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龙
元代地理学家于钦在其《会波楼记》一文中曾赞美说“济南山水甲齐鲁。”而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在其《李诚之待制挽词》一诗则说:“济南风物在西湖。”这儿所说的西湖当然不是杭州的西湖,而是济南的大明湖。
众所周知,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风光旖旎多姿,“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枻其中,如游香国。鸥鹭点乎晴波,箫鼓助其远韵,固江北之独胜也”(明崇祯《历城县志》卷二《封域志·山川·大明湖》)。更为重要的是,大明湖“湖出城内,宇内所无”(明·王象春《齐音》),并且湖面广阔,古代时其面积一度曾占了城内的三分之一,清乾隆皇帝在其《大明湖》一诗中甚至说:“历城周廓十二里,大明湖乃居其半”,而且它还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由众多泉水汇聚而成的名湖,这一点恐怕是连杭州西湖也无法比的。
大明湖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文化底蕴也极其丰厚,湖畔亭台楼阁、祠寺馆轩、桥梁洲堤、茶肆酒楼等人文古迹众多。尤其是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一诗广泛流传开来,以及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大明湖(当时称“西湖”)畔修筑了百花堤、百花台及百花、芙蓉、水西等七桥之后,大明湖更是成为了在济南居住、到济南游览或仅仅是从济南路过的文人学士们的必游之地。这些文人诗客们在尽情领略大明湖的秀美景色、游览湖畔的众多人文胜迹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众多的题咏大明湖风物名胜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的存在又反过来使得大明湖具有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自古及今,到过大明湖的文人墨客们也从来不吝啬对大明湖的赞美之词,比如:明代的历城文人刘敕在其编纂折《历乘》卷三《舆地考·水类》“大明湖”条中就说:“大明湖,在城内。源出灰泉,汇为明湖,居城之什一。湖光涟漪,楼台错列。夏则荷花十里,香气袭人;冬则琼宫瑶宇,宛如图画;春而绿树红桃;秋而白蘋红蓼,四时皆可乐也。鼓一棹于中,若在天上。曾子固所谓折筒地也。骚人题咏甚多。”清代诗人王文骧在其《济南竹枝词》一诗中就曾这样写到:“济南山水天下无,楼阁人家尽画图。烟雨半城秋半顷,垂杨多处是明湖。”清代诗人黄恩彤在其《明湖竹枝辞》一诗中也说:“淡抹浓妆画不成,自然宜雨又宜晴。明湖敢道西湖似,只是西湖欠入城。”而清代另外一位诗人姚宪之在其《大明湖夏日竹枝词》(八首之一)也曾有这样的赞美之句:“济南名胜大明湖,水色山光似画图。堤下荷花堤上柳,游船穿过碧菰蒲。”而清末诗人怀新轩在其《明湖竹枝词》(四首之一)中也曾这样赞美说:“半垂杨柳半菰蒲,山色湖光入画图。浓抹淡妆比西子,大明湖即小西湖。”这些诗句无不印证了大明湖的风光之美。
将古往今来这些题咏大明湖风物名胜的诗词作品搜集起来,整理、编辑成册,以方便人们查找阅读,让人们充分体味大明湖景色风光之美、人文底蕴之深厚和丰盈,这是我想要辑编《济南明湖诗总汇》一书的初衷。具体辑编这样一套书,大约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包括将这些描写大明湖及湖畔名胜古迹的诗词作品从自己以往所辑的写济南的数万首诗中一首首挑出来,然后再将其分类分编,再将每编中的诗作按诗人的生卒年先后顺序排序,逐首校改整理录入时的文字差错,查考诗人尤其是一些生平事迹资料匮乏的小诗人的生平特别是生卒年,分别为其撰写了生平小传。而搜寻辑录这些诗词作品,我实际上是已经用了近20年的时间。我是从2006
年开始致力于搜寻、辑录、整理历代题咏描写济南山水名胜、古迹风物的诗文作品的。近20年来,我先后查阅了数十部济南旧方志、数千种历代诗文别集,以及《四库全书》系列、《四部丛刊》系列、《山东文献集成》和《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大型古籍影印文献丛书,以及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所收录的大量的集部古籍的电子扫描版,并寻着种种灰线草蛇、蛛丝马迹一样的线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中披沙沥金、大海捞针般地辑录了相关诗词作品数万首、数百万字,可谓收获颇丰。
这些年,在编撰此类书籍的过程中,尽管我的初衷肯定是想辑得尽可能地多、尽可能地全,但是受能查阅到的文献多少等条件限制,最后做到的却只能是相对地多、相对地全,历代写济南的诗文作品应该永远也不可能绝对辑全,这也是这套书没叫《济南明湖诗全编》,而是选择了叫《济南明湖诗总汇》这个书名的原因之所在。其实,在本书交付排版设计的这段时间里,我曾先后3次对书中所收录的诗词进行了增补,补入在此期间新辑得的相关诗词约200首。后来在排版完成、正式下厂印刷之前又陆续新辑得数十首,但实在不好意思再让设计人员增补了。在书稿下厂开始印刷至书印出来后这两个月时间里,我已又新辑得历代写大明湖的诗词上百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过个几年或者十来年,再新辑得一两千首写大明湖的诗词应该不是一件难事。至于说历代写大明湖的诗有没有一万首,这个我现在真不敢断定,况且即使有真有一万首,也并不意味着这一万首现在都能被查到辑到。如果有哪位专家说,其现在就已经见过一万多首写大明湖的诗词,那我就只能怀疑其对写大明湖的诗词的界定标准和我对写大明湖的诗词的界定标准应该不是一个标准了——如果按着只要诗句中出现了“大明湖”(“明湖”)、“历下亭”等字词就算的话,从我现在所辑的写济南古代诗词中找出一万首所谓的“写大明湖的古代诗词”来应该也是不难做到的,但是这种界定标准我绝对是不会认可和采用的——不能一味为了显得数量多、用功深而将一些明明诗题就是写济南山的、写济南泉的诗词也算作写大明湖的吧?
在辑校本书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相对于国内的其他一些名湖尤其是杭州西湖来说,大明湖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展示、宣传还有非常大非常大的空间。只举一个方面的例子:从古至今,写杭州西湖的书已经出了数千种,而写大明湖的呢?尽管历代写大明湖的诗词、游记是如此之多,但古代、民国无一本专门写大明湖的书,当代关于大明湖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是2009年由济南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那套《明湖风月丛书》一套7本:《大明湖变迁史话》《大明湖风物览胜》《大明湖历代文萃》《大明湖历代诗荟》《大明湖碑刻楹联》《大明湖逸事琐谈》《大明湖旧影往事》。此后,任宝祯先生2010年出过一本《济南三大名胜史话:大明湖》,朋星先生2016年出过一本《大明湖的桥与亭》,周长风先生2021年出过一本《大明湖历代楹联辑注》,天下第一泉景区2023年出过一套《天下第一泉楹联碑刻》。除此之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出过4本导游图册性质的小册子。另外,还有两本以“大明湖”为题的文艺作品。也就是说,满打满算,专写大明湖的书也不过十来种,和西湖根本不是在一个量级上,济南出的关于大明湖的书太少了,和大明湖的历史及文化底蕴太不匹配了。
诚然,大明湖在许多方面和杭州西湖是有差距的,但比扬州瘦西湖总能比得过吧?当代关于扬州瘦西湖也已经出过30本多本。
不过,西湖虽然有那么多相关的书,但有一点它是比不上大明湖的:大明湖现在有了《济南明湖诗总汇》这样一套书,全书共100万字,收录了历代1000多位作者所作的题咏描写大明湖及大明湖畔亭、台、楼、阁、馆、轩、桥、祠、寺、庙、园居、茶肆、酒楼、洲、堤、码头、书院等建筑古迹及荷莲、芦苇、柳、燕等风物的诗词作品4600多首(含词作80多首)。这一数量已远远超过杭州西湖同类题材图书之收诗数量的——尽管关于写西湖的诗词的图书已有10多种(包括《西湖诗词选》《西湖古诗集粹》《西湖诗文》《西湖诗船》《西湖诗词曲赋楹联专辑》《西湖诗词品汇》《西湖诗词》《西湖景观诗选》《白居易西湖诗全璧》《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十大名诗》《西湖诗词曲选》等),但其收诗数量一般仅在几百首左右。
清代历城诗人任弘远曾有诗云:“消受明湖风雪月,此生幸作济南人”(《明湖杂诗》)、“闲来一棹烟波里,便是羲皇以上人”(《明湖有感》);“未能抛得山东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近代曾任山东学务处总办的张士珩在调离济南前也曾对初到济南的友人宋恕说过这样的话。是啊,无论是那碧波倒映的青山楼台、历下亭中的诗酒风流,还是那烟波上的荷香鸥鹭、明月芦雪、画船箫鼓,还有那湖畔的春风秋柳、七桥风月、名士游踪,自古及今,风光无限、摇曳多姿的大明湖总会带给文人诗客们太多太深的感触和眷恋!生活在济南的我们,非常庆幸自己能有机会生活在拥有这样一个湖的城市里,并能为这个湖编成这样一套书。书成,置于案头,编书校稿感到疲累之时,随手翻阅,便可以从中领略大明湖从古至今的万种风情: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花朝月夕、朝霞暮霭;历下古亭,南山倒影,春柳秋柳,明湖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