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如果你也是一个爱树的人,我们便很容易成为朋友。”
《想变成一棵树》
作者:金波
《想变成一棵树》是金波先生多年创作的关于“树”的唯一童诗选集。全书以“树”为“眼”,分为“走进林中世界”“愿站成一棵树”“绿叶的交响”“献给树的花环” 四辑,富有“树”的韵律,“树”的想象,“树”的视野,引领读者跟随一棵棵“树”的畅想,发现自然之美,体验自然之趣。
今天让我们跟随语文老师紫雨,通过教师视角下对这本书的解读,一起感知生命,体验成长。
金波是一棵树。
是我生命旅程中相遇的一棵珍宝树。
是无数读者相遇到的一棵为生命铺设底色的树。
金波是一棵会行走的树
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所以他是行走在字里行间的树。他就像自己笔下的那只小鹿:
花的影,叶的影,
给你披一件,
斑斓的彩衣。
你站在那儿,
和无边的森林,
融合在一起。
然而你还像一株飞跑的小树,
高昂着你枝枝丫丫的角,
闪进密密的大森林里。
一会儿和这棵树,
一会儿和那棵树,
交谈着春天的消息。
金波带着他对汉语“花影”“叶影”的采撷,融身汉语丛林,成为一道风景、一部在汉语言的森林里自由穿梭的动画。丛林里相遇的一切既是他作品中的各种元素、意象的原型,也是给予他关于生命、关于美好“消息”的源泉。小鹿和树交谈春天的消息,金波和所有相遇的生命传递情感和思考。金波一生教过无数老师成为老师,也享受着做学生的学生带来的幸福,行走于天地之间,以金波的方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灵动如鹿——拥有孩子般的纯真;他静思如鹿——拥有儒生特有的平和;他好奇如鹿——拥有与自然天生的亲近。他就是一棵如小鹿一样会行走的树。
金波
金波是一棵书本里的树
金波特别喜欢树,在他的作品里,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他喜欢《和树谈心》(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谈着谈着他就《想变成一棵树》(接力出版社出版)。想真正了解他,当然是去阅读他的书。他的文字特别适合孩子阅读,作品里没有太“豪华”的词藻,文字就像是春天枝头冒出的那些红红绿绿的嫩芽,“幼稚”到孩子一读就明白,却又“丰盈”到能滋养你一生。读着他的书,就会感受到那一字一句,如一枝一叶般在你面前逐渐地生长起来,盎然起来,蓬勃起来。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听到《和树谈心》的书名就喜欢上了,看到封面时立刻将自己定位于那个窝在藤椅里的小女孩,打开书最爱一路聆听《森林之歌》:《我走进大森林》,坐上《森林小火车》,走进每一个《树的家庭》,看到《爷爷种下一棵树》,在《雨后的大森林》读懂那封《桦树皮信》、读懂《树和船》的演绎,读懂《一棵树,站在土地上》所点亮的所留下的《树的思念》:
早晨,我推开门窗的时候,想起树;
我坐在椅子上,伏在桌子上写字的时候,想起树;
我翻开书面,看见雪白的纸张,想起树;
翻开书页就再也无法停下——就像你窝在沙发里听窗外树叶婆娑。合上书,彻底爱上金波,彻底爱上树。至此发现这本书让所有的孩子都坐进那古老的藤椅,梦回森林——《和树谈心》。读到此处,才知道金波也曾是或者一直是那个和树谈心的孩子——把自己谈成一棵树的孩子。
去年,得到了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想变成一棵树》,实在是喜欢至极——这是我所读过的最“树”的书!
很“树”的封面:凹凸有致的外封由树的年轮荡漾开去,木质感、岁月感十足的某一圈年轮萌生出一棵小树,五六根短短的枝条上面几片小小的叶子,一如耄耋之年的金波灵魂深处的童年。在经历若干“空白”的荡漾之后,细密的年轮之外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无数绚丽的点点零散地点缀着整个画面:璀璨如星、缤纷如雪、弥漫如思……更似金波与树之间的对话——WANNA BE A TREE——《想变成一棵树》。外封的背面是一片绿色:无尽的森林——你自然地被融进去了,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上一口气,你也想变成其中的一棵。
很“树”的装帧:书是如今少有的线装,所以你随便打开书体,然后封面和封底自然组合成一片层林尽染的童话。扉页竟然是一片如羽毛的叶子,矇眬中的背面是另一片笑容可掬的“叶子”——金波。他告诉你“想变成一棵树,拥有无数的叶子,微风里沙沙地响,讲述着绿色的故事”。随后你就进入了真正的树的世界:各种树的造型,外面留几片叶子提示你来猜一猜它们的名字,再然后就是一棵完全童话的树——调皮地收集了儿童所喜爱的一切,又放飞着若干儿童的智慧和梦想……诱惑着你进入一片神秘的领地,春风、夏凉、秋实、冬雪……联合讲述着一粒种子的故事,那粒种子在几层不同叶子形状的“窗子”后面。一个页面一扇窗,一扇窗前一首诗。
春风吹来一阵香:“小树,在春风里摇,红了花蕊,红了花苞。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绿了树梢。”
夏凉飘来一首歌:“盛夏的日子,满树开放着花朵,引来蜜蜂,嘤嘤嘤,唱个不停,树上挂满了甜甜的歌。”
秋实里有一片等:“一片黄叶随风飘落下来,依偎着土地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树上更多的叶子,也在秋风里飘落。”
冬雪收藏了一句话:“我们也经历过了春夏秋冬,人的一生就好像树的一生。”
——至此,你就追随金波不断地读到这粒种子的故事,放平树,翻动双页面,就会在小小页角看到一部动画片:感受到一粒粒种子在不断地发芽、生根、破土、抽枝、长叶……正如被金波文字滋润的孩子。
很“树”的主题:“这本书是金波多年创作的关于‘树’的唯一童诗自选集。全书以‘树’为‘眼’,分为‘走进林中世界’‘愿站成一棵树’‘绿叶的交响’‘献给树的花环’四辑,富有‘树’的韵律,‘树’的想象,‘树’的视野,引领读者跟随一棵棵‘树’的畅想,发现自然之美,体验自然之趣。”——这是编辑“关于本书”的简介。也可以说这是编辑眼中的“金波树”。金波本人对于想成为“树”最直接的解释是:
只有走进林中,你才能
真正地理解鸟儿的叫声。
那是被晨光唤醒的声音,
那是被露水润湿的声音,
那是被花香浸染的声音。
唱的是,树与树的故事,
唱的是,叶与叶的亲昵,
唱的是,花与花的秘密。
愿站成一棵树,为的是
真正地理解鸟儿的叫声。
整本书都是在“森林”中完成,是真正的“树”的作品。尤其喜欢的是书中除了不断出现的“树”的插图之外,总有一溪“星河”在流动,那是一条诗意的河流:时而如飘逸的绸带,时而如蜿蜒的山路,时而如静谧的湖泊……总是萦绕在一棵棵树旁,与树相伴最多的当然是孩子和鸟。
树与鸟儿的关系就像金波与孩子的关系——这是作为教师身份的我读金波的树情结时最直接的体悟。在教学教材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树和喜鹊》得到了更多的印证。教学中你不仅可以感受到金波对于树的情有独钟,更感受到他对于鸟儿的态度和情感:即有一份来自树的责任,同时也有一份来自树的依赖和期盼。他笔下的树,总是充满着灵性,与人是平等甚至是高于人类的。我明白了“树”,就常常创造一些机会来满足“树”的心愿,让他经常听到“鸟儿们”的歌声:我们读他的作品,我们唱他写的歌,我们还讲自己的故事给他听,传递我们读书节、科技节、春游、秋游的消息……孩子的声音给他带来多大的幸福:
孩子们读完《树和喜鹊》都觉得自己就是那喜鹊,金波爷爷就是那树。他们都期盼着:金波爷爷何时能来我们的校园?于是,触发了我“树童话”的灵感:让书本里的树成为校园里的树!
金波成了一棵校园里的树
多年来,金波的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教的每一届学生都是“金波迷”——他们几近读遍金波的作品,我成了孩子和金波之间的桥。校园里有一棵高大的枫杨树——南方人还称其为元宝树、馄饨树,因为它的种子造型与元宝、馄饨的造型特别像。枫杨树就在班级教室门前,学完《树和喜鹊》,孩子们一致认定这棵校园里最高大的树就是“金波爷爷树”,最奇妙的是树身被爬山虎缠绕着包裹着,一如将金波团团围住的孩子——同学们说,那是他们在听金波爷爷讲故事。
于是,我们与金波树得以长相守:春天,枫杨树抽枝长叶,开出一串串花——如一首首诗,爬山虎也吐出火红的嫩芽,竖起耳朵聆听;夏天,枫杨树将那一串串花悄悄地变成了一串一串青色的果荚——如一篇篇童话,爬山虎的叶子也繁茂起来,染得一身的青翠;秋天,枫杨树那一串串种子纷纷长出了薄薄的翅膀——如一个个精灵,爬山虎的叶子便纷飞着追逐一群群精灵;冬天,枫杨树和爬山虎一起把那些写满故事的叶子送给来来往往的鸟儿、虫儿和爱故事的人,陪伴他们度过整个寂寞的冬天……我和孩子们每天上学都会和金波树打招呼,我们把自己的故事讲给金波爷爷听,也常常看到金波爷爷来自北京的问候和故事。许沐阳在日记中写道:
金波爷爷,我每天都能看见您,因为我把枫杨树看成了您。
您每天一有事情就写成一篇故事,枫杨树的树干上都是爬山虎,而且还发现了很多秘密,我就是其中的一枝。因为它小,我也小,而且这根枝旁边还有很多枝,就像我有那么多的同学一样。您就是我们的老师,给我们上故事课、上写作课。我想抱抱您,对您说:“爷爷辛苦了!”我还想和您交谈交谈您还是小苗的时候的事情,因为您写的《乌丢丢的奇遇》太神奇了,我要聊聊到底有没有这件事情。
作为“桥”,我享受着双倍的幸福和快乐,我一边和孩子们共读金波的作品,一边又体悟到金波在得到孩子们消息时的快乐,因而对金波《鸟巢》这首诗(左)有了鲜活的解读(右):
鸟巢,是大树的另一种风景
鸟巢,是大树的另一种生命
没有鸟巢的大树
日子很寂寞,很冷清
叶子和叶子对语
根和泥土默默倾听
大树有了鸟巢
就像大树开了一朵花
鸟巢里,白天升起太阳
夜晚升起月亮
雏鸟和星星说话
鸟巢,让沉默的大树快乐
鸟巢,让大树的生命鲜活
孩子,是金波的另一种风景
孩子,是金波的另一种生命
没有孩子的金波
日子很寂寞,很冷清
生命和生命对语
老人和孩子互相倾听
金波有了孩子
就像大树住进了小绿人
孩子心里,白天升起太阳
夜晚升起月亮
精灵和时空说话
孩子,让创作的金波快乐
孩子,让金波的生命鲜活
我将自己的体会寄给了金波老师,没想到不仅得到了他极大的认可,称我是这首诗的知音,还鼓励我,说我是一位懂孩子懂诗歌的老师。于是,我就立足指导孩子读诗写诗这一视角,解读着先生的诗,合作而成了《金波写诗的秘密》(天天出版社出版)。一切只因我也是那鸟巢里的一员,在回应这棵知鸟音、懂鸟心的树。随后相继合作了《书本里的蜜》《金波的写作课》,还成了他经常点名的作品导读人,先后导读过他的许多作品:《开开的门》《婷婷的树》《风筝鸟》《柔软的阳光》……就这样,那一串串枫杨树的种子,就像金波的一串串诗行,又像他童话里的精灵,陪伴着孩子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日子,飞越一段又一段光阴:2021年秋到2023年春,两年时间里,我们几乎天天在读金波,午间听《影子人》里的童话,清晨读《让太阳长上翅膀》里的童诗,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写出了自己的作品。到了三年级,孩子们要从龙山校区转往公益校区去读三、四年级,孩子们最舍不得的就是枫杨树。思念,触发了他们的灵感,于是,他们用自己稚嫩的笔给金波写信,分明是枫杨树的种子在发芽:
我把春天送给您(蒋馨懿)
我是一片油菜花,
我把春天抱在怀里,
春天变成了金黄色,
就请布谷鸟把春天送给您。
我是一棵小草,
我把春天洒向大地
春天变成了碧绿色,
就请微风把春天送给您。
我是一朵桃花,
我把春天装进花蕊里
春天变得如此芳香,
就请燕子把春天送给您。
我是一棵柳树,
我把柳枝编成辫子
春天变得俏皮可爱,
就请大雁把春天送给您。
春天,我给您写信(曾一朵)
我是一棵柳树,
那刚长出的新芽中
充满了快乐与自豪。
那一片片叶子,
会飘向远方,
落在你的床头,
你会看到吗?
春风中的叶子
你收到了吗?
那都是我
给你写的信啊!
记得三年级时,有一次要集体去龙山校区参加活动,孩子们最热切的依然是要去看看枫杨树。
金波有许多作品入选小学语文、音乐教材中,他渐渐地成了在校园里陪伴孩子成长的树,枝繁叶茂的他成为孩子们钟爱的树,灵性相通的生命相遇在这个园子。校园,不只是金波引领孩子生长的地方,也是孩子润泽金波生命的地方。
金波是一棵无年轮的树
《想变成一棵树》的封面是大树的年轮,在树心和树皮处的年轮是极为密集的,可中间却出现了一大片年轮空白(那棵小树苗正萌生于此),这不正是《乌丢丢的奇遇》吟痴老人的童年好友可人所抵达的那“没有年龄的国度”吗?——原来这是一棵没有准确年轮的树。金波用作品传播的文学种子四处飞散,成长为一棵棵树——既是空白年轮间的童话,也是年轮外的森林。“人树合一”是金波在《追踪小绿人》中就追求的境界——生命交融为一体:“我变成了树”“人是走动的树,树是挺立的人”,这是金波所追求的生命的最美归宿——回归自然。
金波对时空之界的突破,首先表现在他是一棵经常“越界”的树,这个“界”不只是国界,不只是诸如《想成为一棵树》入选了德国“白乌鸦书目”,不只是德文版的《乌丢丢的奇遇》、英文版《追踪小绿人》《烛光里的鱼》(诗集)……等作品以不同语言的形式出版带来的国际声誉,这只是突破了“人”之国界的标志。我认为金波的作品中更突破了“人界”(或者可以说是“种界”)的生命观。
文悦铭在阅读《乌丢丢的奇遇》绘制的插图
与国际大奖画家克里斯蒂安娜·切洛蒂合作的绘本《是你吗?蝴蝶》(青岛出版社),无论是图文作品的形式还是内涵,都显现出突破时空的无界存在,上承庄子,下接AI。这是一种超越了物种边界的存在:都说泛灵化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共识或本能,但在金波那里绝非为了创作而刻意泛灵(也许起初是这样的),在他的笔下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只鸟、一尾鱼、一条虫,都是平等的,他们的故事并不波澜壮阔,也没有太多曲折离奇的情节,他们可以自由地穿越于不同的时空,自由地进行不同物种间的交流和对话,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和思考。他作品里所有的生命就那样自然地共存于如此美好的境地,因此获得了一种生命之永恒,精神之永恒。他的作品向孩子们传递着这种童话特有的情感和思维,慢慢衍化为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式,进而成为追求的境界……
曾经,金波是长辈眼中一棵小小的树:
曾经,金波是播种者,种下一棵棵树;
曾经,金波是阅读者,解读一棵棵树;
渐渐地,金波成了一棵树,愿意因一切而变成树的树:承接阳光雨露,吮吸地下甘泉;阅读阴晴圆缺,书写悲欢离合;蓬勃自己的生命,欣赏相遇的一切生命。
真心庆幸:生命里,相遇了这一棵没有年轮的金波树。
我们都是乌丢丢,迈开左右脚行走,一路见到大树,常常恍惚:是金波变成了一棵树,还是一棵树变成了金波?
2024年夏 于射阳
责任编辑:冯炜茜
责任审校:刘哲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