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

  •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起源于胶东办事处东小屯、南庄二村等村庄,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它以 “三弯九动十八态” 的舞蹈动作闻名,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也是青岛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如今已走向世界舞台。



传统戏剧

  • 茂腔:流行于胶东半岛,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 60 年代,素有 “胶东之花” 美誉,其传统剧目共有 100 多出, 最流行的是 “四大京”“八大记“。



  • 柳腔:大致产生于清乾隆年间的即墨西部地区,由民间说唱 “本肘鼓” 与当地民歌、小调相融合逐渐形成,采用四弦胡琴伴奏,近年来也有《守望》《田横别齐》等多部精品力作。



民间文学

  •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产生于即墨区龙山街道天井山上,讲述秃尾巴老李为民除害惩治列强等故事,每年阴历六月十三举办庙会,从明朝至今不衰,是文人与普通百姓双向创造的结晶,也是胶东沿海一带地域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 崂山民间故事:主要流传于青岛市崂山区及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市部分地区,俗称 “拉呱儿”,通过赞美崂山人的智慧和力量、勤劳善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是青岛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徐福传说:相传 2000 多年前,徐福率领庞大船队从青岛的徐山起航出海东渡,为秦始皇寻找三神山和长生不老药,该传说架起了中日韩以及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区域文化意义。



  • 胡峄阳传说:“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这句话就出自胡峄阳,他精通周易,料事如神,饱读诗书,留下数部著作,有关他的神奇传说众多。

传统音乐

  • 崂山道教音乐:崂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其道教音乐吸收了神仙方士琴瑟吟谣、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等多种音乐素材,在漫长历史演变中涌现出许多不朽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鉴赏价值。



  • 莱夷古乐:莱夷是远古时期活动于山东半岛的一个古老部落,莱夷古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节奏、旋律和演奏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古代青岛地区的音乐文化风貌。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螳螂拳: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相传他观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明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制了螳螂拳法,动作敏捷、灵活,刚柔并济,深受武术爱好者喜爱。



传统美术

  • 胶东剪纸:在胶东地区广泛流传,具有线条流畅、细腻逼真、玲珑剔透的特点,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常被用于装饰窗户、墙壁、家具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



  • 平度剪纸: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夸张,造型简洁明快,注重线条的疏密对比和块面的组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 即墨花边: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图案、细腻的针法和高雅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其制作工艺复杂,需经过设计、编织、刺绣等多道工序,产品包括台布、窗帘、手帕、服装等,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技艺

  • 鲁绣:山东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青岛的鲁绣针法丰富多样,有齐针、套针、打籽针等,绣品色彩鲜艳、针法细腻、构图饱满,题材广泛,常以花卉、动物、人物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



  • 鸟虫篆香牌技艺:将古老的鸟虫篆文字与香牌制作工艺相结合,制作出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香牌,其制作过程需经过选料、炮制、研磨、调配、成型等多道工序,香牌上的鸟虫篆文字形态优美,寓意深刻。



  • 青岛贝雕:以贝壳为主要原料,经过雕刻、拼接、镶嵌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其作品造型逼真、色彩绚丽,题材广泛,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传统美食

  • 周氏流亭猪蹄制作技艺:流亭猪蹄是青岛的传统名吃,其制作技艺已有百年历史,以猪蹄为主料,采用独特的配方和传统的酱卤工艺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中需经过选料、修整、煮制、调味、浸泡等多道工序,制成的猪蹄色泽红润、肉嫩骨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民俗

  •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青岛沿海渔民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民俗活动,开洋节标志着渔业生产的开始,渔民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渔业丰收;谢洋节则在渔业生产结束后举行,感谢海神的恩赐,同时也表达了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之情。



  • 城阳河套孟家布艺老虎:传承百年,是青岛市城阳区非遗项目,当地有小孩过百岁骑大布老虎、戴虎头帽的习俗,寓意虎虎生威、保佑平安健康,其特色是刺绣多,老虎模样各异,肚子里还会塞上多种中草药香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