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晚,“打开新界面:课本里的诗镜像:第四届黄埔诗歌音乐会”在广州市艺术中学黄埔校区上演。本次活动由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南岗街道办事处指导,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主办,旨在通过生动演绎“深耕阅读”,重新探索《语文》课本中的现代诗歌魅力,引领读者走进文学的殿堂。
著名诗人、黄埔诗歌音乐会总策划之一的黄礼孩说:“此次诗歌音乐会聚焦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当代诗歌,这是一次生动的诗教行为,我了解了一下,全国鲜有人把课本里的现代诗歌立体式搬上舞台,不管如何,这是对语文教学中诗歌审美的一次突破与革新,更是对学生、家长及广大读者的一次心灵洗礼。它让我们意识到,诗歌与艺术之间的转换不仅给我们带来新经验,更为文学教育打开一扇充满想象力的窗户,看到遥远的未来。穿越课本里的诗歌去做陌生化的表达,衍生出新的美学,它让我们再次触摸到诗歌原初的魅力。”
本届诗歌音乐会以“序、内篇:经典的另一面”“外篇:永续的新意”“别册:时间里的空间”为架构,精心选取《语文》课本里中外诗人的十二首诗歌来演绎。多媒体设计者江佩珊用充满质感的流动画面表达冰心的《繁星》及纪伯伦的《花之歌》,AI人工智能应用导师陈宝花创作了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富有电影画面感;而青年朗诵家杨芳读出穆旦《我看》的深情,秦嘉敏用广东话诵读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则有广州的地方特色,苗琳与宇静两位资深朗诵者声情并茂地致意普希金的《致大海》,钢琴家张绮琳与青年演员谢汪洋激情澎湃地合作了高尔基的《海燕》;
另一位钢琴家郭玉冰与青年长笛演奏家一起呈现了惠特曼诗歌《自己之歌》隐藏的声韵;邓诗琪、唐吴璟薇、陈翔三位年轻舞者带来弗罗斯特诗歌《未选择的路》的意境。这些诗歌作品或用电影画面来表现,或用广州话来朗读,或用钢琴声来传情,也用现代舞来诠释,甚至包括AI技术的新应用,多角度地挖掘《语文》课本标准答案后面的思想艺术可能性,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其中,民谣人石海英谱曲演唱的《听听,秋的声音》,令读者看到课本里所没办法拥有的韵律,而空山乐队与主唱蒋明为经典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谱曲,更是唱出了“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唱出悲伤之后的力量。
青年舞美设计师杨参以“横放天地间的二枚书签”为意念设计了舞台。执行导演吴凯在节目之间的安排与衔接,十分紧凑,令活动很有完整性。导演季楠构思了整场活动的演绎方式,她充满利用舞台空间,把广州市艺术中学的空间利用起来调度演出,出其不意地让演员出场。以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诗歌来构思,巧妙地以戏剧的方式串联起整场活动。扮演老师的戏剧演员陈晶晶带领广州市艺术中学的学生在剧场的不同空间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令整个剧场生动起来。特别是他们演绎诺贝尔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树和天空》时,将诗歌阅读与教学的效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让观众仿佛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
广州市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于首平在现场观看后对记者说:“在部编版语文课本里有69首现代诗,涵盖了近代中国的优秀诗歌作品和国外的优秀诗篇。礼孩先生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关注到诗歌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并把诗歌搬上舞台,这在国内还是罕见的。”诗人李文巧说:“今晚演绎的诗歌,我们在《语文》课本上都学习过,但通过艺术家重新的演绎,之前所熟悉的诗歌,一层层在我们面前展开,边界在拓展,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十分的新奇。”
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在“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征途上步履不停,已成功打造500多处各类型图书馆与阅读新空间,实现了街镇全覆盖的壮丽图景,更是以每7000人拥有一个公共阅读空间的卓越成就,引领文化发展新风尚。2021年7月,黄埔区图书馆召开了“图书馆之城”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携手文化、教育、交通等多部门,共同推进了115个智慧交通阅读驿站及110个校园图书馆的建设,书写了该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移动的艺术图书馆”是黄埔区图书馆推动社区全民阅读的又一新举措。过去三年,他们以“诗歌音乐会”的形式将经典文学与在地文化相结合,让文学之美深入人心。从首届“穿过发光的花园”在莲塘村绽放光彩,到第二届“当月光与我们一起盛放”在迳下村的田野引起轰动,再到第三届“岛屿,居于无止境”在长洲岛扬帆起航,每一届以其独特的创意、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成为黄埔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天晚上,“打开新界面:课本里的诗镜像——第四届黄埔诗歌音乐会”在广州市艺术中学黄埔校区这片崭新的文化沃土上绽放,不仅深化了阅读与教育的内在联系,也为阅读推广开辟了新路径。
黄埔区图书馆馆长、黄埔诗歌音乐会总策划人之一的孔玉华说:“通过将文学与音乐、影像、绘画、戏剧、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融合,我们能够引导读者进行跨艺术形式的阅读与欣赏,增强阅读的吸引力,助力培养读者跨学科思维,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这是当代图书馆的行走路径之一。事实证明黄埔区图书馆在过去的三年以‘走出去的图书馆’为理念,在不同的地方实现了阅读多样性的转化,也在更广泛的层面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责。”
南都记者 朱蓉婷 摄影 游坚 通讯员 叶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