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能带火一座楼。

崔颢的《黄鹤楼》诗一出,黄鹤楼名扬天下,一千年来,世人对黄鹤楼趋之若鹜。

还有人比崔颢更牛,一首诗带火一座寺庙,传到千里之外的日本,受到日本人的顶礼膜拜。

这真是唐诗史的一个奇观。

创造奇观的人,叫张继,创造奇迹的诗,是《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逃难到江南,写下一首千古绝唱

张继是襄阳人。

天宝年间,大唐盛世,长安是帝国的中心。

无数才子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他们渴望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抱负。

张继也来了长安,却很傲娇。

唐代流行干谒,才子们周旋于权贵之间,期望得到他们的推荐。

张继却非常不屑,他写下一首诗: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在长安待了那么久,张继连权贵家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傲娇的人,总是要有点资本的。

天宝十二载,张继进士及第。

可是,还没等到张继大展拳脚,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来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唐,安史之乱爆发。

大唐承平百年,突然来袭的叛乱,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洛阳长安被叛军占领,成为地狱,皇帝跑到了四川,到处都是逃难的人,张继也在其中。

战火在北方蔓延,张继往南方走,路上田地荒芜,没有人烟,不复往日繁华。

这一天,张继到了苏州,已经是秋天,傍晚寒意很重。

没有找到落宿的地方,这一夜,张继注定只能睡在船上。

月亮渐渐沉落下了,耳边传来乌鸦的叫声,真是沮丧。

船家生起了火,准备做饭,江上的枫桥寂静无声,他睡不着。

冷冷地霜散开了,蔓延到树枝上,爬上了船,包围了张继,弥漫在整个天空。

他想到了长安,考中进士才两年,本想在仕途上大干一场,现在沦为泡影。

回家吧!家在千里之外,战乱四起,又怎么回得去。

不知过了多久,乌鸦早不叫了,“咚-咚-咚”,撞钟声将沉思中的张继惊了一惊。

钟声来自寒山寺,穿过夜晚的迷雾,敲到了张继的心里,激起愁思,久久不绝。

月落、乌啼、渔火、秋霜、江枫、钟声将他包裹在一片凄凉的天地里。

孤独、愁苦,从骨子里透出来,张继搞不懂,老天是可怜他,还是欺负他,随手写下一首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不知道,他将凭这首诗,在唐诗史上永远留名。

如今,《枫桥夜泊》被列入小学课本,成为学生必背篇目。

2

日本人也爱《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短短的一首七绝,28个字,却让后人痴绝不已。

欧阳修评论过它,甚至还引起了一番争论。

唐武宗李炎爱极了这首诗,刻了块《枫桥夜泊》的诗碑,带到了陵墓里。

明代、清代刻石碑的人数不胜数。

仿写的人就更多了,可没有一首比得上张继的这一首。

更令人惊讶的,我们的邻居日本,也痴迷上了《枫桥夜泊》。

清朝学者俞樾说:“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炙于中国,抑且传诵于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俞樾在吴中时,经常有日本文士来拜访他。日本人一聊天,必谈寒山寺,他们说:在日本,三尺儿童都会背《枫桥夜泊》。

据说,日本把这首诗列为汉文课本的第一首。

他们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日本,《枫桥夜泊》传诵很广,小孩子都会背。

连带着,“枫桥”和“寒山寺”也成为日本人向往的“盛地”。

很多日本人千里迢迢来到苏州寒山寺,只为感受千年前的古韵遗风。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在《中国游记》中说:寒山寺是日本人最为熟悉的庙宇,无论何人,只要游历江南,必定要造访寒山寺。连不知道《唐诗选》为何物的人也都对张继的诗耳熟能详。

苏州毕竟太远,20世纪初,日本人在东京都青梅市郊,有样学样的造了“枫桥”和“寒山寺”。

寺里也有一块碑,上面也刻着张继的《枫桥夜泊》。

2006年,日本前副首相曾说:苏州和苏州寒山寺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可知日本人对《枫桥夜泊》爱到什么程度。

3.

为什么日本人独独钟情《枫桥夜泊》?

唐诗浩瀚,好诗名作不少,为什么日本人却独独钟情《枫桥夜泊》呢?

也许,和《枫桥夜泊》的内核有关。

明代学者桂天祥对《枫桥夜泊》有一个精准的评价:诗佳,效之恐伤气。

这是一首好诗,如果模仿他,会情绪低落。

流落到江南的张继,处在一个完全不熟的异乡,眼前所见之景,江枫、寒霜、月落,孤船,耳中所听,寒鸦、钟声,巨大的孤独和悲伤袭来,方有了这首诗。

恰是这种悲伤,对上了日本人的审美胃口。

日本是岛国,土地狭小,资源缺乏,地震、海啸说来就来,造就了日本人天生的阴影与焦虑。

2006年,日本拍摄了一部电影——《日本沉没》,因为地壳变化,380天后日本将沉入大海。

末世电影,美国人拍,最后有诺亚方舟,中国人拍,能够流浪地球,一切总有希望。

在《日本沉没》中,没有奇迹,日本岛全部沉入海底。

焦虑感和末世感,刻在日本人的骨子里,“悲观”的情绪无处不在。

在江户时代,流行着一句话:赏花要选樱花,做人要做武士。

樱花的花期很短,花小而淡雅,一经风吹,如雪片般飘落,让人可怜又可惜。

樱花的不堪风雨、不萎而落,象征了日本文学对悲哀之美的追求。

武士精神深入日本文化内核。

日本人认为,武士最荣耀的时候,就是他为大义而死的时候。

武士失败了会切腹,他们赞赏这种行为,死是悲伤的,而切腹又被视为一种大义,切腹的武士会受到尊重。

日本人追求悲哀之美,文学作品推崇的是凄苦孤冷的风格。

有“日本《红楼梦》”之称的《源氏物语》创造了日本浪漫的“物哀”之美。

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最易有所感触,触景生情,就像张继,对着凄凉的环境,生出孤独哀伤之意。

尺八,是日本人钟爱的笛,其音幽怨低沉。

枯山水,是日本人钟爱的园林景观样式。

石组、细沙、石灯笼、苔藓等静止不变的事物,让人宁静,却缺乏生机。

日本人爱白色,白色像雪,代表纯洁,而“雪”又易融化,有一种无常的哀感。

纵观日本钟爱的文化式样,日本人是“悲”的民族,对一切美的悲的事物最有感触,最是钟爱。

樱花如此,这首《枫桥夜泊》亦是如此。

《枫桥夜泊》中,张继被巨大的孤寂包围,景却很美,月落、秋霜、江枫、渔火,都是美的,却又都是悲的。

张继没有刻意渲染自己的悲伤,只是描摹周边景物,不用解释,只读这几个又美又悲的词,悲伤的情绪自然而来。

在诗中,日本人与《枫桥夜泊》中的张继在某一刻达到精神共振。

所以,《枫桥夜泊》穿越语言的障碍,受到日本人的喜爱。

如今,日本人除夕有一个习惯,要到寺庙听108下钟声,意为驱除邪恶,为新年祈福。

苏州人很聪明,他们借用张继《枫桥夜泊》诗在日本的影响力,在寒山寺举行节日撞钟活动,许多日本人远道而来参加。

诗的生命力,很长很长,当张继写下《枫桥夜泊》的那个晚上,没有想到,这首诗会传得那么长,那么远。

有灵魂的诗,千年不死,而这,也是唐诗的魅力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