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六进士,还是同一届考上的,这种事在我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只在宋朝出现过这么一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连皇上都被惊到了。
这六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能考上进士,靠的是自身的实力,还是家族的背景?“一门六进士”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家贫未去凌云志
古代读书人的梦想,其实并不是考中状元,而是考中进士。在一般人眼中,能考上状元的,都是文曲星下凡,学子们没必要跟文曲星去比读书。
大部分人读书求功名,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世上没有那么多“一心只为为民做主”的官。
如果想要做官,考上一个进士也就行了,何必要那么折磨自己呢?而且能考上状元的人,靠苦读考上的并不多,靠的是“七分运气,三分实力”。
话虽这么说,但是考进士也不是那么好考的。能考上进士的人,也已经是全国前百名的人才了,一个县想出一个都不容易。
一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道出了古代文人考中进士的难度。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是年轻的,可见考中进士的难度有多高。
既然考进士的难度如此之高,那么“一门六进士”这样的事是如何发生的呢?难道其中真有猫腻?
要解释这“一门六进士”的诡异事件,首先要知道这“一门”是哪一门,到底是谁家出了这样的好事?是曾巩的曾家。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里最不出名的那一个,唐宋八大家里,只有他的文章没有被选入语文课本,其他七人都有,这就让曾巩成了八大家中最透明的一个。
尽管如此,曾巩并非没有实力,他的书法作品《局事帖》,是中国第一件成交价高于一个亿的书法作品,由此便能看出有识之士还是很认可曾巩的。
曾巩与其他人到底有何不同?为什么他在唐宋八大家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曾巩的父亲是朝中的太常博士,他为曾巩兄弟二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他们也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读书天赋。
从小就过目不忘的曾巩,看一遍书,就能再背出来,被当时的人称为神童。
他十二岁就能做文章,十四岁就能作出一篇好文章,二十岁便名震天下。
公元1027年,十八岁的曾巩随父进京,先是写了一篇文章以文会友,结识了十六岁的王安石,两人结为了挚友。
后来曾巩又遇到了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老师——欧阳修。
至于欧阳修是怎么改变了曾巩的人生的,我们后边再说。总之,不到二十岁的曾巩便已经名震京城了。
按理来说,像曾巩这样的才子,考上进士应该是轻轻松松的,如果运气好点,考上状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曾巩在十八岁那年参加科举后,没想到居然落榜了。
有很多人都劝他再考一年,毕竟科举这种事谁也说不准,再来一次没准就能考上了。
在众人的劝阻下,曾巩放弃了返回家乡的想法,决定留在京城再考一年。
五年后,二十三岁的曾巩再次落榜,令曾巩几天几夜没睡着觉。他产生了自我怀疑:难道我写的文章真的很烂吗?难道我真的考不上进士吗?
自从第一次落榜之后,曾巩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了得到认可,他将自己的文章寄给了很多人,得到众人的一致好评。
就连在边关打仗的范仲淹,也与曾巩有书信来往,并且夸赞了曾巩的文章很不错。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人的肯定,曾巩才有了第二次参加科举的勇气。
但是第二次科举落榜,令曾巩大受打击,他的哥哥甚至没能承受住这种落差,在发榜后不久便得了一场大病,不治身亡。
自第二次落榜后又过了五年,京城再次举办科举考试,但是此时的曾巩并不在京城,他已经回到老家去了。
曾巩的父亲病逝,曾巩不得不回家挑起大梁,毕竟他的长兄也早已经去世了。
此时的曾巩家里还有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以及年迈的老母亲。为了养他们,曾巩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仕途,开始为生活而奔波。但是曾巩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结。
时来运转得真相
曾巩在老家待了十年,这十年间,曾巩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他经常与欧阳修有书信来往,并与这位老师讨论了一个重要问题:自己为什么会两次落榜?
作为一位名震京城的才子,曾巩的文章质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他为什么会考不上呢?
通过研究这两次的状元文章,欧阳修与曾巩都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状元文章,那就是“华而不实”。
将曾巩的文章和状元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发现,状元文章就主打一个“辞藻华丽,内容贫瘠”,这就是一篇“时尚小垃圾”,于国于民没有任何好处。
而曾巩的文章比起状元文章,虽然缺少了一些华丽的辞藻,但是内容却深刻了许多,只要读了曾巩的文章,就能明白很多事情。
因为他对于时局的解析深入浅出,很容易就能让人理解,这样的文章在范仲淹、王安石这些人眼中,那当然是最好的文章。
但是在当时的主考官眼中,可就不一定了。那时候的阅卷主打一个看心情,主考官的阅卷风格,就决定了谁是状元。
而曾巩擅长的这种“策论”类型的文章,正好是考官不喜欢的风格,因此,曾巩未能中举的原因也就找到了。当然,想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换个主考官就行了。
十年苦读成名家
公元1057年,又是十年时间过去了,曾巩已经离开京城整整十年,他也已经是三十八岁的人了。
这一年,欧阳修当上了主考官,他将会改变科举的格局,让那种“华而不实”的文章彻底离开科举考场。
但是当欧阳修邀请曾巩进京赶考时,他却产生了一丝犹豫。
如果他来当主考官,那也就是说,他为了避嫌,不可能会让曾巩当上状元,哪怕他确实有当状元的水平。
但是此时的曾巩已经无所谓了,只要考上进士,解了他心中的结,他也就满足了,至于状元什么的,就留给年轻人争夺吧。
就在这一年,曾巩带着自己的三个弟弟,两妹夫共赴考场,最终成就了“一门六进士”的千古佳话。
那么欧阳修究竟有没有给曾巩特别关照呢?那当然是没有了。
当年还为这个闹了笑话,导致欧阳修在苏洵面前丢了面子。
原来公元1057年的这一次考试,不光是曾家的六个人参加了,苏家的苏轼和苏辙也在这一年参加了科举。
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有争夺状元的潜质,但是他以为是曾巩的,因此就把这张卷子给刷下去了,结果发榜之后才知道,这张卷子的主人其实是苏轼。
欧阳修主动带着礼品去了苏家道歉,自此之后,一颗名为苏轼的文坛新星冉冉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