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致使妊娠前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及妊娠合并高血糖状态的人数明显增加。
那么,妊娠期糖尿病是什么?它与孕前糖尿病有什么区别?妊娠糖尿病的怎么治疗?
1、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后出现的糖尿病症状。
倘若孕妈在妊娠期间对病情控制不佳,极容易引发感染、羊水过多、高血压等问题,同时主要会致使胎儿出现高血糖、胰岛素分泌过多、巨大胎儿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一系列母儿并发症。
多数孕妈在妊娠结束后能够恢复正常,然而此后患 2 型糖尿病的几率会有所增加。不过,若患者在孕期强化管理并进行合理治疗,便可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
(图源:有来医生,侵删)
2、妊娠期糖尿病和孕前糖尿病的有啥区别?
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妊娠后孕妈葡萄糖代谢异常而首次发生的糖尿病, 常无明显症状。
而孕前糖尿病是妊娠前已经有糖尿病的孕妈现已经怀孕,也叫糖尿病合并妊娠。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是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和一少消瘦。
3、如何诊断妊娠期糖尿病?
如果孕妈孕前从未做过空腹血糖检查,首次产检需要明确是否有糖尿病。所有孕前、早孕空腹血糖正常的孕妈,到妊娠 24~28 周的孕妇建议行 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
我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指南标准:
孕 24~28 周之间;空腹血糖 ≥ 5.1 mmol/L,可以直接诊断妊娠糖尿病。
口服 75 g 葡萄糖,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任何一项血糖达到或者超过以下标准即可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空腹血糖 ≥ 5.1 mmol/L;餐后 1小时血糖≥ 10 mmol/L;餐后 2小时血糖 ≥ 8.5 mmol/L。
妊娠糖尿病的分级:
A1 级:空腹血糖 < 5.8 mmol/L,经饮食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 < 6.7 mmol/L;只需饮食控制,加强监测;
A2 级:空腹血糖 ≥ 5.8 mmol/L,经饮食控制,餐后2小时血糖 ≥6.7 mmol/L 者,需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4、妊娠糖尿病的如何治疗?
治疗原则:约 95%以上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可通过医学营养治疗控制血糖至理想水平。
对饮食治疗未达要求或无法控制血糖者,应首选胰岛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血糖控制。
(1)每日摄入总能量
应依据不同的妊娠前体重以及妊娠期体重增长速度,制订总热量及每次摄入量,以实现正常血糖水平且让孕妈无饥饿感为最佳状态。一般而言:
但应避免能量限制过度,应保证孕早期 ≥ 1600 kcal/d、孕中晚期1800-2200kcal/d,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能导致酮症的发生,对孕妇和胎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2)碳水化合物
推荐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总能量的 50%~60%,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应≥150g,避免食用精制糖,选择等量碳水化合物食物时优先选低血糖指数食物。
(3)蛋白质
推荐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的 15%~20%较为适宜,以此满足孕妈妊娠期的生理调节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在妊娠中、晚期,可分别增加 15 克/天和 30 克/天。
(4)脂肪
推荐饮食中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 25%~30%为宜。同时,应适当限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例如动物油脂、红肉类、椰奶、全脂奶制品等。
(5)膳食纤维
高膳食纤维素的食物对控制血糖水平有益,推荐摄入量为 25~30 克/天。在饮食中可多选用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片、荞麦面等粗杂粮,还有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藻类食物等。
(6)维生素及矿物质
建议妊娠期有计划地增加富含维生素 B6、钙、钾、铁、锌、铜的食物,如瘦肉、家禽、鱼、虾、奶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7)合理安排餐饮
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8)适当运动
建立规律作息,适当进行轻柔锻炼,如散步、太极、瑜伽等,时间以 30 分钟/天为宜,要选择不引起宫缩及胎心变化的运动方式。重症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宫颈机能不全,先兆早产,持续阴道出血,前置胎盘,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等不宜运动。
(9)药物治疗
首选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胎盘,对胎儿安全性高。
适用情况:
(1)血糖糖控制不达标:如果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运动调整生活方式1-2周,血糖仍然不达标,需要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2)糖尿病酮症:如果通过控制饮食后出现糖尿病酮症,也是需要胰岛素治疗的。
(3)特定情况下的血糖控制: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血糖≥6.7mmol/l。调整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热量摄入后血糖又超过妊娠期标准。
胰岛素注射需要专业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诊断后指导使用。
5、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预后如何?产后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妊娠糖尿病产后糖代谢异常多数能恢复正常,如果产妇及时诊断并控制血糖,可使孕期胎儿体重在合理范围,多数能阴道分娩;若产前判断胎儿体重较大,可能选择剖宫产。
许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可停用胰岛素,产后42天多数痊愈,个别还是会糖耐量异常。有 GDM 病史的妇女产后4-12周75gOGTT结果正常,也应每1-3年检查一次血糖,确定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