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午战争,人们记忆最深的是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英勇殉国,最扼腕叹息的是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全军覆没,然而,甲午战争的陆上战场上,清朝军队的一败涂地更是见证了清帝国“天朝”地位的瞬间陨落。
01疲软的宗主国
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长期保持着对宗主国的忠诚与敬畏。自公元1882年开始,清军便在袁世凯的统帅下常驻朝鲜,先后平定了朝鲜统治集团内部的壬午、甲申政变,稳定了朝鲜国内局势。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清王朝在朝鲜半岛上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影响力。反观日本,除了《江华条约》中获得的通商权利之外,并没有在朝鲜驻军的权利。
然而,清王朝并没有将这样的政治军事优势延续下去,公元1885年,日本借机向朝鲜用兵,清王朝急于平定事态,竟然同意与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军,这样看似对等的撤军实则是日本人狡诈的战争试探,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使得袁世凯在朝鲜建立的清王朝影响力一朝尽丧,本来十分牢固的朝鲜局势开始出现动摇。
到19世纪90年初时,朝鲜局势已然超出了清王朝的控制范围内,而当清王朝希望重新对这个藩属国施加战略影响时,日本人已然不再会给清政府留下可乘之机。
图/壬午兵变
02 日军总动员
公元1894年,朝鲜王朝爆发东学党起义,半岛再燃硝烟。当时的清王朝仅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北洋的淮、练军二千余人出发,前往朝鲜,驻忠清道牙山,而当时的日军将万余名陆军和几乎全部海军开到朝鲜,占据仁川、汉城等战略要地,做好了充足的战争准备。
当年7月20日,日军出其不意偷袭牙山驻军,清军将领聂士成英勇抵抗,但主帅叶志超不为后援,导致聂士成孤军战败退军。
03 一触即溃的清军
清王朝在得知前方战局后才如梦方醒,派遣卫汝贵统率淮军盛字营,宋庆部将马玉昆统率部分毅军及奉天的丰升阿、左宝贵率部分奉军由陆路前往平壤,“图援汉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方各军陆续到达平壤,但并不主动“进剿”,只是坐等日军来战,使得日军得以从容整合与调配军力,全面占领南朝鲜。
而此时的清军却战力堪忧,以至饷银“但能养命,不能果腹,人人伤心解体,积忿成仇”,武器则“药不配弹",“子不对枪”,而日方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且弹药充足,刚一交战,高下立现。双方在军事素养上的巨大差距让清军在战斗中遭遇了沉重的精神打击,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情绪。
图/清军战败被俘
平壤战役爆发后,前方清军中仅有左宝贵誓死抵抗,直至壮烈殉国,而主帅叶志超则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一路狂奔撤退,率领主力仓皇逃过鸭绿江。自此,清军彻底退出朝鲜半岛,在朝鲜战场上大败亏输。迟缓而失效的战略布局外加巨大的军事素养差距是清军在路上战场势力的基本原因。
参考文献:1. 王魁喜 吴文衔 陆方 石箴 徐枫 徐凤晨,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