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如果你读过《云朵面包》《做玩偶的戈蒂》《小蛇散步》,或许会注意到它们的导读都是由著名童书作家、译者、童书研究者和推广人阿甲所写。


阿甲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谈凤霞曾这样评价,阿甲的导读文字中不乏深邃的洞见,但从不居高临下或自以为是,“并不试图告诉你这本书是讲什么的,你必须去怎么读,而是说阅读有这种可能性”。

阿甲曾在采访中谈到导读者应有的作为:“我就是一个读者,我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哪些东西让我惊讶,文图叙事有什么特点,等等。因为作品是一个人的延伸,一个人人性的延伸,一个人趣味的延伸,一个人整个生活的延伸。生活不总是可爱的,但人选择跨越艰难的方式是可爱的。

在阿甲的新书《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中,他从历年荣获国内外奖项的原创图画书中精选60余部,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意蕴进行评介,还对家长如何进行亲子共读提出了建议,带领读者品味中国原创图画书的独特魅力。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

作者:阿甲

下面的内容节选自阿甲创作的《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中的一个章节,他赏析了60多部中国原创图画书,归纳了书中蕴涵着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元素,让我们跟随阿甲的讲述,重新读一遍这些经典的中国故事。

所谓“中国故事元素”,既可以是故事的题材本身,也可以是故事所涉及的有关文化的方方面面。

民间故事

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着丰富的宝藏,也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心理元素,原创图画书从民间故事取材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杨志成选择创作《狼婆婆》时,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中国版的《小红帽》故事,还因为在这个故事里,三姐妹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外来的樵夫)战胜了恶狼。他还创作过《叶限:中国的“灰姑娘”故事》《七只瞎老鼠》《老鼠嫁女》等讲述中国民间故事的图画书,向西方读者展现东方民间故事中所包含的智慧。

根据民间故事《老鼠嫁女》改编的图画书版本很多,由张玲玲和刘宗慧创作的《老鼠娶新娘》在画面中加上了新的故事线索,趣味盎然,也对当代读者颇具启发性;张俊杰新编的《猴子捞月》也极富儿童趣味和游戏精神。实际上,当我们重述民间故事时,完全可以重构其精神。以《鱼姑娘》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童话系列”带有一定的实验性,创作团队尝试将民间故事从文字到图画都转向童话趣味,更注重想象与奇幻元素,也有在价值观方面的重新审视与思考。


以《鱼姑娘》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童话系列”

民族风情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来自各民族的反映民族风情的故事非常丰富,目前原创图画书中各民族的民间故事也较多见。前述的“中国民间童话系列”就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已出版的10本图画书分别讲述白族、侗族、傈僳族、彝族、鄂温克族、哈尼族、傣族、苗族、蒙古族、壮族等民族的民间故事。关于蒙古族“马头琴”故事的原创图画书也有多个版本。

近年来,反映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图画书也渐渐多起来。比如,在自然文学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与画家九儿合作的《鄂温克的驼鹿》《鄂伦春的熊》中,读者能看到仍保持着狩猎传统的使鹿鄂温克人、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相处的方式;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与画家苗瑞合作的《草原寻马》,让我们看到一对蒙古族父子在草原上的生活日常;作家舒春与画家刘向伟合作的《驼背上的梦想》,以类似纪录片的方式,高度还原了塔吉克族孩子克服艰难险境的求学历程;于虹呈的《盘中餐》虽然重点在于呈现水稻的生产过程,但因采风所在地的缘故,也深度展现了云南哈尼族的风情。



《鄂伦春的熊》中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的相处方式

古典名著

改编自《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的传统故事,曾是连环画故事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原创图画书的故事宝库。如《宝儿》(蔡皋/绘),《青凤》(蔡皋/ 绘),《画马》(阿甲/写、戴敦邦/绘),《种梨》(陈晖/配文,戴敦邦、戴红倩/绘),《骄傲的武士》(王岩/著、王晓明/绘),《罗刹海市》(一苇/改写、静荷/绘)等,出自《聊斋志异》;《哪吒闹海》(盛天南/改写、于大武/绘),《哪吒》(常立/文、马玉/绘),《哪吒闹海》(阿甲 /文、刘琦/绘),《封神传》(缪惟、唐黛/编著,赵成伟/绘)等,出自《封神演义》;《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唐亚明/文、于大武/绘),出自《三国演义》;《孙悟空大闹天宫》《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火焰山》(唐亚明/文、于大武/绘),出自《西游记》。而由陆新森、严定宪等三十多位艺术名家联袂绘制的“美猴王系列丛书”(34册),被认为是美术风格最接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图画书版本。


《宝儿》改编自《聊斋志异》

地方风情

原创图画书常常自然展现故事背景地的地方风情。比如蔡皋和女儿萧翱子合作创作了《火城——1938》,纪念“文夕大火”前的古城长沙;画家陈巽如和儿子贺鹏合作的《炒豆粉 香喷喷》更是细致回顾了老长沙城颇有古韵的生活方式。彭学军和段颖婷、张卓明合作的《水哎》,则采用老电影式的镜头呈现了以凤凰为代表的湘西古城风情。


《水哎》内页

《登登在哪里》(马怡/著、翱子/绘)自然地画出了男孩登登所居住的北京四合院、胡同等。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于大武,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中完成了堪称导游图的作品,后续又在《北京的春节》《一辆自行车》中努力保留关于北京点点滴滴的记忆。保冬妮策划、撰文的“小时候”中国图画书系列,也呈现了方方面面的有关北京的记忆,读一读其中的《跟着姥姥去遛弯》,读者对北京的传统小吃就能了解大概。老北京人舒春主笔的“中华匠人精神传奇故事图画书”,则对北京传统老字号的药房、鞋店、火锅店、烤鸭店进行了一番巡礼。


《登登在哪里》中的北京四合院

南京也是图画书创作者云集的城市。武建华、朱成梁、王祖民、周翔、姚红等画家笔下的南京更多呈现的是旧时风貌,如《南京那一年》(武建华等/绘)、《心形雨花石》(王祖民/绘)、《迷戏:秦淮河·一九三七》(姚红/绘)等,是纪念被战火吞噬的南京;《一闪一闪的兔子灯》(朱成梁/绘)展现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儿童的生活。“70后”画家刘洵在《牙齿,牙齿,扔屋顶》中,呈现的是在她成长过程中很熟悉的南京老屋,在《哈气河马》和《翼娃子》中呈现的则是当下的南京,普通人家的育儿生活或外来务工家庭在大城市的奋斗历程。戴芸和动画导演张钢合作的《梧桐》,寄托了南京人对梧桐树的一份深情。

《团圆》《荷花镇的早市》《烟》《躲猫猫大王》等作品中都有独特的水乡风情;而在《妈妈,买绿豆!》、《我和我的脚踏车》(叶安德)等作品中我们能读到很亲切的台湾风味;土生土长于香港的高佩聪,在她的《等待》《生日快乐》中,带给读者相当浓郁的香港生活气息。

童年生活与游戏

给孩子创作的原创图画书自然会广泛呈现中国孩子的童年生活。《哈气河马》中有孩子上幼儿园的写实呈现,“蜗牛老师的幼儿园”三部曲是对幼儿园生活的童话式呈现,《子儿,吐吐》虽然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夸张的变形,但里面的幼儿园情境让读者感觉很亲切。

杨志成在《爸爸造的房子》中回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的童年经历;郭婧的《独生小孩》呈现了“80 后”这一代人独特的成长记忆;在《李娜:做更好的自己》中,读者可以看到同为“80 后”的世界顶级运动员李娜的童年经历。


《独生小孩》内页

童年时光并不总是阳光灿烂,原创图画书中那些直面童年中暗色调的部分同样动人,而且往往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比如,《独生小孩》中迷路的小主人公,《躲猫猫大王》中不具备正常智力的小勇,《辫子》中被剪掉辫子的女孩等。而《翼娃子》特别关注大城市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大脚板老师有办法》(王勇英/著,潘美珠/绘)则特别关注偏远地区乡村孩子的童年状态。

在原创图画书中也常见中国孩子玩的游戏。《西西》本身就是一个视觉游戏故事,书中呈现的游戏图谱十分丰富且颇具中国特色。《纽扣士兵》讲述的是一个惜物的故事,但画面中最鲜活的是在楚河汉界上拼杀的中国象棋游戏。

童年游戏往往与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相融合,《红菇娘》(彭懿/著、张哲铭/绘),《溪边的孩子》《公鸡的唾沫》(彭懿/著、王祖民/绘),《躲猫猫大王》,《月光下的孩子》(刘洵)等,都呈现了乡村环境中的儿童游戏。


《溪边的孩子》中描绘的浙江仙居一代的童年游戏

画家张大军为鲁迅的经典散文配画的《风筝》呈现了风筝在中国儿童游戏中的独特价值,张冬彧绘图的《遥遥的风筝》(晓晗/原作,木沽/文)用风筝治愈了一个城乡移民孩子的乡愁,而富有诗意的《我要飞》则赋予风筝梦想成真的魔力;曹文轩与郁蓉合作的《放风筝的孩子》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世界风筝之都潍坊,让文化传承与少年成长两个主题并美。

历史回望

原创图画书中时常可见对中国历史的回望。比如,台湾地区作家李如青的《郑和下西洋的秘密》聚焦于那个传奇舰队中一个普普通通“小人物”在船上种菜的故事,揭开了船上的水手远离败血症的秘密。作家唐亚明与日本画家小林丰合作的《麒麟的远航》同样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但以儿童的视角聚焦于从非洲带回长颈鹿的故事。

画家尧立编绘的《广陵散》,糅合东晋名士嵇康弹奏古曲《广陵散》的故事与战国刺客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苏小芮/著)概括性地呈现了与敦煌相关的历史,《“地下长城”坎儿井》(查璇/著)将坎儿井的挖掘与应用融入相关的历史背景中展开。

前面提到的《火城——1938》《迷戏:秦淮 河·一九三七》《南京那一年》《心形雨花石》等, 都在以特别的视角回望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那个时期身处上海的杨志成,在《爸爸造的房子》中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鲜活的回忆。《麻雀》以童话叙事的方式回顾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段历史。人们需要记住某些历史,主要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迷戏:秦淮河·一九三七》回望历史

传统节日与节气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在日常生活中备受关注,以此为主题创作的童书也相当丰富,但目前大多是介绍节日风俗的图画故事,富有创意的故事类图画书还相对较少。

《打灯笼》(王亚鸽/文,朱成梁/图)讲述陕西关中过年的风俗——打灯笼。《元宵灯》(保冬妮/文、曹艳红/绘)的故事聚焦于大城市“新移民”在元宵节中的祈愿。《谜语》(刘洵)和《回乡下》(弯弯)都与清明节回乡祭祖活动有关。《神鱼驮屈原》(郑伯侠、沙铁军/编、冯健男/绘),《小艾的端午节》(王轶美/文、张小瑜工作室/绘),《哥哥赛龙舟》(午夏/文、颜青/绘)等都是端午主题的图画书。《兔儿爷》(熊亮 /文、图),《真的有月亮神仙吗?》(袁晓峰/文、顾强龄/绘),《哐当,哐当,过中秋》(周翔 /文、图) 等,则是与中秋相关的故事。

画家卷儿创作的《小年糕,过大年》《小粽子,小粽子》《从前有个月饼村》另辟蹊径,以节日常吃的食物为切入点,用俏皮的童话方式为节日助兴。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童书非常丰富,但创意故事类图画书也相对较少。熊亮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将大地拟人化处理,以“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感受人与节气变化的互动。《盘中餐》如实记录传统水稻的种植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读者能看到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与大自然的紧密关联。


《小年糕,过大年》内页


《小粽子,小粽子》中的节日与饮食文化

中国特色的动植物

我们能在原创图画书中越来越多地见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植物。比如,《盘中餐》介绍的水稻,最早开始栽种就是在中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的就是它。《安的种子》中的莲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莲花因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被赋予清雅脱俗的气质,所以在故事中将千年古莲的种子培育成莲花就有了很特别的意义。画家花青绘的《一颗莲子的生命旅程》(陈莹婷/文)用典雅的国画手法,结合清晰的科普图文讲解,让小读者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沉浸于中国莲文化之美。

《鄂温克的驼鹿》和《鄂伦春的熊》呈现的是中国北方大兴安岭森林的生态环境。《熊猫的故事》(唐亚明/文、[日] 木下晋/绘)尝试讲述自然保护区中熊猫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妈呀!老虎来了!》(唐亚明/文、[日]夏目义一/绘)则以一个虚构的故事描绘了华南虎与土楼茶农之间的互动。


《鄂伦春的熊》中的中国北方大兴安岭森林的生态环境

画家李赞谦绘的《雪豹梅朵》(刘炎林/文)和《东北虎的故事》(谷洪/文),以气势宏大的镜头展现了雪豹和东北虎的生存状态。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的摄影图画书《我们住在雪山上》,饱含情感地呈现了滇金丝猴的习性、生活方式。画家苏打画的《起飞吧,燕鸥小一》(秌秋/文)是第一本呈现极度濒危动物中华凤头燕鸥生存状态的科普图画书。

新元素

原创图画书中包含的典型中国故事元素还有很多。不过,近年来,随着创作者与世界建立越来越多的连接,他们越来越注重在作品中加入更具融合精神的新元素。

比如,从儿童立场出发的儿童趣味。如《跑跑镇》这样有点无厘头的作品,《我用32个屁打败了睡魔怪》这种爆笑逗乐的作品,《两个天才》这类打破常规思维定式的作品,《我变成一只喷火龙!》这样肆意搞怪的作品,《公主怎么挖鼻屎》这样有点小恶作剧的作品,等等,应该说都不是原创图画书的传统主流。也许,随着成年读者接受度的提高,那些鼓励更多地释放儿童天性的尝试会成为原创图画书中更为瞩目的新元素。


《我用 32 个屁打败了睡魔怪》中欢乐爆笑的场景

随着中国更多地融入世界,原创图画书创作者的视野和胸怀也越来越开阔。比如,《苏丹的犀角》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关注投射到非洲草原,如陈志勇所说,它的“主题涉及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即人们对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所应给予的尊重”。而《一颗子弹的飞行》让拟人化、情感如孩童的一颗子弹——一个致命武器去感受生命的美丽、丰富、脆弱与宝贵,借助这样的视角与关怀,环顾当今日益躁动的世界,我们会感到更有使命去呼唤并守护和平。

敬畏生命,感受生命的休戚与共,值得成为中国原创图画书中更亮眼的新元素。

图文均节选自《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文中有删减

责任编辑:冯炜茜

责任审校:贾玲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