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是晚清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历任翰林编修、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1889年8月调任湖广总督,于同年12月17日抵达武昌任所,至1907年离任赴京升任军机大臣。张之洞驻武昌主持两湖大政达18年之久(中间两次短期调署两江),“效西法图富强”推行洋务“新政”,建树颇多,中外瞩目。因武昌为湖北省、武昌府、江夏县三级政府所在地,所以张之洞开工厂、办教育、兴商业、练新军等新政业绩,多发生在省城武昌,从而推动了武昌向近代城市的发展。

清末湖北三大书院

清末,武昌城内闻名遐迩的书院为江汉书院、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时称湖北三大书院。

江汉书院,以长江、汉水二水为楚之望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提学使葛寅亮所建。初址在武昌文昌门内,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迁巡道岭(今武汉中学处)。咸丰初年书院被毁,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扩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并入经心书院。院址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武昌支郡师范学堂甲堂和丙堂。

张之洞是“通晓学务之人”,一向注意培育人才。他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早在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时,即捐创办湖北经心书院,原址在武昌三道街,光绪十七年(1891年)更名经心精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更名为勤成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之洞又在此设全国第一所存古学堂。



书院中,以两湖书院的规模、影响、名声最大,它与广东的广雅书院齐名,时人称为清末两大书院。

两湖书院是张之洞为整顿和改革中国封建传统教育,造就“明体达用之士,以备国家任使”,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月创办的一所新型书院。因专取湖南、湖北两省青年入学,故名两湖书院。院址在武昌城都司湖畔。书院有斋舍240间及其他用房,书库藏书4万余卷,为湖北历代书院藏书之最。学生由湖北、湖南分府各选取100名。因茶商捐助书院经费,特准商籍子弟40人入院肄业。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选调学生云集武昌,由张之洞面试,甄别去取。





两湖书院

三大书院的学额和生源的分配为:江汉书院40名,经心书院80名,两湖书院240名。其中湖北籍100名,湖南籍100名,商籍40名;商籍40名由汉口捐款的八大行商选调。课程设置有所不同,改章前江汉书院专攻时文,经心书院设经解、史论、诗赋、杂著,两湖书院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术、经济学(后两门未曾落实)。

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张之洞开始按近代学堂模式筹划湖北书院的改章,正式启动对新教育体制的探索。最先改章的是两湖书院。是年春,张之洞新定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开始对这座著名书院进行改章,注重肄业诸生的近代科学学习,精简了传统学科。规定书院课程为四门,除经学、史学仍保留外,又加进地舆、算学两门,并规定书院诸生必须四门兼习。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5月,张之洞决定仿照近代学堂,对两湖书院、经心书院进行创造性的改革,规定两湖书院学生分习经学、史学、地舆、算学四门,图学附于地舆,每门各设分教(即专业教师),四门分日轮习。经心书院则由原来的专习注解、史论、诗赋、杂著四门改为分习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门,同时在书院后山建天文台,购置仪器,备观测天气之用。并增购新的科学书籍充实图书室,备师生阅览。对书院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年限、录取方式也加以改革,规定两书院学生年龄必须在15岁以上,25岁以下,学习年限为五年(原生员入学年龄、学习年限均无限制),期满后,学成者择优给奖,挑选优秀者留学,学不成者遣归。招生方式也由学政推荐改为严格的入学考试。

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2月,张之洞对三大书院再次进行改造,规定两湖书院将“地舆”一门改称“兵法”,兵法又分三类:兵法史略学、兵法测绘学、兵法制造学。两湖书院改章后,聘进了一批广闻博见、学有专长的近代型师资,他们受到很高礼遇。分教月薪银100两,另配房屋一栋。每逢开学,湖广总督必率文武官员到院参加开学仪式,先率师生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礼,后率文武官员向监督和教习行叩首礼。由于张之洞致力于湖北三大书院改章活动,使三大书院培养了如唐才常、黄兴、陈问咸、王葆心、张知本、张继煦、李步青、李书城、黄福、万声杨、陈英才等近百名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人才。

开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在改革书院教育的同时,更致力于开办新式学堂。为适应外语和实业人才之需,1891年在铁政局旁创办自强学堂,设4科,每科20人,限于两湖人士,住读与走读相结合,按月考试,评定成绩。后改名为方言学堂,遂成为外语专门学校。为培养农业工业科技人才,1898年创办湖北农务学堂(今中财政大学处),农桑2门专业,后改为农桑、畜牧、森林3门,学生由20人增至100人。



在办农学堂的同时,还在文昌门附近开办了工艺学堂,学生五六十人,分习汽车、车床、绘图、翻砂、赤铁、木漆、玻璃等各门工艺。该学堂后迁往武昌鲇鱼套,附设工厂,改名中等工业学堂。90年代张之洞在武昌城办过约10所专门性质的实业学校,在读学生约为1600名。

张之洞经过一段的办学实践,深感各类学校招生缺乏生源,而秀才、贡生年龄大,学不好,成绩差,必须办好中小学堂做基础,而发展中小学教育的教员必须取材于师范学堂。于是,张之洞在“师范第一,小学第二”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将两湖文高等学堂改为两湖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于1906年开学。课程有修身、中文、经学、教育、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音乐、美术、体操等,5 年毕业。学员人数多达1200人,故又称“千师范”。同时,张之洞还在武昌城内先后办了省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支郡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的小学教师。



师范学堂的相继开办,为普通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大量优秀师资。1903年,创办湖北文普通中学堂,学额240名,科目有伦理、温经、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理化、法制、图画、体操等,为4年学制的完全中学。此外,还有武昌府官立中学。在小学方面,1904年,张之洞下令在武昌城分设东南西北4局,每局下设小学堂,计城内有初等小学堂43所,城外17所,共60所。同年,武昌城内办起东南西北中5路高等小学堂,招收粗通文理的11至14岁的少年儿童入学,其课程略同于现代小学课程,4年毕业。



两湖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学生合影

张之洞在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不忘“保存国粹”。1904年将经心书院加以改造,先名为勤成学堂,后改名存古学堂,学制7年,课程分经学、史学、词章(附金石学、书法)3门,还设有算学、外经史、理化、法律、农业、工商等供选修,生源多为35岁以下生员。用张之洞的话说:“救时局、存书种并行不悖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