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在主食范畴中,大米的地位不可动摇。在这个收获的时节,沪郊大地处处稻谷飘香,收割、烘干、加工、运输……从田间地头到现代化米厂,丰收的喜悦源源不断送上餐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餐桌上“那碗米饭”的期待也从“吃饱”变为“吃好”,更加追求新鲜、风味、品质。上海有着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可供选择的大米品类琳琅满目,但许多消费者还是对地产大米情有独钟。人民的城市因“米”而兴,餐桌上那碗米饭的背后,连接着从育种专家到种粮农民,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从仓储物流到零售超市等各个环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即日起,我们推出“老百姓餐桌上的那碗米饭”系列专题报道,讲述从一颗种子到一碗米饭的故事,增添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


老百姓餐桌上的那碗米饭


“好,成功了。”位于浦东新区新场镇的上海蓓佳果蔬专业合作社传来喜讯,精心培育了近半年的富硒大米试种成功了。

近年来,蓓佳合作社主动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们开展长期合作,积极寻找“竺桥大米”赋能增效的有效途径。经过多轮试种,蓓佳合作社从众多良种当中挑选出了几款精品大米作为核心产品,如福米、禄米、寿米以及善水米等。福米形似“泰国香稻”,香软有弹性,而且米粒晶莹透明,外观品质极好;禄米是蓓佳合作社最早上市的一款大米,米饭油润光亮,口感柔滑有弹性,冷饭不硬;寿米则尤为软口,深受老年人喜爱;善水米“好闻、好看、好吃”,该品种一经研发便被蓓佳合作社引进种植,广受市民喜爱。

好产品离不开好土壤。蓓佳合作社负责人乔建忠介绍,基地采用水稻与绿肥轮作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保持土壤的活性;通过与专业的科研机构合作,将不定型活性炭应用于土壤改良技术中,保持土壤团粒结构的通透性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使得“竺桥大米”生产加工全过程规范可控,实现产品溯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经过土壤改良、科学施肥、施用生物菌剂等田间管理措施后,蓓佳合作社培育了60亩富硒水稻。经第三方专业机构检验检测,合作社送检的大米中,喷施生物纳米硒植物营养素区的大米硒元素含量达0.3mg/kg,米质达到富硒大米标准。这一检测结果不仅标志着“竺桥大米”品质有质的提升,祝桥村在富硒大米产业发展上也有了一块“敲门砖”,更是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硒”望之路。

“我们耕、种、管、收环节都有专家、技术员全程指导。”乔建忠说。据了解,近年来,浦东持续完善优质稻米产品及生产标准体系,绿色防控技术广泛应用,绿色认证面积逐年提升。浦东大米不仅香软、油亮、适口性佳,而且产品绿色、安全。截至目前,全区水稻绿色生产基地面积约6万亩,绿色认证面积达11万亩,占全区水稻总面积的63%。


“一直以来,我们都专注于推广浦东大米,希望通过提高浦东大米的品质,提升浦东大米的知晓率,拓宽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到浦东从事优质大米生产销售,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优质的浦东大米,进一步提高辖区群众从事水稻种植的积极性和实惠性。”浦东新区驻村工作组组长刘慧颖说道。

2023年7月,上海市新一轮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启动,浦东新区第三批驻村指导员(第一书记)开始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驻村工作。在走访调研中,驻村指导员发现稻米产业链的升级和科技赋能、产品的销售是大家普遍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大米品质还能不能再卷出一波新高度?优质农产品如何扩大销路?如何搭好平台助农增收?在浦东新区驻村工作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各驻村书记一起开展“驻稻浦东”项目,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每人“认领”一块田,依托本村农业大户,开展浦东新品种“浦香软2302”等品种的试种,助力新品种通过审定。同时利用驻村书记各自资源优势,帮助所在村的大米优化品种,搭建销售平台,提升浦东大米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


据悉,2023年,浦东驻村工作组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助力农产品销售40万余斤,销售额超170万余元。今年,聚焦“建良田、选良种、抓田管、防病害、拓销路”,在驻村组“驻稻浦东”项目统一安排下,驻村书记紧盯农时季节和农事生产,在区农技中心的支持帮助下,在全区10个镇24个村开展增产增量系列科学试种,同时,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机械,并以米糕、酒酿等深加工产品为抓手,延长浦东大米“育、耕、种、收、销”全产业链,全面打造“浦东地产大米”品牌。

“下一步,我们浦东新区工作组将围绕浦东大米品牌的产业链赋能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根据末端要求改进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逐步增加浦东大米市场认可度和品牌影响力。”刘慧颖说。

文/摄:刘晴晓 王换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