行为虽然是本能,而且这个情景也很壮观,但这种事情还是不应该发生的。



入侵物种罗非鱼

罗非鱼首次进入我国的时间要追溯1940年代,那时,我国台湾地区的两位养殖者在新加坡开始饲养罗非鱼,并在1946年将这些罗非鱼及其养殖技术带回了台湾。他们引进的品种是莫桑比克罗非鱼。



需要插一嘴,我国的水域中存在着多种罗非鱼,事实上,罗非鱼并非一个单一的物种。在我国,常见的罗非鱼品种包括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尼罗非鱼、红罗非鱼以及齐氏罗非鱼等。其中齐氏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已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随后,在1956年和1957年,我国内地也从越南和泰国引进了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尝试性养殖,这些尝试并未能促成大规模养殖的开展。时间推进到1966年,台湾地区再次引进了尼罗罗非鱼,并在1969年成功地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进行了杂交。杂交后的新品种罗非鱼被人们称为“福寿鱼”。到了1973年,我国又从日本引入了红罗非鱼,并在珠江水产研究所进行了试养。试养成功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国又进行了多次罗非鱼的杂交尝试。



经过多次引进和杂交,罗非鱼本身生长迅速、繁殖力强的特点被放大,而当它们因为各种原因出逃到野外后,它们的种群就会迅速地扩散开来。

关于罗非鱼所会带来的危害,相信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而我今天想特别强调的是,罗非鱼筑巢这一行为所带来的问题。

罗非鱼的筑巢行为

罗非鱼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会在水底合适的地方筑巢。它们使用胸鳍和尾鳍挖掘泥土,形成一个碗底状的浅坑,以此作为吸引雌性个体的繁殖场所。这种行为是罗非鱼繁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雄性罗非鱼通过筑巢来展示其繁殖能力和领地意识,从而吸引雌性个体的注意。一个优质的巢穴可以增加雄性罗非鱼成功交配的机会;筑巢不仅为繁殖提供了场所,还有助于保护鱼卵免受天敌和其他鱼类的捕食。虽然罗非鱼在产卵后会把鱼卵含在口中孵化,但巢穴仍然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繁殖环境。



罗非鱼的筑巢行为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它们挖掘巢穴时可能会损害水生植物和其他动物的栖息地;另一方面,罗非鱼的快速繁殖和适应能力也可能导致当地鱼类种群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因此,在管理罗非鱼等外来物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生态影响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罗非鱼确实会筑巢,这一行为在它们的繁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需要关注其筑巢行为对水生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维护生态平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