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有些发福,头发浓密黝黑呈“剑拔弩张”之势,眼睛里时刻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仔细看去却又不失憨厚与朴素,这便是曾担任济南市长近十二年的谢玉堂的形象。
谢玉堂在担任济南市长期间政绩斐然,济南能够成为如今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其中谢玉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就不免需要做出改变与取舍,济南的老火车站就是谢玉堂一力主张拆除的,按说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一些决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座火车站被拆除以后却引起了无数人的不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车站
在建筑行业中,凡是提到济南老火车站那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曾经是亚洲第一大火车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哥特式火车站,还登上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建筑类教科书,也曾经是我国一处享誉世界的地标。
即便是跟北京老火车站以及上海老火车站相比,济南的这个老火车站在建筑造型上也是要略胜一筹的。
不过历史上曾经有两个济南火车站,一个是1904年建成的胶济铁路济南站,另一个便是1912年投入使用的津浦铁路济南站,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胶济铁路站并入到了津浦铁路济
南站,所以在老济南人的印象里,济南老火车站就是指这个津浦铁路济南站。
然而这座济南老火车站实际上是由一名德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
在济南市的考古研究所里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铁轨上有一辆轨道车,上面坐着一个穿西装戴礼帽的洋人,正和四名留着清朝长发辫子的中国人探讨着什么。
这张照片呈现出来的便是当时德国的青年建筑师赫尔曼·费舍尔带领着中国工人建设济南老火车站时的场景。
赫尔曼·费舍尔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彼时德国人计划要在山东建设一条一条用来运输丝绸和煤炭,而这个任务幸运地落在了赫尔曼·费舍尔的头上,不过谁也没想到他设计出的济南老火车站居然会在后世被奉为经典。
赫尔曼·费舍尔在设计过程中用伸向蓝天的一个高大钟楼展现出了欧洲的宗教理念,但又别具一格地将他们信仰中与上帝相接的尖顶改成了罗马式的圆顶设计,还在圆顶下的墙面装饰上加了四面时钟,方便旅客观察时间的同时,还能更加直观地感受教堂的钟声。
整座火车站的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并且巴洛克的风格在这座建筑中时有体现:钟楼立面的螺旋长窗,售票大厅门楣上的拱形大窗等等既使建筑拥有了曲线美,又巧妙地增加了室内的明亮度。
一座高达三十二米的圆柱形钟楼就坐落于候车大厅与辅助性用房之间,钟楼采用了彩色玻璃和琉璃瓦覆顶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是济南老火车站的中心点,更是建筑师赫尔曼·费舍尔的神来一笔,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战过后,德国编撰的旅行手册中还将这座济南老火车站称为“远东旅行的第一站”,由此可见们,这座火车站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在当时都是的登峰造极的程度。
建筑的独特性却抵不过时代发展的浪潮
济南老火车站虽然建筑风格独树一帜,但相比较起来,设施却是十分老旧。
当时的火车站里面是没有电子屏的,像是火车的车次、时间之类的信息都只能手写在一面牌子上,功能性也不是很齐全,不过即便如此,济南老火车站也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因为那时的人们想坐火车就必须去济南老火车站。
“济南的老火车站几乎都快成了济南人民家的象征了,当人们乘坐火车驶入济南站的时候,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济南老火车站钟楼上的大钟,这也就意味着到家了...”这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在见证了济南老火车站曾经的繁华后,如是说道。
确实,济南老火车站承载了太多济南人民的记忆,也成为了济南人民生活的背景,对于济南人民来说,济南老火车站的独特气息已经融入到了这座城市当中,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更是济南人的情感依托。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与民航和公路相比,铁路的运输压力陡然增加,若是到了春运期间,整个济南老火车站的广场上就会充满着人群,人在其中根本走不动一步。
据统计,济南老火站在那个时候每天的客运总量高达五万人,并且以每年三千人的速度正在持续增长着。
由此可见,彼时的济南老火车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巨大的人流量让济南老火车站无法承担,而同时期的郑州、西安等地的火车枢纽都已经开始扩建了,济南老火车站的扩张也是势在必行的。
但要想扩大老火车站的话,原有的建筑肯定是要拆除的,这便引起了当时建筑界和文物界的轰动,专家们纷纷反对拆除济南老火车站,济南市民也对这座建筑充满了感情,一想到要拆除建筑就充满了不舍。
但现实的问题又摆在眼前,济南老火车站确实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潮流了,所以到底应该拆除还是保留呢?济南老火车站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谢玉堂一力主张拆除济南老火车站
“老火车站是殖民主义的象征,不拆除的话,以后一看见这里就会想起那段曾经被欺压的岁月...”当是否要拆除济南老火车站的问题摆到当时的济南市长谢玉堂的眼前时,他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原来在十九世纪末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使德国拥有了在我国修建铁路的权力,后来德国为了进一步扩张他们的势力,将胶济铁路一直修到了济南,到了一战以后欧洲混乱不堪,致使德国无暇顾及在中国的势力。
后来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出卖了战胜国中国的权益,转而让日本接手了山东,这条铁路也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好在中国政府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收回了该铁路的控制权。
但是很快日本开始大肆侵华,济南被日本人占领,也是日本人为了更好的控制济南,于是便开始扩张铁路,还将胶济铁路济南站并到了津浦铁路济南站当中,两个铁路站最终合而为一,这也是济南老火车站的历史由来。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我们国家作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受尽了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压榨,而西方列强也在中国的大地上建了一座有一座具有浓烈西方风格的建筑。
这些建筑更是像烙印一样篆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得中国人民被迫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渗透,时刻提醒着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而火车站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第一站更是充满了文化的交融,济南老火车站尤甚,它作为外来殖民入侵的产物,一看见这座火车站就会让人想起中国那段惨痛的历史,这也就怨不得谢玉堂对于济南老火车站深恶痛绝了。
与此同时,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刻不容缓,所以即便有无数专家学者反对这件事,谢玉堂还是最终拍板决定拆除这座济南老火车站,当然,在一片反对声的浪潮中,想要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的,但谢玉堂的民族自尊促使着他做了这件事。
于是在1992年7月1日的上午,这座伴随了济南人民八十载春秋的老火车站最终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而这座老火车站虽然经历了八十年的岁月洗礼却依旧坚固无比,在拆除过程中给施工人员带去了很大的困难。
“老火车站的建筑保留的太好了,很多地方用到的结构不是钢筋而是钢轨,石材的质量也很好,再加上距离火车轨道太近了,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只能人工拆除,大约用了一个多月才将火车站拆除完毕”当时参与这项工程的人员事后回忆起这件事时感慨地说道。
在拆除过程中,还有很多对济南老火车站不舍的市民跑去施工现场拍照留念,经常可以听见济南市人民惋惜和遗憾的声音。
不过这都不能阻挡谢玉堂决定拆除老火车站重建新火车站的念头,三年以后,一座新的济南站出现在了济南市民的视线当中。
新的济南站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高达七万平方米,一共设置了十一个候车室,还特别设置了一个贵宾厅,地下还设置了出站地道以及行李通道,整个车站将人群分流设计做得十分巧妙,大大增加了济南站的客运量。
不仅如此,新的济南站还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比如进站大厅设置了自动扶梯和直梯,站台内部还设有电视咨询、微机通告等自动化项目,在当时十分先进,在很大程度了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重建济南老站的声音再度引发热议
2012年,在济南老火车站消失的21年以后,即将要重建济南老站的消息不胫而走,再次引发了济南市民们的热烈讨论。
但一开始反对拆除老火车站的专家学者们再次站到了事情的对立面,他们认为再次重建也不过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劳民伤财不说,历史意义已经和过去全然不同了,所以复建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针对各界的众说纷纭,济南政府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相关部门表示:此次重建只是工程的一小部分,复建的地方是济南老火车站的站房以及行包房,并不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是占据了整个工程的一小块,预计花费不会超过三千万元。
并且相关部门还解释道:这次的复建工程主要也是为了推进济南火车站城市化的进程,缓解日益增长的济南火车站旅客集散以及火车站周边的交通压力,也是为了传承济南市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了却济南人民对于老火车站的历史情节。
于是在同年,济南老火车站的重建工作正式开启,三个月便完成了重建工作投入使用了。
由此可见,重建后的济南火车站不仅是为了济南人民的历史情节,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增强济南站的实际功能性。
复建后的老火车站在办理售票、检票等各种手续上都能是既美观又实用,而且还可以让北边来的旅客通过天桥直达候车室,而下了火车的旅客也能够直接从北广场出站,省时省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济南站的交通压力,也大大方便了旅客。
不过重建后的济南站还是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意,大部分人认为现在重建出来的建筑和原先的济南老站没有可比性,济南老站的历史也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延续。
还有一部分人觉得如果想把火车站重建成原汁原味的样子,那就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原先的石材和大钟等部件,但济南老站早就被拆除二十年之久了,想找到这些“原材料”谈何容易呢?更何况原先的图纸也早就失落,所以想复建完全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观点下,就有人说这次复建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并且再次将谢玉堂曾经立主拆除济南老火车站的事情拿出来反复讨论。
不过当初谢玉堂主张的拆是为了济南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现在的重建也是同样的目的,所以还是不能够一味的以偏概全,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总而言之,不管是拆除还是重建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