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画九如图
视频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素净的墙壁如宣纸,两三修竹、古松装饰点缀。近日,“溪山无尽——清代中晚期山水绘画展”正式开幕,展览精选馆藏清代中晚期山水绘画作品,以创作年代为展序,兼顾流派、主题,再现清中晚期山水画创作的笔情墨趣。
清初的画坛以王原祁、王时敏、王鉴、王翚为正宗,继承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至清代中晚期,山水画坛仍受“四王”影响,由此产生了“小四王”和“后四王”。展览集中陈列“四王”派系的山水经典画作,画师们倾心摹古,精研笔墨,深究传统画法,彰显清人对前代文人画艺术的继承。
赫奕的《溪山独钓图》,创作于雍正二年(1724年)。赫奕,为康熙、雍正年间画家,官至工部尚书,性淡泊,琴书之外专事于画,初学黄鼎,后为王原祁弟子。作为南宗正脉,赫奕在清代画坛地位崇高,时有“南王北赫”之称。山水宗法元人,而独开生面,迥异时流。赫奕的山水画比较程式化,多为一河两岸式的布局,三段式的“山—水—山”布局,其间再点缀以树木、汀洲和空亭等景物,此图亦是如此布局。
当画坛推崇“四王”之时,在依靠水路之便发展起来的扬州地域兴起一股新的潮流。一群以卖画为生的革新派职业画家大胆创新,作画主张领异标新,注重艺术个性,强调写神,画面主观感情色彩强烈,并以书法笔意入画,他们被称为“扬州画派”。
华喦的《古树平江图》,馆藏一级文物,此作着意表现深秋之际萧疏、清寂的意境。画中高山与平江相映成趣,山间疏林流泉,屋舍隐现,江岸曲折,水面平静无波,杂木丛树形态各异,画法多变,多作枯枝,有疏朗明洁之感,间有红叶点染,表现时节正值深秋。
高凤翰的《云壑松风图》,为高氏早期山水力作。画中危石悬瀑,烟岚缥缈,深谷里清溪奔涌,溪畔古松森森,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似令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作品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画稍有不同,画面上端以云雾遮蔽,令人有画外风景无尽之感,通过环绕溪水的松树将远近景物连成统一的整体,空间层次自然得体。
古人一直对亭台楼阁情有独钟。界画,又称“楼阁画”,指以界尺为工具画出亭台楼阁的工笔山水画。清代擅界画者以袁江、袁耀最为杰出,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袁氏画派”。
袁江的《拟宋人渔乐图》,画面构图朴实自然,近景描绘高树坡石,老树的枝干横斜江上,水边停泊着几艘渔船,渔民有的在备饮,有的在闲谈。中远景山峦连绵起伏,云气迷蒙,水天相接。渔民身着粗衣短衫,满面风霜,形象淳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山脚与水边沙碛、曲折的河岸造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左边一角露出土坡、丛树,显得自然惬意。画面上方山势雄峻浑厚,意境开阔,气势宏伟,和舟子、渔夫闲逸高蹈的情趣融合。
在清代中晚期,与扬州一江之隔的镇江地区诞生了以描绘“实景山水”为内容的京江画派。画派成员多为镇江本地人,逮明窥宋,宗法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家及宋元画风,又面向自然,以“吾润画家,家自为法”为旗帜,描绘镇江本邑的山水美景,既清润文雅又落墨浓重、雄伟苍劲,兼具阴柔、阳刚之美。
清代晚期,上海被辟为商埠,成为东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中西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汇,吸引了各地画坛名家云集于此,各施所能,逐渐形成“海上画派”。
山水无尽,画师有情。冬日闲暇之时,不如到博物馆,走进留在宣纸上的山水自然盛景。
(本文由策展人杨青、孙若晨、董宜彬、鲍艳囡支持)
(大众新闻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陈娟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