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时节的板桥,青山如黛,绿水含烟,沉甸甸的蜜柚缀满枝头,特色田园乡村里欢声不断,一个个美丽村庄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思南县板桥镇聚焦“强村富民”三年行动,高质量打造“强村富民工坊”,促进产业发展增效、集体经济增资、群众就业增收,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清晨的郝家湾。
“小工坊”让家门口就业“多起来”
走进朝阳村强村富民工坊贵州久禾农牧有限公司活禽屠宰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操作机器,井然有序地对肉鸡进行宰杀、开膛、清洗、分拣,再经过一套全自动化流水线的处理后,直接打包贴上标签和产品检疫合格证,随后用冷链运输车送往各地。
这个坐落在山沟沟里的“肉鸡加工屠宰场”,建设有屠宰车间、加工车间、冷藏库、冷冻库等标准化设施,每天要屠宰鲜鸡7吨左右,产品主要销往铜仁、遵义、贵阳等城市。
“目前,我们工坊有员工1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30余人。2023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左右,已经形成了以直营店、商超联营、营养餐配送、餐饮客户为主的多元销售渠道。”工坊负责人张祥露介绍。
板桥镇朝阳村强村富民工坊肉鸡屠宰生产线。
朝阳村强村富民工坊是板桥镇建设“强村富民工坊”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一个现实样本。
为有效解决乡村群众致富门路少、集体增收渠道窄等问题。2023年以来,板桥镇采取“企业+工坊+村集体+群众+市场”方式,在全镇建立“强村富民工坊”6个,引导有条件的经营主体把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社区),根据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村级供需清单接单派工,实现送订单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有效带动本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800余人次。
板桥镇水淹坝村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
“小工坊”让闲置资源“活起来”
在后屯社区广东鑫盛玩具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来自东莞的订单玩具,缝纫机的运转声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交相辉映。从裁布、印花、缝制皮壳,再到填充棉花和人工缝口,最后打包发货,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曾经的后屯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门面也是闲置的资源资产。为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助推乡村发展,板桥镇全力宣传动员、积极引进玩具厂、箱包厂、制衣厂入驻安置点建成微工坊,帮助群众提供就业、增加收入。
工人打包牧草。
“我们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月工资普遍在2000元至5000元不等;另外,上下班时间不固定,不影响干农活、家事,很受附近村民尤其是在家带娃的宝妈们的青睐。”广东鑫盛玩具厂负责人杨飞说,玩具厂、箱包厂、制衣厂门槛较低,就业模式相对灵活,常年招工,目前已累计为周边1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一边唠着家常,一边还能有活干、有钱赚,又能同时照顾家里,总觉得自己还有“价值感”。这是后屯社区强村富民工坊内大家的共同感受。
让“沉睡”的闲置资产“活起来”,板桥镇在乡村振兴中尝到了“甜头”。全镇充分利用集体土地或闲置房屋建立规范的“强村富民工坊”,在用好资源入股、盘活闲置资源上攻破了一个个实际困难,让群众感受到了既有“美景”又有“钱景”的幸福感。
板桥镇水淹坝村强村富民工坊。
“小工坊”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走进水淹坝村牧草加工厂,牧草粉碎、装车打包的机械声不绝于耳,田间收割、装运的农户来回穿梭,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
依托于板桥镇肉牛养殖园区的建设,牧草需求量增大,2023年水淹坝村牧草加工厂强村富民工坊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外,工坊还采购了一台牧草收割机,为周边地区和乡镇提供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工坊通过种植牧草、加工销售、提供社会化服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村集体经济创收30余万元。
板桥大地绘新景,兴业富民促振兴。据悉,自全镇6个强村富民工坊相继成立以来,累计为周边村民发放务工工资200余万元,有力的让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板桥镇以建设“强村富民工坊”为契机,通过来料加工、订单生产、劳务报名等方式。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就业,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机制,从而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增值空间,提升群众创富技能。
“我们将继续以强村富民工坊建设为抓手,坚持党委统筹、村企联建,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在来料加工、技能培训、产业赋能等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持续奏响山村小工坊富民强村振兴曲。”板桥镇党委书记肖勇说。(图/文 文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